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下管线总长可绕赤道1.2圈,“地下佛山”视频揭秘→
如果说表面的光鲜亮丽映射出城市的风貌
埋于地下的基础设施水平
则反映一个城市的良心及未来
日前
佛山首次披露的
地下管线普查数据报告显示:
①已探明的佛山地下管线总长 = 绕地球赤道1.2圈
②仅南海地下管线的长度便达到了赤道的近一半
③佛山全市及禅南顺三区的地下管线密度
均高于2016年末全国地下管线密度
各项数据都厉害了!
▼
根据最新的《佛山市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分析报告(2017年度)》(下称报告),佛山地下管线普查数据总长度为5.09万公里,是全市通车里程(0.49万公里)的10倍多。这包括了通信、排水、电力、给水、燃气、工业、热力和综合管线等八类。
五区中,南海、顺德、禅城的管线长度排在前三名,且分别占到全市管线总长度的38%、32%和12%。其中,南海区地下管线,接近地球赤道长度的一半。
此外,全市通信管线长达1.8万公里,与排水、电力等管线合为最长的三类地下管线。
仅从排水管线来看,万人排水管线保有量的前两名是南海和三水,而排水管线密度的前两名则是顺德与禅城。
据了解,这次佛山市国土规划部门牵头的普查历时近3年。其报告所依据的是全市市政道路范围内的管线普查数据,不包括小区、企事业单位、背街小巷的管线。这些有待发掘的数据将是下一步普查和分析的目标。
还有更“高大上”的!
以后工作人员
从地上就能“看到”地下管线的情况
别提多方便了
▼
接下来,工作人员将基于AR技术,在巡查的现实场景中,使用手机APP等便可直观查看任一断面的各类管线埋设情况。佛山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地下空间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相当于站在地上,工作人员就可以‘透视’到地下管线的情况,实现地下管线和地上场景的‘一体化管理’。这就是基于AR的管线巡检系统。”
▲工作人员在用探地雷达为地下管线“做CT”。
“地下空间将成为未来城市拓展的空间。”该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说,而为了在有限国土空间下探明城市哪些地下空间可供发展,需要展开大量的基础研究。譬如,要把地质、地下管线、轨道交通和人防等方面数据全部建模、整合,通过跨专业的综合分析来为决策提供支持。
更重要的是
地下管线中不少都是
更加“强大”的
地下综合管廊!
▼
地下综合管廊是将电力、通信、供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的地下隧道,堪称城市的“大动脉”。据了解,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市已建成综合管廊41.17公里,全市投入运营的综合管廊为18.5公里。
佛山新城地下综合管廊是全省第二条、佛山首条地下综合管廊,首期9.73公里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运营,二期岭南大道南延线2公里于2016年投入运营。管廊采用了防火分区、设备监控系统、消防监控系统、感温光纤监控系统等多种先进技术。
记者带你探营佛山地下管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13452mzipy&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8年7月31日,佛山新城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班组技术员冯铁雷和同事像往常一样打着手电筒、拿着对讲机在管廊中巡视。地下3~6米深的管廊内,没有手机信号,除了风机声、脚步声,再无别音。闷热而枯燥的“地下生活”,是他们每天的工作。
▲2018年7月31日,冯铁雷(左一)与同事在佛山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内巡查。
▲冯铁雷从岭南大道南延线投料口爬入管廊巡查。
冯铁雷称,他和同事们每天步行巡查的路程约4公里,用时约3小时。其间,冯铁雷不时用手电筒查看管廊内水泵、供水管道接口、供电线路、消防设备的运作情况,并随时监测空气含氧量、温湿度等数据。
▲佛山新城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人员正在检查电气设备运转情况。
▲冯铁雷正在使用佛山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内的通讯系统与管廊监控中心通话。
▲冯铁雷(左一)与同事在佛山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内检查水泵工作状态。
▲佛山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内的配备了氧含量、温湿度检测仪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佛山新城地下综合管廊运维人员正在作巡查记录。
与此同时,高明区荷富路至西江新城小学段地下综合管廊工地,建设工作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数十名施工人员、大型机械冒着烈日开挖土地、构筑隧道、接驳管道,这段340米长的管廊计划于今年8月底完工。
▲7月31日,高明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管道接驳,把附近的线缆管道接入综合管廊内。/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近日,佛山市政府印发了《佛山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将于9月1日正式实行。新规落地,有望促进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向这些“地下工作者”致敬!
同时祝福我们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
赞一个呗!
今日精选
图片 | 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
来源 | 广州日报、佛山日报、视觉佛山
编辑 | 夏潇潇
佛山日报社全媒体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