聚焦二十大,学习进行时|专家解读、教学研讨……
学思践悟二十大
浙理师生在行动
近日,我校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研究基地的专家们
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
学报告、谈体会、谋发展
开展了“聚焦二十大 浙理专家谈”活动
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金雅
守正创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守正创新,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方面;不断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大国的职责担当。我们要在文化领域已经取得的可喜成绩基础上,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有根基、有思想、有情怀的理论创新和有思路、讲方法、能落地的实践开拓,引领推动中华文化的持续繁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大花园的美丽花朵。我们要加强开放对话,与时俱进,植根民族沃土,关怀民生烟火,让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诗性情怀、道德理趣等,不断增添新的生命力,紧跟新时代的新步伐,形成新的理论创新和新的实践开掘的良性互动。文化走向大众,走入中国人的真切人生,让人民大众充分参与和享有民族文化的新发展、新推进、新普及,是新时代文化工作和人文学术研究的理论课题,也是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现实课题。
胡剑锋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和要求。与以往相比,这部分内容体现出四个明显特征。更高的战略站位。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等,都纳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及其内容体系之中,更加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更高的任务目标。报告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下一个阶段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报告强调,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更加强调协同推进。报告指出,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此,报告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要先破后立,稳步推进。
肖香龙
以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以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路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为乡村振兴提供前进方向和动力。以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需要在三方面“发力”:一要充分认识乡村的价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只有农村实现富强、农民实现富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达成。二要协同推进“五大振兴”。通过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来推动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三要准确把握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势。数字乡村、未来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发展趋势,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未来乡村的建设必将引领乡村蝶变,点亮共富未来。
金碧华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凸显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简单地西方现代化的复制,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线,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内在要求,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仍然是“以人民为中心”,重点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依靠人民的力量应对现代化的风险挑战,厚实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显著优势,努力塑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周勇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成熟的政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大国外交的特色和优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是有担当的政党,坚持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促进国家发展视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放在对外工作的核心位置,始终从全人类高度看待和处理发展问题,一如既往地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为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是负责任的大党,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设更加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还利用各种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倡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排斥西方发达国家或者某些特定国家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平等协商、共建共享的开放体系。中国共产党是有伟大情怀的政党,始终站在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关注中国和世界的正义问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将坚守国际道义置于重要位置。作为具有远大抱负的新型大国,中国的对外行为展现出鲜明的道德属性,摒弃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等有害的理念和做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会更加重视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更高质量地处理好各种国内外事务,为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更辉煌业绩。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各教研部也分别组织了集体备课活动
积极开展教学研讨
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
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研部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全体任课教师,以评述时事政治、解读报告原文、答记者问等多种教学方法,第一时间在课堂上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搜集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且以“喜迎二十大,展望中国未来”为调研主题,布置了本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学校、社区调研师生、民众对于党的二十大的关注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以专题形式向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在“政治经济学”专题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思想,并布置学生做专题讨论;在“社会主义论”专题中融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讨论式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把本学期的实践主题设置为“青春践行二十大精神:00后身边的历史性变革发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研会议。教研部将从百年党史、现实关照、全过程融入等三个维度,以“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主线贯穿教学体系,将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自信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从百年党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科学回应新时代中国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入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讲习馆、红色档案馆等场所和实践教学基地,以“学习二十大”为主题展开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十九大报告文本对比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安全”“两个结合”“自我革命”“三个务必”“中国式现代化”等二十大报告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指导学生从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斗争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等重要问题中选取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主题开展社会调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以专题讲解、解读报告原文、主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第一时间在课堂上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以“学习二十大精神,展望中国未来”为调研主题,布置了本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在学校、社区进行调研,激发同学们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思考。
研究生思政课教研部
硕士生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采取专题式授课形式,共包含九个主题,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九个主题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高度契合的。
博士研究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感,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等六个领域和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在当代社会主义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来源,具体包括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角色、当代国际政治秩序变革与中国政治文明、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态势与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当代社会问题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生态问题与中国生态建设的智慧与贡献、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趋势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道路与世界格局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找到相应的论述和观点。
内容来源 |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 张霄
责审 | 石丛珊
终审 | 王宁宁
投稿邮箱:zjlgdxwx@zstu.edu.cn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