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数据库迎来春天?或许我们还要考虑这些事
出品丨自主可控新鲜事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正文共2720字,建议阅读时间3分钟
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内去“O”的强势浪潮下,国内数据库厂商蓬勃发展,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取得了非凡成绩。“打榜”、“超越”、“应用”成为国产数据库2019年的代名词。然而,在国产数据库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国产数据库经历40年艰难坎坷,是否真正迎来了难得的春天?发展至今,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追赶并超越国际厂商?
国内数据库发展迎来春天?
说起国产数据库,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四大家族”(南大通用、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神州通用),其实,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内去“O”的强势浪潮下,已经产生了不下几十个国产数据库品牌。
图片来源:老鱼笔记
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传统国产数据库厂商
我国的数据库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随之诞生的是国产数据库四大家族——南大通用、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神州通用,他们的主要客户在政府、军工行业,最近几年开始在电力、金融、电信等行业开始推广和使用。
这4个传统国产数据库厂商之所以能生存这么多年,特别是在国外商业数据库产品(Oracle、SQL Server、DB2、Informix、Sybase)垄断的市场格局下,各自都有生存之道,在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上都取到了一定的突破。
第二类:大数据数据库厂商
这类公司数量比较多,主要围绕大数据解决方案,基于Hadoop,spark等,以及新型的大数据产品NewSQL,解决大数据需求,特别是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由于行业的未来引人瞩目,资本开始青睐这个行业,技术创业者和资本的结合,在新时代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兴数据库企业,这其中包括巨杉、PingCAP、偶数、星环、柏睿数据、星瑞格、易鲸捷等。
第三类:互联网及头部企业
随着互联网和开源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企业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了数据库的建设中来。不管是自主研发,还是借助开源,互联网解决了自身应用的问题,并且依托云平台,展开了云数据库的应用推广。这其中,阿里巴巴的OceanBase、PolarDB,腾讯的 TDSQL、TBase等,都成为了来之能用,用之能稳的核心武器。
此外,头部科技企业也参与到了数据库核心技术攻关中,这其中就包括华为、中兴、浪潮。华为在2019年推出了 GaussDB,中兴则推出了 GoldenDB,而浪潮则是推出了K-DB。另外,大型国企数据库公司,比如: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巨头公司,也都成立了数据库产品公司研究开源数据库如何支撑内部业务系统。
从国产数据库厂商的发展来看,从最初的起源于高校,到现在基于大数据需求以及互联网、头部科技企业的广泛参与,可以推断出行业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国产数据库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内数据库在国际及市场上的表现也印证了此现象:
2018年5月,星环通过TPC-DS,这是国产数据库首破OLAP的benchmark世界纪录。
2019年5月,华为正式面向全球推出了GaussDB数据库,其GaussDB OLTP数据库已在招商银行综合支付交易系统成功上线投产,GaussDB OLAP数据库也已在工商银行内上线投产。
2019年5月,达梦发布DM8.0,同月,湖北银行新核心系统正式投产上线,10月23日,该新核心系统所引入的达梦数据库正式通过湖北银行项目方的验收。
2019年8月,腾讯云发布CynosDB商业化版本,智能数据库诊断系统DBbrain。11月,宣布开源TBase数据库,TDSQL数据库落地张家港农商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
2019年10月,OceanBase 在 TPCC 测试中,登顶夺冠;
2019年10月,中兴GoldenDB成功帮助中信银行替换DB2,换“心”后的中信银行信用卡核心交易系统对外投产,这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首例。
2019年10月,巨杉数据库作为唯一中国企业入围Gartner Peer Insights 2019年度评选,并位居第三。11月,连续第三年入选Gartner数据库推荐报告,同月,发布SequoiaDB 3.4。
应用才是技术的灵魂。这些来自于金融、电信等行业企业客户的采用,才是国产数据库真正实现自我突破的开始。“打榜”、“超越”、“应用”,国产数据库开始在我们身边口耳相传,似乎国产数据库的春天真的已经到来。但是,繁华背后,我们仍应冷静思考,与国际厂商相比,我们的技术水平是否真的过硬?我们的生态建设是否完善?
数据库厂商更应注重生态建设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国产数据库无论是在技术水平还是生态建设都不甚完善。
最新数据库排行榜(图片来源:墨天轮)
从数据库排行榜可以看出,国内厂商与国际厂商仍有较大差距,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上。当前,传统数据库大都基于几十年前传统架构设计,早已不适应现在更复杂的应用需求和更新、更强大的硬件环境。一个数据库通吃所有场景的时代已经过去,否则,传统数据库霸主也不会被崛起的云数据库打的节节败退。
据Gartner预测,云将主导数据库市场的未来,到2022年,75%的数据库将被部署或迁移至云平台,也就是说,云数据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强大的需求和技术转变下,国内数据库厂商在技术追随、赶超无力的情况下,或应创新思维,而非继续使用技术跟随战略。
2019年12月,IT168发布国内首份《云数据库选型及满意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用户中,有72.7%的用户采用了MySQL数据库;在供应商推荐度方面,Oracle以7.6分排名榜首,华为云紧随其后,其推荐度为7.3分。
目前国产数据库厂商林立,却难以形成合力。在用户生态上,众多厂商在瓜分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多只关注将产品卖出去,因此往往只重视合作伙伴、客户、交付生态,却忽视了面向产品、DBA(数据库管理员)的用户生态。反观 Oracle,正由于 Oracle 建设了非常良好的生态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工程师,使得用户在遇到问题时,找得到支持,解决得了问题,从而保障了用户的业务运转,这或许就是更多用户多选择Oracle的原因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曾经这样说道:「数据库一直都是中国的切肤之痛,从六五(指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我们就在立项,我们要做自己的数据库,但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来自己的数据库,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一下子醒悟过来了,就是生态。这之中既包含用户生态,更包含技术生态,前者是我们要将国内数据库市场空间做大,后者是我们要形成合力,因为数据库要解决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只有一起才能将这个事情做好。」
其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应尽快形成行业标准,并且参考、借鉴、拥抱国外的开放的标准体系,而非通过标准进行垄断和保护。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创新思维才是王道。换句话说,就是“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以5G为例,当我们自身的实力足以引领世界的时候,行业标准自然会成为我们建立竞争门槛的工具。
此外,需要警惕的是,在国产化的浪潮中,不乏急功近利者,或“穿马甲”骗补贴者,在国产化数据库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不要因为某些“投机倒把”的行为,损害国产数据库来之不易的成绩,伤了在国产数据库上兢兢业业40载工程师的心。
综上,国产数据库厂商应以加强自身竞争力为基础,注重人才培养、服务及应用生态的建设。只有自身实力及行业实力整体加强,才能与更强大的国际对手厮杀,加速国产数据库的全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