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立足行业基础设施,助力数字普惠金融
文 / 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 石一飞
普惠金融对于我国消除贫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应用,更能有效推进普惠金融的稳健发展,提升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银保信)作为银保监会直接管理的金融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发挥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价值,为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
普惠金融发展机遇和新的路径
1.国家日益重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国家政策日益凸显了对农村基础投入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作为农村经济重要支撑的农村金融,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农村经济主体有望释放出巨大的金融需求。
2.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安排部署,中央各部门多次下发政策文件,对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支农工作提出明确目标、方向和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多次印发文件要求深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多样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普惠金融当前面临的投入成本高、服务难度大等问题有了新的解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减少距离和时间的限制,有助于推动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3.保险数据助力普惠金融大有可为。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整合农业生产经营等政府平台数据开展了数字化涉农贷款试点,但是商业银行仍普遍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且贷后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探索开发新型信用类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农业保险作为农户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不仅能反映农户的相关农业资产情况,更能有效反映农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状况,通过对保险数据的挖掘,能对农户的生产经营现状做出更精准及时的评价。当前,融合银行、保险及其他涉农平台数据的涉农金融创新模式在各地不断涌现,均反映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涉农保险信息的潜在需求。
行业信息共享平台
为发挥数据价值打好基础
中国银保信作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者,在实现了保险数据大汇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功能、规范标准,推动精细化管理,提升保险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真实性,为数据发挥功能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成全国农险平台,实现农险数据全量汇集与标准化。在多部委的共同指导下,中国银保信发挥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组织建立了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农险平台),与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通过接口方式实现保单级和清单级信息每日交互,涵盖种植险、养殖险、林木险全险种信息及保险公司农险作业的全部业务流程。同时,结合农业保险实务现状,农险平台建立并完善一整套覆盖全流程各环节业务数据标准规范,实现行业内农险数据“车同轨、书同文”,同时纳入《保险业务要素数据系列规范》。
2.紧密衔接业务流程,提升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2018年起,农险平台联合行业搭建统一的标准化农险承保电子化业务支持平台,向保险公司和广大农户提供线上的投保告知、投保公示、电子单证存管、承保信息公示查询,以及保批单确认等一揽子电子化服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了农险平台与农业保险实务流程深度结合的新型投保模式。在有效改善传统农险投保手续繁琐、承保周期长、业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农险平台汇集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当前农业保险承保电子化服务已在北京、河南、陕西等十余个地区上线,实现行业内主要农险公司全覆盖。
3.推动行业精细化管理,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和精准度。从2017年起,农险平台联合地方监管机构和部分保险公司在多个省区开展了大量基于遥感等技术的农险精准承保理赔试点工作,利用遥感技术,基于农险标的遥感影像数据、业务数据的叠加应用,探索为行业提供智能核保、长势监测、风险预警和定损评估等服务。同时,试点对接行业亟需的土地确权数据,支撑行业精细化管理。在陕西、河南等地区开展标的基础信息库建设,建立行业的标的库采集信息标准规范,构建种植险精准标的信息库,为解决行业内标的权属不清、位置不明、数量风险难管控的痛点难点提供手段。既满足推动行业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又能通过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现状。
发挥行业数据价值,
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场景
依托全国农险平台,中国银保信充分发挥数据和技术优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探索为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
1.发挥数字增信作用,辅助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通过挖掘农业保险的数据价值,反映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风险行为和资产情况,为银行贷款提供增信与风险管理服务,助力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通过农业保险相关数据探索开发新型信用类金融支农产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农户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等银保合作产品。如利用土地履约贷款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相关数据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相关质押贷款试点;利用林业险开展林权质押贷款;利用农机具保险开展农业生产设备、运输工具贷款;利用养殖业保险与数据开展圈舍和活体畜禽、养殖场质押贷款等。
2.融合外部数据,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提供支撑。农险平台通过各种形式汇集引入了大量地块、遥感、气象及农业等外部数据,结合自身开发建设农险GIS系统,通过农险GIS系统整合内外部数据,在推进行业精细化作业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普惠金融的精准性。一方面引入卫星遥感、气象数据,通过科学的观测和预估,结合GIS系统,为农户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真实的种植数据,实现农业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将数据应用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贷前准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生命全周期,在实现源头上为农户增信,方便农户申请贷款,提升客户信贷可得率。同时,基于数据可构建农户生产经营的动态监测风控体系,减少涉农信贷风险,有助于打破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监测难”“融资难”的困境。
做好数据赋能普惠金融的建议
1.加强多部门数据共享,发挥合力。行业内外各方普遍认为,涉农数据要充分发挥价值,需要多个相关领域数据实现共享,并依托数据科技形成合力。当前很多数据散布在各类各级机构里,仍存在各种横向和纵向壁垒。横向来看,各部门数据之间存在共享机制不健全,缺乏标准规范指引等局限;纵向来看,部分领域的涉农数据本身仍未形成较好的统筹管理机制,分散在市县乡村各级机构里,通过统计机制层层上报,其时效性和精细度亟待提高。各部门应夯实数据基础,着力提升各自领域内数据资源的标准化、线上化水平,并积极建立部门间共享、共建、共管机制,才能打通数据孤岛,充分发挥数据效能。
2.严格保障数据安全,保护农户权益。数据安全是大数据应用的底线,涉农数据管不好,不仅损害农户等数据信息主体的权益,而且可能危害国家粮食安全。普惠金融数据使用应严格遵循各项国家法规制度,包括《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要求,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防范数据过度收集和数据滥用现象的发生。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应主要依托安全能力和业务能力过硬的行业性机构开展。
(栏目编辑:王伟)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