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戏 | 艺术节志愿者手记(终)
“表演艺术新天地”这样一场节展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于戏,种种感触仅用“幸福”二字也完全不足以概括......在朋友圈里,每个志愿者都基于自己的经历抒发着不同感受,记录着动人的片刻。但我想每个人都会把收获放进心里,带着这件事在生命中留下的痕迹继续走下去。
6月3日晚,2017表演艺术新天地
艺术节工作团队、志愿者及英国磁极乐队(蒲婧婧 摄)
不止于戏 | 艺术节志愿者手记(终)
Azure/文
Day7
“早上5点集合,半夜3点解散的日子,常常连续10天以上。虽然因为这些难以想象的安排很辛苦,但是我正在接近我想要的东西。”这是日剧《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里一位执着于电影的前白领的台词。经过这段时间,我对此深有共鸣。但我想,每天忙得脚不着地的项目经理们或许比我更懂吧。
艺术节第七天算是高峰期过后的小休整,演出不多,志愿者们也落得清闲。负责帐篷剧场的项目经理临楠要带《数字乌托邦》去杭州巡演,出发前,她召集自己组的志愿者们开了个小会。不知是谁在一旁开玩笑说,这就是传说中“永远觉得走不开的人”。
“Ewan做完《大鱼》告诉我,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里。其实我觉得,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这样”,她的一席话差点说哭了一群小伙伴。短短七天,《一桌N椅》、《安提戈涅》、《数字乌托邦》三部戏已在这里演过17场。只消从一部戏的装台跟到正式演出,就足以体会他们的辛苦。
晚上,技术组的师傅们短短几小时便迅速搞定了《安德鲁与多莉尼》复杂的灯光。经过这一周的旁观和接触,我已被爱丁堡前沿剧展团队的超人属性深深折服了。
·本日观戏·
帐篷剧场:和光影跳支舞
大约四年前,第一次看英国1927剧团以多媒体为卖点的《上街的动物与孩子们》,我和小伙伴都惊得合不拢嘴。而现在我看着《数字乌托邦》里的舞者用手划过空气里的光柱奏响音乐、舞台地面的投影跟随他们的动作和脚步不断变化,内心竟十分淡定。艺术家们永远在突破想象,走进剧场的我从不担心自己收不到惊喜。
花絮:
1、剧组中有位丰满而灵活的大叔,被志愿者们亲切称为“Uncle Winnie”,如果下次你在剧场里见到他,可以跟他打声招呼;
2、男舞者Joshua撩妹技能满分,必杀技是“摸头杀”!
Day 8
每次遇到后知后觉抢不到票的观众,我们都会用“还可以看户外演出”来安慰他。这些固定上演的户外节目,每个我都至少看了三遍以上。因此今天决定写一写这些出色的演出,感谢它们陪我度过了艺术节期间无戏可看无事可做的闲适时光。
《水面上的梵高》
《水面上的梵高》连续十个晚上人山人海
人们常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文章写得好,其实看盖利普作画也颇有“行云流水”之感。他用锥子一般的笔挑几下,就能让水面上开出花。湿拓画尽管已延续千年,但依然有很强的现代性。它注重过程甚于结果,作画过程中那种充满节奏的自由运动,与波洛克自由奔放的“滴画”不谋而合。话说湿拓画的颜料需要水和牛胆汁调和,气味可不如画面看起来那么美好。盖利普说有股臭鱼味,在为他搬颜料和画具去北里广场的时候,我们用嗅觉验证过了。
《保罗·杜拜克的亲子魔术秀》
《磁极乐队》
·本日观戏·
屋里厢博物馆:在石库门里上一堂浸没式京剧课
石库门、浸没式、京剧,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被一部《〈京探〉之“堂·汇”》全串起来了。60分钟内,观众们跟着几位京剧演员穿梭在屋里厢博物馆的各个房间里,在几十公分距离内听他们说戏、唱戏,看着他们化妆、梳头。在此之前,我对京剧的了解还停留在“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上,但现在我数得出六场、五法与四功。演员谢幕时,字幕打出“欢迎你走近京剧”。我想,他们的目标达成了。
互动京剧《京探》剧照,来自网络
听说这部《〈京探〉之“堂·汇”》原本是“镜框式”演出,这次来到新天地,为屋里厢博物馆量身定做了“浸没式版本”。如今,传统曲艺在人才和观众年龄结构上都面临断层。艺术家们对传统艺术的大胆尝试无疑为年轻人带来更多惊喜,呼应题目中“京探”二字,希望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来探知京剧这门国粹艺术。
Day 9
这一天是由艺术家乔·房的讲座《从作品〈桥〉谈舞蹈与生活》开始的。《桥》为系列作品《共处的方式》其中之一,是关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一次探索。在我印象中,艺术家们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而乔说她希望启发人们与身边的人建立联系,令我十分困惑。接下去一小时,我在脑中不断围绕这件事打着转。
