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那颗想要熄灭的星星: 我们如此深爱的他们,究竟在经历着什么?
8月31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位某重点中学的高二女生。开学前夕,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意图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好在抢救及时,把她从死亡线上硬拉了回来。经过临床心理科评估,已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目前正在市一医院接受治疗。
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孩子,这一刻用如此悲怆的方式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如此深爱的他们,为什么会决绝地选择以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原本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针对青少年自杀现象,我们采访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谢健。是现在的孩子们更加脆弱了吗?
来自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在国内,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同时,青少年本身性格的缺陷也会导致他们容易走上极端。谢健主任介绍,自杀与多种精神障碍有关,其中最重要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另一方面,青春期本身就是个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容易“越管越叛逆”,所以经常出现与父母大吵大闹、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行为。
自始至终,孩子们都缺少一堂“生死课”
谢健主任认为,开展生命教育,给孩子上好一堂刻骨铭心的“生死课”,是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举措。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其宗旨在于教会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幸福感,并发自内心地感恩一切的生命
走进内心世界,扮演孩子的心灵导师
因此,谢健主任特别强调,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十分重要,培养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理足够强大的人,这是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方面,父母是一座供孩子们避风港湾的教堂,来自家庭的温暖是消除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强有力的保护因子。父母要作孩子的“减压器”和“保护伞”,了解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让孩子可以百分百信任与依赖,可以在遇到挫折时从家庭中汲取力量与勇气。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教会孩子们平衡情绪的有效方法、认识和肯定自身价值等,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员,能够敏锐感知青少年每一个异常表现和每一个“求救信号”,对于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进行早期干预与治疗,不让一切变得“太迟”。
谢健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从事精神科临床与研究工作近四十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焦虑症、抑郁症、老年精神病学和会诊联络精神医学等。
主要兼职:中华医学会综合医院心身医学协作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医学分会 委员、中华医学会双相协作组成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委、浙江省精神科医师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精神医学分会常委、浙江省精神医学分会儿童学组副组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精神医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睡眠分会常委、杭州市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杭州市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双相障碍》及《西部精神医学》编委。
文:王文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党派速递|致公党市一医院支部主委王淑颖作品荣获省预防医学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输血大视界:6级电子病历闭环建设护航输血安全
喜报丨我院李霞荣获“2020年浙江省外周静脉治疗护理演讲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