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样的爸爸是好爸爸?

简单心理 2020-02-12





什么样的爸爸是好爸爸?



文|闫煜蕾 简单心理咨询师


我有个朋友,已经26岁,但与家人的关系却非常纠结。我们在一起看《爸爸去哪儿》,她和我说:


我不能看这样的节目,看见别人的爸爸那么好,我心里难过得不行。


我想《爸爸去哪儿》这个综艺节目,让很多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影子,开始去反思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好妈妈替代不了好爸爸


再好的妈妈,也替代不了爸爸。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父亲的教养往往容易受到大家的忽视。这也许是因为很多中国家庭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 “男主外女主内” 这种传统信念,会认为父亲更多的责任是给家庭经济支持,而教育孩子则主要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


但实际上,母亲的教养并不能替代父亲的教养,母亲的关心也不能替代父亲的关心。很多科学研究都已经证实,父亲和母亲在教育中承担的是不同角色,父亲需要承担的那部分是母亲无可替代的。


比如研究会发现父亲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更多地与孩子戏耍,但很少有母亲会像父亲一样“做孩子的玩伴”。父亲还更倾向于提供一些挑战性的情境,比如激发孩子去竞争,父亲与孩子的戏耍也同时提供给了孩子一些适当的挫折,能够帮助孩子去应对在竞争中挫败的情绪,而母亲出于温柔母爱的天性,很少会提供这样的养育环境。



图|爸爸去哪儿


比如当我去朋友家做客时,朋友的丈夫正陪着二岁大的儿子在柜子上爬来爬去,小朋友一个不小心摔下来,我朋友立刻生气了,觉得丈夫没有照顾好儿子,但实际上恰恰是父亲这种 粗心,和母亲通常的 “过度保护” 倾向实现了完美的匹配。


父亲的教养通常可以降低母亲自身焦虑或心境问题带给孩子的消极影响,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母亲有焦虑障碍,那么孩子有更高的风险会患上焦虑障碍,幸运的是,父亲的教养可以中和一部分来自母亲的消极影响。


但在我们经常见到的中国家庭里,父亲太忙于在外的工作,只很少留下的陪伴孩子的时光。在第三季《爸爸去哪儿》里,大概只有夏克立在 “关心” 这个维度上可以得高分。其他人,如林永健、刘烨,虽然他们在与孩子相处时也很关心孩子,但是他们自己坦言平时和孩子的相处不够。那么,这些爸爸们是时间反省并做出改变了。


关心,是要关心孩子的情绪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心” 并不等同于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照顾。在咨询室里我们会经常听到来访者谈他们与父母的关系:


“尽管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关心我的学习成绩,但却从未关心过我有什么感受”。


在中国,这样的父母比例非常之大。当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没有被“关心”到时,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无助感,这些没有被处理的消极感受,会使他们部分丧失掉对消极情绪进行调节的能力,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抑郁。


因此,关心孩子的情绪、想法,是“关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通过对孩子情绪的关心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调节负面的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我用《爸爸去哪儿》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对孩子情绪的关心。


当大竣和夏天都害怕下到泥塘里时,夏克立和林永健的教育方法立见高下。林永健首先用激将法激儿子下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能下去,他们多勇敢!你怎么就不能?!” 这种 “有一种来自父母的伤害叫做其他小朋友都可以” 的挫败感,相信你我中的很多人都曾经体会过。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结果取向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的只是 “你能做到”,而他们并没有在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感受是什么,遇到的阻碍是什么。


图|爸爸去哪儿


在林永健没有对大竣 “激将”成功时,他采取了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抱起大竣往泥里放。最终大竣哭了,并且也还是没有克服对泥塘的害怕。在这一回合,林永健的教育失败了,他希望大竣能更加勇敢,但是适合其反。


他并没有关心大竣为什么会害怕泥塘,因此也就没有和大竣讨论这些害怕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他试图把自己不害怕泥塘的特性直接移植给儿子,却忽略了再小的小朋友也是有自己的意志和思维的独立个体。


