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社交媒体上的“泣血求助”,小锐有话说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至今,全面升级的防疫工作已经进入第11天。
一方面,我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逆行赴鄂,勇于担当,专门收治患者的医院也正建设得如火如荼;但另一方面,来自社交媒体上的“泣血求助”依然不减,武汉个别病患和家属的求助文字让人看得心疼。
▲1月24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为病人治疗。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小锐以为,是否能够及时收治和隔离病患及密切接触者,并不是一件小事,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检验地方防疫和救治工作是否到位的一把标尺。
在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尚未完全投入使用之前,武汉和湖北的医疗资源有限,这是客观事实,也需要外界给予理解。但怎样尽最大努力让病患及早得到治疗,减少患者和家属的奔波之苦,却也是必须要面对的迫切问题。
疫情就是命令。每一个患者和家属的求助,其实都是对当地医疗救治能力和有关方面发出的“指令”,并呼唤着他们积极履行防控的“责任”。面对那些无奈的求助,是漠然处之,还是积极行动,是轻视还是重视,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及时反馈,全国人民都在看着。
▲1月24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为病人治疗。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我们呼吁,湖北省和武汉市有关方面,能够组织专人收集、整理、核实、对接网上的求助信息,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便暂时限于条件无法立即收治,但信息收集、病例登记、医疗建议等工作都要加速提前运转起来,以便一旦有床位或条件,就第一时间予以相应的救治工作。
我们看到,这几天的社交媒体上,已经有武汉市民开始了互助自救,这种互通信息的合作与互助值得充分肯定。但在民间积极行动的同时,有关部门不能缺位,而是应在珍惜民间力量的同时,踏踏实实干,把工作做得细些再细些,让每一个病人都得到就医保障,让每一个患者家属都不需要再为床位和收治入院而奔走呼号,这是当下最迫切的事,也是检验各地在这次防疫大战中措施是否到位的鲜活标尺。
微信编辑 | 张馨午
微信审核 | 冯灵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