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忘的岁月(第七期)| 回忆金电公司组织卫星通信网工程建设的一段历史

中国金电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我们将在这里

推出“难忘的岁月”系列文章

邀您一起回望

中国金电65载岁月光华


难忘的岁月


回忆金电公司组织

卫星通信网工程建设的一段历史

刘大隆

金电公司原副总经理


1993年6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考察清算总中心沙河主站并听取工作汇报(右一为作者刘大隆)。


1989年,我刚调入金电公司不久,就参加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程建设。为了这项工程,公司曾倾其全力,许多老同志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其间既有激动与欢喜,也有伤神与烦恼。不管如何,这段历史对这些老同志都是难忘的。


那是在1989年,由于1986年出现的挤兑抢购风潮和1988年出现的信贷失控和货币供应紧张等问题,行领导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高效、迅捷的资金转账系统和清算系统,一方面能够将高达数百亿的在途资金予以压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通过集中的资金转账清算系统所能提供的数据信息,宏观地监控全国资金流动情况。而建立这样一个系统,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从总行到2000多个分支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当时,邮电部的分组交换网尚在起步阶段,电话网络通讯也远未达到今天的水平。即使是大城市之间的通讯也存在误码率高,故障频繁的现象,更不用说总行和偏远市县的通讯了。当时有位叫纵肇斌的专家向行领导提出建议,80年代,国外发展一种叫VSAT的卫星通信技术,VSAT是甚小口径终端的英文缩写。它的特点是远程卫星地面站采用小口径天线(3米),集成度高,体积小,成本低、易于维护的通讯机。用这种技术建立一个卫星通信专用网,可以实现在较快时间内,以较低成本,较高质量,完成全国人行网络的建设的目的。陈元副行长经过反复考虑,采纳了这个建议而作出决策,并把这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要求在1989年10月份建成200个小站,并开通运行电子联行系统。于是一场建设卫星网的会战拉开了序幕。


当时VSAT卫星通信技术在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除了广播卫星公司已建立了有一个站点和三十几个远程站的VSAT网之外,其他搞卫星通信的有关单位还都处于试验阶段。一听说人民银行要搞这么大的前所未有的卫星网工程,国内外许多单位都纷纷参与竞争,希望能参加这个项目的建设。金电公司门庭若市,邮电部、航天总公司、总参、机电部、国防科工委和它们下属的十多个单位以及长城计算机公司、上海计算机厂、四通公司、广播卫星公司、IBM公司、NEC公司等国内外公司都派人来到金电公司洽谈合作,赵敬盈总经理、周林影总工和许多中层干部与技术人员经常开会研究讨论工程有关事宜。


公司组织了刘钟、王平(会计司)、许成军(陕西分行)、王仕春(江苏分行)等同志起草电子联行制度和数据格式。马希亮副总工负责安全保密和制定网点计划,武亚男同志负责估算业务量等。


1989年4月,金电公司在昌平十三陵的晏寿园饭店召开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网工程的方案论证会。会议由赵敬盈总经理主持,会计司陈世范司长、本公司的大部分领导和有关处室参加了这次论证会。参加会议的还有总参通讯部、长城、IBM、中电、54所、卫星公司等单位。会议研究论证了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方案,电子联行系统的业务需求,电子联行制度、数据格式,电子联行主机系统和小机系统的硬件平台、系统软件平台、通信方式,电子联行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案等。会议结束后由周林影总工带领一些人撰写《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网工程技术方案》,后被称作“蓝皮书”;由揭念义副总工带领一批人开始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


由于工程准备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赵总经理动员了几乎所有处室投入了工程的前期工作,与施工单位一起组成了二十多支队伍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小站站址勘测,这些同志顶着酷暑,克服困难,按期完成了任务。小站天线、通信、计算机设备的发运任务也非常繁重,琐碎。设备管理处郑延军、崔华沙、陈介午等同志为了按时将设备发运到目的地,动了很多脑筋。公司还发动分行积极配合,有些分行从几千里以外开车接运,有的途中不幸出车祸。公司组织了十多期小站培训,培训了近千名来自200个分行学员。于洪双、吴宗凯、姜俊茹等培训处的同志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卫星通信设备最后选中了技术上不大先进,但是设备容易进口的VSI系统,订购了一个主站和236个小站。这种设备与广播卫星公司正在使用的系统一样,中电公司的合作者54所已经掌握了这种系统的技术。公司派出了以黄玉柳同志为首的6名同志赴美培训6周,回来负责维护主站。当时时间要求紧迫,人民银行自建主站来不及,因而经过反复比较,决定将卫星网主站临时设在沙河,借用国防科工委地面站的场地、高频设备和办公室。同时在怀柔雁栖湖抓紧建设永久主站。


