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获“节气名城”“节气名品”称号
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贡献
1927年,陈一得创立云南第一个气候观测站——“一得测侯所”,开云南私立天文、气候观测机构之先河,陈一得在气象领域、天文领域、地震领域、 地方志领域均有贡献。气象类著作有《昭通等八县图说》、《云南气象》等。所创作的《公历月日歌》和《公历节令歌》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在学习和民 间广为流传,促进了公历的推广应用。其中在公历节令歌中这样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公历好处实在多,二十四节气定分明。每月都有两节令,日期一定不会差。上半年中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立春是从二月起,一月大寒节就完。春雨惊春清谷雨,夏满芒夏小大署。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令名称顺记好,年年岁岁不会差。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遗存
四筒鼓舞:这是一种传统祭祀舞蹈,主要流传于昭通市的昭阳区、永善县、 大关县等汉族居住的农村。它具有“以乐致哀、虽悲犹喜”的特殊功能,与昭 通先民的生死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四筒鼓舞集传统性、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并在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
昭通端公戏:也称庆坛、打傩,民间俗称“跳端公”,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于2021年6月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昭通戏曲活化石”。它延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芦笙舞:这是苗族的传统舞蹈,以舞乐的形式记录了苗族古代先民战争、 迁徙的苦难历程,是苗族人民珍贵的民族历史记忆。现今,芦笙舞与苗族人民 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成为苗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苗族唢呐:彝良县茶坊村的苗族唢呐以其独特的二重奏或三重奏形式而闻名, 自唢呐文化传入本地后,在长期的流传与当地本土文化相融,大量吸收地方音 乐元素,产生了一大批包含民族音乐素材的曲目。2021年被申报为第五批市级 传统音乐非遗项目。
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昭通市靖和商贸有限公司开展了以“立夏清风伴蝉 鸣酒香氤氲醉花影”为主题的二十四节气立夏主题活动,通过节气文化分享、 滴胶干花DIY、茅台数字文化营销宣传等形式,宣扬美文化、书写美生活。
昭通市各县区流传了非常丰富的二十四节气谚语,非常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不仅反映了昭通地区的气候特点,还指导着当地的 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广为传颂的有: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春分雨不歇,清明前 后有好天。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小暑一声雷,倒转黄梅十八 天。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早晨秋凉飕飕,黄昏秋热吼吼。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小雪收葱,不 收就空。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 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气渐暖
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的民俗活动
节气文化再创造
今日推荐
来源/昭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