然而可惜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总是难以辨识出家长不太好的教育方式,而总认为自己才是那个错的人。大竣可能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不能让老爸满意的失败者,而自己有害怕的情绪是非常不好的,因此他的自尊水平会变得更低,对自己更加不满意。我们已经从大竣在每次被林永健批评后的胆怯表情中看到了这一点。


图|爸爸去哪儿


与之有鲜明对比的,是夏克立的教育方式。不得不赞叹,夏克立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简直无可挑剔。当夏天不能跳进泥塘时,夏克立并没有指责夏天,也没有强迫她立刻跳到泥塘里。当第一次鼓励夏天可以尝试到泥塘里玩一玩后,夏天因为害怕而拒绝了。夏克立没有生气,而是自己去泥塘里玩了。这时,夏克立的行为起到了示范作用。


由于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开始也最重要的老师,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做什么,那你可以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




我有个小来访者有非常严重的社交焦虑,在社区遇到邻居时没办法和人家打招呼,觉得怎么打都显得自己不够礼貌。他妈妈对此非常不满意,经常批评他为什么那么不礼貌。但是在和这个来访者咨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都有社交焦虑,家里平时和邻居们的往来就非常少,所以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机会去学习到社交技能。


如果家长在某方面对孩子不满意,那么家长也应该反思,在这个方面是否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


此后夏克立再一次鼓励夏天,并开始和夏天讨论她为什么害怕泥塘。夏天说,我怕蛇。这样,夏克立就知道了夏天在怕什么。他温柔地安慰夏天说泥塘里边没有蛇,并举了其他小朋友的例子——请注意,与林永健非常不同的是,夏克立没有用 “其他小朋友都能做到,但就你做不到” 这样的语言去挫伤夏天。相反,“ 其他小朋友能够到泥塘里玩,他们没有受到伤害,因此泥塘里是没有蛇的 ”,这成为帮助夏天去反驳她的恐惧的一个证据。


终于,夏天克服了她的恐惧,开心地和孩子们在一起玩。



图|爸爸去哪儿


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去成长,也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有的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偏抑郁或者焦虑的,与那些神经大条整天傻乐好养的孩子相比,无疑是会让父母更费些工夫的。


但这就是孩子们的本色,无所谓好坏。因为所谓的 “好坏”,只是父母自己的价值观,而孩子每一种天赋的气质,如同硬币的两面,既会带来一些优势也会带来一些劣势,而没有哪一种气质是完美的、应该的,或必须的。


还拿我的那位有社交焦虑的小来访者举个例子。他虽然天生内向,有些羞怯,可是内向的性格使得他非常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他在一个人呆着的时候饱览群书,知识面非常渊博,对世界的思考也很有深度。


可惜这些亮点并没有进入他父母的视角中,而被父母注意到的,均是他所谓的“弱点”——不擅长社交、不勇敢。但其实这些问题除了受到他天生气质的影响之外,和他反复受到父母在这方面的批评和挫败也是有紧密联系的。


如果他的父亲可以像夏克立那样去倾听他的恐惧、鼓励他迈出勇敢的一步,那么他并不会真的出现那么严重的社交焦虑。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心理咨询,而他的咨询师也就是我,充当了他的 “夏克立”


如果夏克立在尝试了鼓励的方法,但夏天还是害怕拒绝的话,夏克立该怎么做呢?我相信夏克立不会逼迫夏天做出改变的。


我们需要去尊重孩子是一个自由的灵魂,是一个不同于我们的独立个体,因此他/她可能会有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兴趣、完全不同的恐惧、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


所以当大竣不喜欢泥巴时,那就要尊重他不喜欢泥巴,尊重他是个爱干净的小男孩,让他也能够接纳他自己的喜好和决定(而不是在被父亲责怪之后觉得自己喜欢干净是件错误的事情)




作者闫煜蕾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咨询师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候选人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实验室青少年焦虑障碍

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研究项目负责人




文章为简单心理咨询师原创,转载务经授权

投稿或版权合作:media@jiandanxinli.com




简里里@简单心理

一个脸皮比较薄的心理学公众号

有点意思的心理科普&老被误会的心理咨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了解咨询师闫煜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