1989年,第一批VSAT卫星小站工作人员赴美培训(右一为作者刘大隆)。


1989年5月份,在由邹家华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批准了人民银行卫星通信专用网工程项目,5月19日发了国办[1989]25号文件,除了批准项目本身之外,还批准使用国产3314号通信卫星的C转发器。这样使卫星资源有了保证。


黄玉柳等6人回国后立即进驻沙河,通讯处其他同志也陆续来到沙河,揭念义带领的开发组驻在距沙河不远的回龙观饭店封闭开发。开发组内除了有公司软件开发处的若干同志之外,还请来了天津分行、陕西分行、江苏分行、机电部6所、陕西财经学院的一些同志联合开发。这些同志工作非常辛苦,为了工作需要经常自觉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这样经常在沙河工作的同志达到四五十人。沙河科工委地面站因处在初建阶段,整个大院还像是个大工地,下过雨后,要趟着泥水来往。宿舍不够,我们又租了邻院空军第六情报所的一部分宿舍和办公室。吃饭就在士兵食堂,伙食很差。炊事员欺生,与我方人员时不时发生争吵。尽管条件恶劣,大家情绪却很乐观。工程初期,要求所有参加工程的同志住在沙河,每星期回来一次。沙河站周围都是农田,下了班后无处可去,大家便散到割了稻的稻田里捉蟋蟀,来了个斗蛐蛐比赛,倒也乐在其中。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技术人员逐渐掌握了卫星通信的知识技能。后来像关荣方、张士杰、张健、徐惠彬等同志成为卫星通讯的专家,而李德功、刘旭、杨文杰、石晓新等同志则成为IBM4381的软件专家。其中最突出的是李德功,因其贡献卓著,后被评为全国劳模,荣获五一奖章。


1989年,沙河主站部分外景。


到了11月陈元副行长委派我和宋其章同志分别担任卫星网工程现场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我们要在沙河现场组织和协调参与工程的各单位各部门搞好卫星网工程各个环节的工作。当时工程总承包单位是中电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在那个时候,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像现在这样强。甲方不像甲方,乙方不像乙方,甲方乙方争执不断,几乎每会必吵。为了引进竞争机制也为了确保工程的按期完成,按陈行长指示先后组织了三条线进行开发。第一条线是中电组织的机电部32所和长城公司分别开发主机、小机电子联行软件;第二条线是金电公司自己组织的开发组和上海计算机厂分别开发主机、小机软件;第三条线是四通公司一家独自开发主机小机软件。这三条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程序联调阶段,为了多占主机机时,各方寸步不让。有一次吵到最后,被中电的指挥把高功放关掉了,弄的谁也干不成。但是,应该说这些单位,还有搞卫星通信系统的54所、714厂、30所、卫星公司等单位都为这个工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陈副行长非常关注卫星网工程建设,他既是工程的倡导者,又是后台总指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要求我和老宋每天都要报告现场工作进展情况,并不断作出具体指示。


1989年内,主站、主机均已安装完成,40多个小站链络开通,三条线的最初版的应用软件开发也基本定成,每条线都能开通。但是,最后只能选出一条线投入使用。于是在1990年1月份召开了一次协调会以确定哪一条线中选。在颐寿园召开的这次协调会上,三条线的各个开发单位都把各自开发的系统作了详尽的介绍描述,与会人员的意见分歧非常大,争论异常激烈,谁都怕自己落选。由于当时数据通讯还有些问题没解决,测试过程中时常出现中断,几个月后才由VSI搞通讯接口的专家John.Davis找出存在在PI、SI板程序中的疵点(bug),这样,1月份的评估依据不是很充分。但为了推进工程,决定还得做。于是陈副行长在听取了情况汇报后作出了决断,宣布采用金电公司开发的主机软件、长城公司开发的小机软件和四通公司开发生产的仿真通信卡和配套软件。其他未被选中的厂家单位可给予经济补偿。但落选单位的沮丧心情是可以想见的,32所云总听了决定后甚至流下了眼泪。


会后执行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为了照顾各方利益,全国各地卫星小站的小机软件由长城、四通、上计厂分区域推广,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局面对降低风险和分担繁重的维护任务有利,但软件不统一也为今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1990年5月,印甫盛同志从部队转业到金电公司,进入公司领导班子,并主管卫星网的建设。他的到来大大加强了工程的组织和领导力量。


