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雄县细沙河村党建引领竹产业链拔节向上
风吹竹海泛翠浪
通讯员:关梅 曹莉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4年11月15日第5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做优做强“土特产”栏目)
深秋时节,走进云南省镇雄县细沙河村万亩方竹基地,竹农们正在竹林里穿梭忙碌,掰笋、剥笋、装车……“生态竹乡”再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丰收季,处处洋溢着“风吹竹海千波绿,雨润嫩笋万顷恬”的欢乐。
细沙河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竹子生长的天然之地。村民一直有种植竹子的习惯,但因基础设施不足,管护不到位,竹笋产量低,加之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竹产业并未形成气候。 2015年,镇雄县因地制宜,全力推动“一县一业”竹产业发展。但村民却缺乏信心:“山高路远,基础设施薄弱,不看好。”面对村民的消极情绪,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村党总支书记曾品松深知,错失好政策就等于贻误发展良机,当务之急是要坚定村民的信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细沙河村“两委”带头,率先拿出土地参与合作社流转种竹,并锁定曾经的种竹大户、致富带头人,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与此同时,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村集体经济示范种植推广,引导村民大面种植,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起来,不仅消除了村民顾虑,让他们敢于放手种植,也有效提升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当年春笋上市,保底收购让村民尝到了竹产业带来的甜头,大家发展竹产业的信心足了。 竹产业一分靠种,九分靠管。为此,细沙河村构建“党建+技术+示范基地+竹农”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竹林育、种、管、采标准和操作规程,将农技服务与竹产业紧密衔接。在竹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组织竹类栽培技术培训,邀请专家送技入林,为竹农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优选党员技术骨干担任责任林长,组织竹农定期对新植竹林进行抚育管护,对老竹林进行砍竹留笋,合理调整竹林结构和密度,切实提高群众育竹管护积极性,实现“要我管”到“我要管”转变。 2022年,细沙河村竹林面积突破3.8万亩,年产鲜竹笋4000余吨。质量和产量上来了,但竹笋销路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新问题。 为延伸产业链,解决竹笋加工、销售问题,在县、乡两级党委的支持下,细沙河村先后引进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众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厂,注册“云笋”“乌蒙好笋源”商标,实现竹笋产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一体化。“云笋”产品与海底捞等大型餐饮集团以及多家航空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日、韩等国,品牌效益和价值日益凸显。 建在山里的工厂还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丰产期,村民变竹农,穿梭在竹林间,一车车新鲜竹笋满载而归;农闲时,竹农变身流水线工人,将大自然的馈赠变成远销国内外的食品。2022年细沙河村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日子越过越好,但细沙河村党总支并不满足于现状,延伸竹产业链条还有更多可能。“每年春笋、秋笋上市,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采风、购笋、体验竹林生活。”村党总支敏锐察觉到一股文旅融合的新风正吹到细沙河村。2023年6月,借助镇雄县“千万工程”的东风,细沙河村抢抓机遇,开启新一轮美丽蝶变。 细沙河村以青山、寨上两个村民组为项目核心区,采取“支部引领、专家指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四级联动模式,村“两委”及党员拿出自家房屋率先开始改造,由党员包联到户,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将村庄规划政策对每一户群众说清楚、讲明白。有了党员带头示范,村民心里也就有了底,纷纷支持改造提升。他们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竹子做房屋雨檐,搭配苗家芦笙文化元素,保留传承苗寨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山还是那座山,村已不是那个村。2023年,细沙河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5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7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