我想起之前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Cacioppo通过对孤独的20多年研究,写成了《孤独(Loneliness)》一书(这件事听起来就很孤独)。他认为孤独是一种信号,当你感到孤独,就意味着大脑在提醒你:“你需要走出去,和人建立更多的联结了。”我似乎明白了一点儿什么。借蒋勋在《孤独六讲》中的话来概括:“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环境舞蹈剧场《桥》现场(蒲婧婧 摄)
孤独命题告一段落,乔再次发问。她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问句,展示给大家。场面陷入了尴尬的沉默,没人能准确翻译出它的意思,或是立刻作答。事实上,在场的艺术家、助理、讲座听众以及志愿者,人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我现在或将来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乔留给我们五分钟,自行挑选一位在座的陌生人,告诉对方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我找到一位在天津学戏剧的姑娘,她演过萨拉·凯恩的《4:48精神崩溃》:一部关于抑郁症女性自杀前心理过程的剧。令人意外的是,有位观众在看完这部压抑崩溃的剧后竟表示感到治愈——原来他曾亲身经历重度抑郁并走了出来,这部剧让他回顾了这段病史,也让最终痊愈的自己对未来生活更有信心。她讲起这段经历并不是为了回答乔的问题,却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答案。
·本日观戏·
帐篷剧场:一场演员会躲在面具后哭的面偶默剧
三年前一个雨天,我在上海大剧院看了这部西班牙默剧,发了朋友圈,立刻有北京的朋友回复“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年间这部剧已经八度来华巡演,连扮演多莉尼的演员嘉比·茵赛缇都记不清他们这是第几次到上海了。
在场观众很多都是“二刷”、“三刷”,一遍遍回味这个发生在普通三口之家的故事。安德鲁和多莉尼夫妻本来平静的晚年生活被阿兹海默症打破,身为作家的安德鲁终于接受妻子多莉尼患病的现实,在熟悉的打字机前敲出他们一生的回忆。
在主创人员看来,不借用任何台词反而是最好的讲故事方式。阿兹海默症的发生是不分国界的,而全球甚至还有60%的人错误地认为阿兹海默症是衰老的典型表现。在这部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的作品演绎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感动同时,也开始关注到这一全球性的老年疾病。
也许是因为参与过这次分享,对阿兹海默症有了更深的认识,以至于“二刷”的我也“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花絮:
1、这部“大头剧”对演员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刚开始戴上面具时,他们甚至无法准确握住对方的手;
2、多莉尼独自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拉琴的时候,是最让演员嘉比·茵赛缇感动的瞬间,尽管已经演过成百上千次,她依然会躲在面具后偷偷落泪。
Day 10
最后一天过得飞快,和这场艺术节一样。我听了水晶老师的讲座,看了最后三遍保罗的魔术。傍晚,磁极乐队唱完最后一首歌,艺术家、策展团队和全部志愿者登上舞台准备合影。台下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我们,台上每个人大概都笑成了一朵花。
解散后大家各归各位。北里,一位志愿者走向每天相处的艺术家,不舍地道别。帐篷剧场门前,《安德鲁与多莉尼》最后一场演出开始检票。观众们进场后,大门关闭,剧场内响起开场的音乐声,前奏的欢快更加衬托出落幕的悲伤。再待下去就要哭出来了,我一边这么想着,一边打招呼准备离开,故作随意地为十天志愿者经历画上句号。
以上只是我极为个人的志愿者体验。在群里和朋友圈里,每个志愿者都基于自己的经历抒发着不同感受,记录着动人的片刻。这样一场节展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于戏,种种感触仅用“幸福”二字也完全不足以概括。但我想每个人都会把收获放进心里,带着这件事在生命中留下的痕迹继续走下去。
不止于戏 | 艺术节志愿者手记(上)
不止于戏 | 艺术节志愿者手记(中)
2017表演艺术新天地
延伸阅读: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99aewioi&width=500&height=375&auto=02017表演艺术新天地
展演时间:2017.5.25 – 2017.6.3
展演地点:上海市黄浦区新天地区域
阅读原文 |进入2017表演艺术新天地【策展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