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研究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1-05-21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刘红玉

近年来,随着我国跨境贸易规模持续增长,支付结算渠道作为资金转移路径,其重要性也随之不断提升,但目前跨境支付中面临着时效性差、费率高、安全性差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透明性高等特征,对于我国构建独立自主的跨境支付网络提供了解决思路。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独立性、安全性、匿名性等特点。


跨境支付发展现状

1.传统跨境支付模式

目前我国跨境支付主要包括四类模式:银行电汇、专业汇款公司、国际卡组织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行电汇是最传统、使用最广泛的跨境支付方式,通常通过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系统传输交易信息,一般在数个工作日内到账,费用需要几十美元,主要用于B2B等大额汇款。专业汇款公司通常与银行、邮局等机构进行合作,在其营业网点设立代理点,以扩展营业范围,部分专业汇款公司也可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服务,目前中国市场主要有西联汇款、速汇金、PayPal、快汇等,一般用于小额汇款。国际卡组织如VISA、MASTER CARD、中国银联等主要通过线上或线下刷卡方式付款,向商户收取手续费,客户需支付货币转换费用。国内市场从事跨境支付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可分为三类:一是境内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和跨境支付业务许可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二是在境外获得相关许可但未获境内许可的机构,如WorldFirst等;三是未获得相关资质的公司,作为国际卡组织或银行的代理商从事跨境支付业务,如PingPong等。第三方支付公司按交易金额向商户收取手续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交易时间较长。传统跨境支付业务需经过付款机构、付款清算行、清算组织、收款清算行、收款机构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需对交易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还需要进行清结算以及对账,各个环节为串行状态,不能并发进行,因此资金在途时间较长。同时,由于时差问题各国工作时间不一致,转账会受到营业时间限制。目前部分服务商简化了个人跨境汇款流程,但B2B业务的交易时间仍然较长。


(2)交易费用较高。由于传统跨境支付业务需经过多个环节,各个环节均需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因此交易费用较高。据世界银行调查,目前的跨境支付成本约为7%,远高于境内支付结算费率。


(3)安全性较差。传统跨境支付模式经过的中间机构较多,客户信息在每个中间机构均有留存,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同时,不同国家法律及监管政策、技术水平、市场环境、信用等级差异较大,欺诈交易、持卡人拒付等风险较高。


(4)自主性较差。目前我国大部分跨境支付业务依赖于SWIFT。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中美贸易摩擦,如境外通过SWIFT设置交易障碍,将对我国外贸行业和跨境支付业务产生较大影响。


区块链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构想

1.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外部分机构已将区块链技术用在跨境支付领域。一是2017年,招商银行通过区块链直联跨境支付应用技术,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企业南海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永隆银行向其在香港同名账户实现跨境支付。二是2018年6月,蚂蚁金服在香港上线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AlipayHK的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Gcash汇款。第一笔汇款耗时仅3秒。三是2019年6月,VISA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网络Visa B2B Connect,通过支持银行间的直接交易为全球金融机构进行跨境支付提供便利。四是美国公司Ripple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个没有中央节点的分布式网络,通过RippleNet连接银行、支付提供商等机构,同时引入瑞波币(XRP),为客户跨境汇款提供便利。


2.主要特点

综合目前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项目,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效率较高,区块链技术将原来逐个节点确认传递的汇款模式,改变为业务节点实时同步并行确认,提升了交易效率。在汇出端发起汇款的同时,所有参与方均收到该信息,在做合规等所需的审核后区块链上协同各方完成汇款交易。如果转账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实时反馈至汇款者。二是费用较低。区块链技术将跨境支付转换为点对点交易,不再依托代理行、SWIFT等第三方,缩短了交易环节,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三是安全性较强,分布式架构中单个节点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四是不可篡改。区块链上每个节点均参与记账,实现账本数据不可篡改,可促进多方信息共享和协同操作,增加跨境支付双方的信任度。五是透明性高。可以在区块链上设置监管节点,及时获取监管数据,还可以采用智能合约等技术,增加相应的监管规则,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六是扩展较灵活,新参与者可以快速、便捷地部署和加入至系统中。


3.应用构想

(1)总体架构。人民银行或其指定机构进行系统建设和运维跨境支付平台,采用联盟链方式将商业银行、清算机构、监管机构、运维机构等连接成一个系统,每个机构拥有自己的节点。商业银行经审核加入节点,为其开户单位提供跨境支付服务,还可通过智能合约加载贸易合同等信息,清算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监管机构对资金流向、票据、单证等信息进行全程监管。


(2)交易路径。付款人通过商业银行发起支付业务,同时将相关凭证一并上传,所有参与方均收到支付信息,进行合规等审核后,收款银行为收款方入账,资金可由清算机构同步全额清算或异步轧差净额清算。


(3)资金清算方案。对于人民币清算,商业银行间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实现资金转移;对于跨币种清算,可由双边互相开立清算账户,实现双边本币清算,避免对美元的依赖以及货币转换损失,同时,可运用双方货币互换协议的额度提供清算保障。


(4)实现与其他区块链平台的连接。未来,可进一步探索通过跨链技术将跨境支付区块链平台与数字人民币平台、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外汇局跨境区块链平台等进行连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相 关 建 议

1.统筹建设区块链金融基础设施

目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各方均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技术积累和知识产权,应加强信息和技术共享,统筹建设区块链金融基础设施,提高相关机构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机构间交流合作,提高自主创新开发区块链核心技术的能力,提升我国在区块链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配置。


2.分步推进区块链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研发及应用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试点后推广的建设路径,积极稳妥推进区块链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研发及应用。一是尽快组织开发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平台,并率先在CIPS参与者间应用,首先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信息的去SWIFT化。二是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范围入手,逐步扩大平台的覆盖范围、参与机构和影响力。三是不断扩展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币种,以支撑双边本币结算政策为目标,逐步将外币跨境支付业务纳入我国主导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实现对SWIFT的替代,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3.构建区块链跨境支付的联合治理及监管框架

跨境支付业务涉及境内外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交易主体,各国法律法规、市场环境存在一定差异,要构建联合治理及监管框架,提高区块链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国际参与度和接受度。一是完善区块链跨境支付基础设施运营机构治理结构,可借鉴现有跨境支付基础设施运营机构的股东会、董事会、用户委员会、业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治理框架,为跨境支付基础设施运营机构构建国际参与度高、共同治理的治理框架。二是建立健全境内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运用新技术提升监管效率和监管成效,加强行业自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境内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和交流合作,在政策制定、数据共享及隐私保护、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协调,为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推广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备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意见。)


(栏目编辑:韩维蜜)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保险欺诈检测与系统优化设计(三)

● 观点 | 卫星服务:银行金融科技的新抓手

● 观点 | 5G 网络状态下移动金融应用场景探索

● 观点 | 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时,最缺少的是什么?

● 观点 | 打造全渠道智能化远程银行中心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