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师育人故事|化工学院张育淼——天津大学第十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6号候选人

天大研会 2022-09-30


6号候


张育淼,男,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办的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双学士学位。2016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毕业后,曾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2018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并回到母校执教、从事研究。张育淼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成像显影剂的研究,是世界首例小肠光声成像影像剂的研发者。其研究工作成功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先后入选纳米肿瘤学会会员、中国微纳米技术协会会员、中国新材料发展平台理事会专家、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国外项目评审入库专家。张老师同时担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20余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张育淼教授曾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优秀博士论文奖(每五年一位),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全球每年500位)等荣誉。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重在求真创新


张老师回母校任教后,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认为“年轻”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和学生的相处模式,更像是他们的“大师兄”,带着学生做实验、泡实验室,共同商议选定各自的研究方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交流。课题组学生所具有的学术背景差异较大,而张老师总能够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晦涩难懂的概念,从生活角度着手,由浅入深,从细微处帮助学生掌握提炼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书育人,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体现为对学生日常管理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为了提升课题组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张老师积极传授学生们如何开展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撰写报告等工作,同时鼓励学生们跳出惯性思维,用心去感悟理论知识背后的实质,扎根实践,努力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张老师同样会手把手教导学生实验操作。比如,以前在操作挥发性溶剂时候,学生们总是把握不准体积的波动变化。张老师根据自身的实验操作经验,果断穿上实验服,在实验记录本上做记录,顺便教导大家应该怎么进行实验设计和规划。只要规划得当,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老师认为,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科研、学习,还要有人文素养以及情怀的培养,给学生一些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培育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不忘初心,潜心科研:重在坚持不懈


“青年人还是要坚持本心,为解决科研难题去努力”

是张育淼老师始终坚持的科研初心,也是张老师对自身的要求。科研是漫长而复杂的系作,为了实现对自身科研价值的追求,张老师将自律做到了极致“要想自由,必先自律”,这是对老师日常工作状态的最佳描述。他经常为了指导学生实验加班到很晚,甚至会熬通宵,认真推敲手稿与实验数据里的细节,在文章提交的关键节点给学生鼓励和精神支持。即使是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也能见到老师在办公室准备一些工作,勤勤恳恳地为整个实验室的大发展与方方面面的小细节倾注精力。支撑这份工作劲头的一定是张老师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这份热爱也一直影响着组内成员。曾经,张育淼老师是天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为了实验室及组内学生的发展,老师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在搭建实验室的三年多时间内,组内13名学生获得天津大学二等奖学金11次,一等奖学金6次,特等奖学金2次,获评天津大学优秀毕业生2人,仅2021年一整年,组内学生投稿10余篇。


近些年,张老师主持了国家级人才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一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一项,其中参与此项目的五名本科生毕业后分别去往美国西北大学、清华大学(2人)、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天津大学(本课题组)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



亦师亦友,轻松自由:重在理解感恩


张老师的治学风格并不是通常理解的理工科人惯有的严肃、刻板,而是充满了随和与轻松自由。组内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推动各个学生的综合发展。每学期,张老师都会组织课题组进行团建活动。比如2019年的游玩体育城,2020年的自助聚餐,2021年的海教园野营,再到2022年的羽毛球赛。张老师有意识地塑造课题组的氛围,做科研时候要有做科研该有的态度,平时也要做个感恩、谦卑、好奇的人。张老师刚回校任职时候,需要重新搭建实验室,这期间,老师和课题组学生们一起搬过不少笨重的实验设备,打扫卫生、划定功能分区也都是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完成的。如今的实验室,窗明几净,井然有序的实验室也成为吸引学生们开展课题的重要因素。


张老师深知学生们面临毕业、择业过程中的迷茫与不安,为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就业观,张老师坚持通过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方式,配合学院政策,关注学生们的个人特点与发展需求,组织课题组已毕业的学生,围绕科研精神与职业规划展开主题讨论,将推动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管理。张老师教导课题组同学们无论是在校做科研,还是以后走向工作岗位,都需要用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约束和要求个人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图文来源 |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会

图文编辑 | 天津大学研究生会

审核 | 孔 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