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social一小时,回家缓半年|内向者需要变得更外向吗?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非常扎心的、关于内向者的漫画:
在一群人的聚会闲聊时,显得很笨拙或者冷漠;
比起和同事们聚餐,更愿意自己待在家里;
如果被逼无奈一定要参加集体活动,那之后一定会花一些时间恢复情绪;
他们并没有严重到社交焦虑的程度,只是对社交没有热情,更享受独处;
市面上有太多的词来形容这种人:闷、不爱说话、孤僻、傲慢、不合群、反应慢、社恐……
“你怎么不说话啊?”可能是内向者最怕听到的一句话,通常发生在一群人聚会的时候。有些温和的人出于善意,会不经意把话头儿递到你嘴里,让你发言;而爽快一点的,则会直截了当问出这句话。
内向者通常很难和他人解释:我们真的只是单纯地没那么需要和别人说话而已啊……
外向者通过社交来充电,他们在人际互动中获得能量,且会本能地避免长时间独处,比如四处找人闲聊,因此他们也主导了社交活动。
以往的研究者们将 “什么不是外向”作为内向的定义:如果外向是指坚定自信的( assertive )、积极热情的( enthusiastic )、喜爱社交的( highly stimulative in social environment )……那么内向则是将以上词汇取反的集合。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内向者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Jonathon Cheek和同事们把内向者细分为了四种不同类型,并提出了 STAR 模型。一个人可以由一种类型主导,也可能同时是几种类型的结合:
Social introvert 社交型内向者
Restrained introvert 克制型内向者
作为一个内向者,从小身边的人就常常传递出这样无厘头的担心:这孩子这么不爱说话,是不是自闭症?
在老师和家长的观念里,安静的、喜欢独处的孩子就是不合群的、不好的。
从小到大,学校环境不断强调的团队协作、集体意识,迫使每一个人都努力变得活泼开朗,来让自己更“合群”。
一个在国外念书的朋友表示,她最受不了聚会时四处游荡找人完全不认识的人尬聊。内心只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呐喊:怎么还不结束!请让我回家!
有些人会在办公桌上摆些花草,美观的同时也遮挡视线,营造安全港,而我,只想在工位旁种一排芭蕉。头脑风暴的时候,外向者们思维活跃。然而并不是只有积极发言、不断交换意见才能想出新点子。孤独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很多时候,短暂的会议讨论可能并不足以让习惯深入思考的内向者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
现实如此,学校、职场……重点场所似乎都是为外向者设计打造的,社会环境在给每一个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刺激,无论是否适合Ta的需求。
在这些时刻里,我常常会疑惑:为什么“交谈”变成了默认的正常状态?而内向者成了需要被宽容、被体谅的存在?
因为表面上看似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内向逐渐变成了一种“性格缺陷”。很多内向者自己也会苦恼于这种 “劣势”,开始寻求变得外向,以便在外向的世界中生存。
而那些企图”帮助”内向者改变的人,是怎么做的呢?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类似于“挑战自己”的小活动,内向的我在活动中抽到了以下噩梦:
请和1个陌生人做自我介绍
向路过的3个陌生人微笑
热情拥抱身边的朋友
大喊我不是社恐……
人是如此社会性的动物,在一个环境之中,尤其是在无所适从的时刻,人们就会下意识地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模仿。
内向者们只是每天需要那么一点属于自己时间,不需要治疗,不需要改变,只是请在我想要安静的时,不要逼着我聊天。
上研究生时选过一门人格的课程,老师有一次把外向的同学和内向的同学(自评)分为两组,然后让我们内部讨论,话题是:最想让对方理解自己的一件事。
内向组的成员纷纷抓住机会阐释自己:我们并不是 “一点想法都没有”的书呆子;我们也是有社交能力、有亲密朋友的……
这些告白都不出所料。令我意外的是,从外向者的组员口中,我听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事情,他们说:
我们并不是鲁莽,而只是习惯于通过说话来思考;
当我们看似主导着整个谈话时,并不是有意显得很无礼、有攻击性;
当我们找人闲聊时,只是为了想让场面热闹一点;
……
那使我意识到了,一直以来我认为是外向者和他们所创造的环境在逼迫每一个内向者。而事实上,外向者对于我们的陌生,和我们对对方的误读一样多。
毕竟,内向和外向并不是绝对的二分法,而是一个连续光谱,我们每个人都坐落在光谱的不同位置上,甚至有些人恰好坐在中间——被称为 “中间性格”(ambiverts)。
——Rainer Maria Rilke
我们的线下心理服务中心「简单森林」开放啦!
在这里你可以得到全新的心理服务体验,针对你的困惑和需求,帮你挑到更适合的咨询师,定制属于你的心理支持系统。现在有每月限量的1对1参观名额,开放预约中~
我们还会不定期举办绘画、舞动、戏剧等类型的「森林疗愈日」活动。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获得更多活动信息噢~ (关注还能获得 300 元「简单森林」首次心理评估服务代金券)
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点击阅读原文,
看更多心理学专业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
看更多心理学专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