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心理救援手册」:6个方法,好好照顾自己
作为普通人,如何调整自己的压力?
如果你被「隔离」,如何调适自己?
如果你是一线抗疫工作者:警惕情绪耗竭信号
如果家里有小朋友,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心理卫生从业者对于自己原先照顾的个案,应注意到哪些可能的冲击?
01
规定一个刷手机(群通知、采购、看新闻)的时间。关掉不必要的 app 通知和提示音,尽可能避免被动 24 小时接受信息干扰的处境;
理性获取权威来源的内、外部资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隐形杀手,要提高警惕;
学习一些即时放松技巧(在本手册第三部分)。
伤害/损失:我的身体或我周围的人已经受到了什么伤害?
威胁:我预期的潜在损害、伤害或损失是什么?
挑战:这是一种我可以积极应对的压力情境吗?
02
突然到来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
可能会出现抱怨、愤怒。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倾诉;
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找到有同样机遇的朋友,相互安慰、倾诉。
面对一个不明朗与不确定的处境,各种的担心与忧虑也会出现。这些心情可能会伴随着「患得患失」的念头而来——比如,我中断的工作怎么办?要是真的没人管怎么办?此时要尽量转移注意力,不要让这些念头持续扩张;
如果你很难打消这些念头,不必强求,可以一面带着这些念头,一面去做其它的事,虽然会分心,但是还是要让自己「动」起来,与这些「患得患失」的念头保持一些距离。
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即使在隔离的空间内,你也依然可能成为一个助人者(比如记录自己所处环境,给后续进入隔离点的人一些建议);
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不管是倾诉,还是记录自己的情绪,都会很有帮助。
就像新生入学一样,刚开始你需要花点时间熟悉下,新的身份有哪些规范、权利和义务。当你完全驾轻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
对于没有被隔离的邻居或同事们,也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适应。你可能无法改变短暂的异样眼光或人际距离感的变化,但也不必把别人的无知转变成伤害自己的工具。
03
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察,警惕「情绪耗竭」。就像「感到被疫情引发的负面情绪淹没」一样,不管是应激反应,还是「情绪耗竭」,都有可能到达一种很严重的程度;
在所有「小」时刻有意识地休息。起身倒水、在洗手间洗手……都是适合进行冥想、放空、深度放松的小时机。一些研究发现,仅仅是几分钟的「放空」,都能更好地训练了大脑的「注意力肌肉」;
给自己准备一个「休息盒子」(睡眠毯、故事集、香薰、猫片等等)。只要能让你感到片刻安心,它就可以进入盒子,成为一种你的候选放松方式。
体前屈(do a forward bend)。弯腰,碰到自己的脚趾(不管是不是真能碰到脚趾。你也可以坐下来,把头放在膝盖之间);做一些缓慢的深呼吸,在那里呆一会儿(如果可以的话,30-60 秒);做一个体前屈动作,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这是人们的「休息和消化」系统,有助于我们放慢速度,感觉平静一点;当你准备再次站起来时,不要太快;
专注于有节奏的呼吸(paced breathing)。呼吸是让情绪达到一个更容易控制的水平的最好方法之一。特别是,要集中精力让呼气比吸气更久——这也可以激活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再次帮我们感觉平静一点,让情绪回到一个更容易控制的水平。当吸气时,在脑袋里数数,看吸气的时间有多久;
可视化(Visualization)。想象一种精神意象,比如去宁静的海边进行视觉旅行。这个技巧的重点是多感官想象,包括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比如想象咸海水的味道、海浪拍打的声音和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
04
每天腾出点时间,与孩子交谈(简单且诚实的告知)。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词,解释一下目前的状况,但不要夸大其词;
不要害怕和孩子们讲出你的感受,因为孩子是模仿大人来处理情绪的。比如「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很难过、很伤心。所以我才哭,你可以给我一个拥抱吗」?让孩子们感受到,对逆境的负面情绪是可以谈论的;
帮助孩子找到表达恐惧和悲伤等情绪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玩耍、绘画……这些活动可以创造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
如果你不擅长表达,有时一个温柔的拥抱或者一句安慰的话就可以,孩子们需要在情绪化的情况下感到更安全。
05
恐音症:原本就对声音非常敏感,现在因为需要长时间留意小区的喇叭通知,更容易感觉到烦躁、不安、抗拒、愤怒;
社交恐惧症:原本就害怕跟人交往,可能会因为传染病疫情更逃避社交场合(做核酸),躲在家里;
抑郁症:原本就较悲观、什么事都不想做;现在更会觉得活在世上确实是多灾多难,连呼吸空气都会得病,心情更加低落,觉得无望无助、容易哭泣,抑郁症状加重,甚至可能出现自杀意念;
躁郁症:可能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需带口罩,情绪易受影响而较暴躁,较容易与人冲突、争执,也有可能未经仔细评估下主动想帮忙做防疫工作,使自己暴露于被感染的风险中;
强迫症:许多患者原来的症状就包括怕脏,常常要洗手洗很久;现在可能碰到什么东西就害怕有病毒而洗得更频繁更久,以致造成双手脱皮或龟裂;严重者连家门都不敢开,反复检查、清洁家中物品;
创伤后应激障碍:过去受到重大创伤(如经历过 512 地震、SARS)的患者,容易受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再度产生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惊慌,甚至不断想到过去发生的灾难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失眠等;
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疫情的相关妄想症状,如:认为恐怖份子在空气中散发病毒、食物中有病毒污染,或对手要用病毒害他,等等。
恐慌症:尤其是合并惧旷症的患者,原本到人多的地方就容易恐慌发作而不敢出门,现在可能因为要做核酸更不敢出门,或出门后觉得压力大、心情紧张,易增加恐慌发作,而需随时带药在身上;
广泛性焦虑症:这类患者容易因疫情导致的心理压力而引起焦虑症状复发,常会出现不安、肌肉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或失眠,不断担心新型冠状病毒能会影响到自己。
身体型疾患或虑病症:原本就觉得身体有很多病痛,看遍医院都找不到原因;最近可能会因一点感冒或有点咳嗽就加倍,焦虑增加;
性功能障碍:原本因心理因素造成性欲降低或高潮不能者;现又加上担心对方是否携带病原体,心理负荷更大;
失眠症:白天过多的资讯焦虑,可能延续到晚上,造成晚上入睡困难。
WHO: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港大 COVID-19 精神健康援助自助手册》
《SARS 安心手册》
简单心理特别策划「心·疫」系列公益直播
首场主题:「如何调适疫情下的心理创伤」
主讲: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刘月
时间:4月24日(本周日)晚19点
👆 扫码立即在简单心理APP预约
如果你想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可以选择「简单森林」线下心理健康中心
科学评估·循证有效·专业团队·隐私保障
关注服务号回复「情绪」,领取限免情绪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