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育人故事 | 教育学院杨丽——天津大学第十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3号候选人
3号候选人
教育学院杨丽
杨丽,女,1972年4月出生,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精神卫生专业主治医师,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曾获天津大学“三八红旗手”、 天津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英才奖”等荣誉。现任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危机干预总督导、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天津市自杀心理与行为研究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危机干预研究与工作组组长。杨丽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自杀的风险评估、心理机制、干预技术和策略,先后主持国家及天津市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自杀领域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自杀领域专著1部。
传道授业——课题组的大家长
谈及杨老师的故事,课题组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似乎都有很多话想说,想要爱想要表达,没有什么量化的数据,感人肺腑的大事件,这些琐碎的日常,杨老师对这个“家”一点一滴的付出,从学术道路,科研态度,心理状态,生活困扰方方面面的良苦用心,有鼓励,有呵护,有锻炼,有认可,有并肩作战的陪伴,杨老师不仅是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更是我们“心目中的好父母”“人生道路的好榜样”“科研道路上的好战友” ……
杨老师既有像妈妈一样的温柔与细腻,也有像爸爸一样的坚实与稳定,老师曾说一个优秀的伴侣其实是“雌雄同体”的,一个优秀的导师又何尝不是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心目中的杨老师的话,那大抵是“温柔而坚定”吧,待人温柔,对理想和科研坚定的热爱着。而课题组的大家就是像一个大家庭里面的兄弟姐妹,让我们的研究生期间的成长道路上,少了份胆怯,多了份勇敢。
科研培养——严谨治学、快乐求实
在工作上,杨老师极其严谨认真,可以称之为是“工作狂”。基本每天八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点才会结束,承担大大小小的事务工作,为全校以及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公益的讲座和培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科研进展和困难进行帮助,甚至在前几年老师生病住院的情况下,依然会喊大家去医院开组会,会挂着盐水工作。每个学生都谈及对老师的敬佩,在如此忙碌的状态下,老师往往都能保持平和,耐心的和每一个人交流,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也从不敷衍了事或者得过且过,永远都在精益求精,老师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沉的热爱,对于“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科研态度有着执着的追求,这些都深深感染着我们。
生活关怀——互帮互助,“家”氛围
在生活上,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这个家庭。在去年津南区疫情爆发期间,大家都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生活的平衡一下子被打破了,大家本来的计划也全都打乱了,封锁学校、一轮又一轮地核酸,搞得大家都心力交瘁,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急剧下滑。杨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我们状态的下滑,经常同我们联系,鼓励我们安抚我们,给我们科普心理科学知识,使我们的情绪安定下来。杨老师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很多的关心,例如在寒假学生们还在学校无法回家时会花很多时间了解同学们有没有吃好,是否安全;在学生们意图参加一些志愿活动的时候专门打电话来提醒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叮嘱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敢为人先,有为有位”是杨丽导师常教育我们的话。在思想教育政治工作中,杨老师始终将自己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以言行一致的方式践行“引路人”的作用。杨丽老师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号召课题组成员拥护党组织,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和热点,积极参加党团活动,承担一些学生工作,对承担志愿工作的学生还会鼓励并在班级与课题组表扬,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疫情期间,杨丽老师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快速组建了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面向天津大学师生、全国医务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向千余人提供了公益心理援助,并鼓励研究生和博士生作为志愿者加入抗击疫情的大队伍中去,担任预约助理和实习咨询师,为学校和社会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贡献。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这是课题组组中一个个“我”,心目中杨丽老师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术上感到非常地迷茫,想和杨老师聊一聊,但是杨老师那段时间很忙,我们的时间总是碰不到一起。周末我正好坐地铁出去找朋友,突然杨老师打来了电话,跟我说虽然最近特别忙,但一直挂念着我,不知道我最近怎么样,在生活上有没有什么烦恼,问我是不是非常迫切,迫切的话在电话里面聊也可以。当时一下子被感动到了,原来老师一直有挂念着我,有在替我感到担忧,突然整个人感到暖暖的,而且杨老师的声音又平和又带着一种坚定的温柔,让我感到十分的安心。可以在杨老师的课题组完成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我感到十分幸运。”
“杨老师十分关心组里同学们的科研进度和学习状态,我记得在年底进度汇报的时候,师兄师姐们都有喜人的结果或者完善的设计,而我对自己的进展不太满意,正巧其他同学在发言时也提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展,夹在师兄师姐之间有些尴尬。当时杨老师回复说,这有什么尴尬的,做科研不用有这些情绪;杨老师告诉同学们不用想她会对我们有什么评价,也不用去纠结她说的话到底什么意思,只需要做好科研就行了。”
“我也一直知道我是一个“长不大”的“臭小子”,不过杨老师的课题组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氛围,大抵可谓之“家”。我没有侯师兄的稳重,也不够张强师兄的细心,所幸杨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宽容和关爱倍加,我也是偶然听到师兄说起杨老师喜欢我的“纯良”,所以我也一直相信我和杨老师确实有着感情的联结,而并非简单的导师和手下研究生的关系。这近两年的时光似乎过得很快,恍惚之间竟还是当时第一次和杨老师微信视频面试我的情景,我当时其实非常忐忑,但没想到我面前的老师其实并非我想象那般不可接近,打消了我的顾虑,更不要说之后种种,一块熬夜申课题,项目里护犊子,蛮多回忆,从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的考研那会开始,直到这一刻,我才知道我确是做了正确的选择。”
“临近毕业,才意识到三年的时光竟如此短暂。三年里,我们曾因不确定研究方向而迷茫过;曾因同届的伙伴发论文而焦急过;也曾因不敢汇报文献而无数次恐惧过……我们几个也一路吵吵闹闹,互帮互助地走到了今天。几次的通宵战斗仍记忆犹新,夜晚宁静的月光似乎照见了每个人的心境,它好像在向我们传达:当我们合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结果往往都不会太差。一次次校对、排版、“外交”……杨老师在科研态度和为人处世方面教会我们太多太多……”
“在这段师生关系之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老师对我的包容与呵护。在科研方面,她会包容我的小失误,为我指明正确的方向。但遇到原则性问题,她从不含糊——“做科研,脚踏实地是关键,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不要为了科研而科研”。在生活方面,老师会关心课题组每个人的情绪状态。每一次开组会之前,她都会询问每一位同学近期的心境状态如何,有无困扰等等。我从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科研的坚定和执着,更多的是她对世间万物的大爱。能与杨老师相遇,并成为她的学生,我感到特别的荣幸。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能够追随老师的脚步,做好科研,更做好自己。”
图文来源 |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会
图文编辑 | 天津大学研究生会
审核 | 孔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