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二十大 学习进行时|浙理专家谈②

请关注 浙江理工大学 2023-02-21



学思践悟二十大

浙理师生在行动

近日,我校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研究基地的专家们

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

学报告、谈体会、谋发展

开展了“聚焦二十大  浙理专家谈”活动

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渠长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党的二十大有很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提法,它们都是对过去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成就和经验的总结提炼。这既是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修订的党章的背景依托,更是我们深入研究宣传、学习贯彻的重要思想。二十大新修订的党章,决定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高瞻远瞩地概括了一个规律、体现了一份重视、实现了一种升华、指明了一个方向。这个规律就是党史资源资政育人、红色文化资政育人;这份重视就是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功能价值、意义作用的肯定;这种升华就是对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举措、成绩成效的认可;这个方向就是秉持经验和传统、赓续历史性成就、推进历史性变革、坚守“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趋势下的新形势新格局新使命,不断深化、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方面的动力功力效力,不断助力各地各业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





朱旭光: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华章



党的二十大是在中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跃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盛会。随着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结构性奇迹后,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始终铭刻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凝练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庄重承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以此昭告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底色。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内涵,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航舵已稳,雄风正劲,舟辑待发,催人奋进。理论工作者要把时代课题作为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开启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研究,将一体两面推进“治理相对贫困”和“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谱写为共富新华章。




陆高峰:让当代中国形象更加闪亮




党的二十大对于国家对外形象塑造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专门使用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独立段落,共156个字,来强调做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和文化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性。报告提出的“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在深刻总结我国近年来对外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工作实际经验,客观评价长期以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为目标的实际效果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创新意义和实际操作性的新的国际形象目标。对于塑造好我国的国际形象,具有创新性和务实性的理论指导价值。围绕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方式,一定能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何苗:讲好共同富裕实践的浙江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软实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实践,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媒体议题。向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共同富裕浙江实践的故事,需要在顶层设计、渠道、内容、形式各个方面创新思维、精心谋划。首先,要不断扩大和畅通对外传播的渠道,率先建立各级主流媒体、重要媒体、主要国企的海外传播融媒体矩阵。其次,要培养和挖掘善于国际传播的新型传播人才,让熟悉中国发展和建设的多重主体参与到国际传播活动中。第三,要找准文化语境,输出优质文化内容,拉进世界人民与中国的距离。做好内容创新,讲好共同富裕实践的浙江故事。




王艳娟:历史主动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伟业的成功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伟业的成功密码,必须在把握历史规律中顺应时势,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坚定历史自信,必须在应对历史变革中敢于斗争、敢于担当。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要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自觉和主动,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据,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




王勇:不断开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中国共产党切实推进、与时俱进、踔厉奋发、守正创新,锻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由此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真理同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实践辩证互动、有机结合,演绎出了一套行走在历史过程中的实践性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新时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清晰地辨识、运用,坚持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套实践性的思想理论体系,既精要又系统,既疏朗又细密,承前继往,脉络丰富,恢弘体大。它的原则涵盖了至少六个要点:人民性,人民是创造性实践的历史主体;历史性,历史思维可以促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系统性,系统性呈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世界性,全球化进程清晰地呈现在唯物史观的世界描述中,胸怀天下、协同万邦的寰宇眼光也深刻烙印在中国优秀传统的血脉里。文明性,中国式现代化另辟新途,兼容并包,以文明多元、形态互鉴的格局,开创了人类文明新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此中涵盖了三个维度,第一,信念信仰层面的认同式教育;第二,机制规律层面的认知式教育;第三,行为行动层面的实践性教育。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的新时代最强音!



内容来源 |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责编 | 张霄

责审 | 石丛珊

终审 | 王宁宁

投稿邮箱:zjlgdxwx@zstu.edu.cn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往期推荐


_

浙理“小梧桐”,最美的“一抹蓝”!


_

“青花瓷”到“乌镇蓝”,他的设计四度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


_

这堂形势与政策课,掌声热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