最初的电子联行应用软件是按“电子联行数据格式第8版”开发的,因此这个软件也称为ESI第8版,前7版并未实际开发。后来因会计司坚持应用软件必须具有中文界面才能投入使用,又开发具有中文界面的第10版。软件调试成功后在40个分行进行了联网性能测试。在此期间,陈副行长不止一次来到沙河检查工作。


从1990年下半年起即开始安排电子联行的首批试运行的计划。金电公司和会计司共同召开了专家会议,研究第一批电子联行试点工作。最后确定由东北6个市和广州为第一批试点城市。之后又开了一系列工作会议布置试点工作。有些会议由分行行长亲自参加,自上而下保证任务计划的落实和思想的统一。这7个城市分行随后加紧完成了电子联行业务培训、技术培训和其他准备工作。从1990年11月到1991年3月从主站到小站组织了整个系统多次业务运行的模拟试验。模拟试验完成证明一切无误后,第一批试点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齐齐哈尔、丹东和广州终于在1991年4月1日开始电子联行系统首次试运行。这个日子是卫星网、电子联行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以电子信息传输代替纸凭证传递而进行资金汇划,这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到底行不行,大家手心里都捏了把汗。为确保万无一失,试运行采取“人机并行”的原则,即在进行电子联行资金汇划的同时,还要按传统的人工模式再做一遍,两者结果进行对比,确定无误后才能记账。正在杭州召开的会计工作会议对这次电子联行试运行十分关注。会计司的同事说,如果十天之内电子联行出现差错,还得退回到手工操作方式。十天过去了,电子联行没出一笔差错,相形之下,手工联行却出现数笔人工造成的差错。如应汇到大连的款,由于电报差错发到沈阳去了等等。事实证明,由先进的卫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的电子联行系统具有“快、准、平、清、安全”的优点。会计业务人员放心了,参与工程的总行和分行数以千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放心了。


卫星通信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工程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后,金电公司又继续扩大战果、进行系统的推广工作。第二批14个城市于1991年11月4日开通,第三批31个城市于1992年3月30日开通。与此同时,电子联行应用软件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增加功能和提高异常处理的能力。由于国产3314-C卫星转发器出现螺流不稳等问题,于1991年8月完成了从3314星向亚洲一号卫星的转星工作。这项工作组织量大,步调要求精确一致,曾派了7支队伍前往各地“保驾”。全网上下利用休息日连续奋战36小时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1992年清算总中心成立,印甫盛同志担任总中心主任,金电公司派往沙河工作的三十余名同志脱离金电公司而划归总中心,其中大部分同志成为新单位的骨干力量。清算总中心在印主任领导下继续推进卫星网和电子联行系统的工程建设。到1996年卫星小站已达600个。在此期间先后引进了休斯公司PES系统、TES系统、NEC公司的Ku波段系统,目前正在引进卫星帧中继系统。1996年完成了主站从沙河向怀柔的搬迁工作。1997年,电子联行系统全年共发往账1071万笔,汇划金额17.8万亿元。金融卫星通讯网和电子联行系统已经发挥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7年还启动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工程。


1993年6月1日江泽民主席视察清算总中心沙河主站。此外,几年来邹家华副总理和一些中央各部委领导同志也曾多次来到沙河视察工作,给参与工程建设的同志以极大的鼓舞。


清算总中心担负卫星网建设任务后,怀柔、无锡两个主站的建设任务仍由金电公司通讯工程处负责继续完成。这两个工程也是规模巨大,施工复杂,费时费力。闫强、王兴同志是这个工程负责人。怀柔主站于1995年8月竣工交接,无锡主站于1997年5月竣工交接。除此以外,金电公司在1994年还建立了包含一个主站和十几个小站的数话兼容的凌康卫星通讯系统,为全国外汇交易系统提供卫星通信手段。凌康系统工作数年后于1998年4月因缺乏后援停机。


1995年8月18日,在北京主站举行一期工程竣工交接仪式。


1997年5月28日,在无锡主站举行一期工程竣工交接典礼。


金电公司为建设人民银行卫星专用网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有幸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7年之久,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但由于我本人只参加了其中一部分工作,视野有限记性又差,回忆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恐怕遗漏了不少人和事,希望能有更多老同志给以补正。(此文有删减)


——选自中国金电纪念文集(1998年)

(本文来源:中国金电)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