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汉服低吟浅唱——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坦领半臂襦裙
夜色中,经过历史洗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坦领半臂襦裙,仍散发着属于它的魅力。夜晚的灯光成为了它的图案,那不属于它的现代气息,现在看来倒也与其分外相称。坦领半臂襦裙作为汉服半臂中的一种,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出的一种短外衣。由于胡文化在当时的唐代各阶层间的广泛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为一种风尚。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褙子
读音相同,作用却不一样。此褙子非彼被子,褙子作为汉服并未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在现代展现出了它的特点并逐渐被多数人熟知。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是汉民族汉服传统服饰的一种。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圆领袍
夏,
绿意井然,
云工商银杏树的叶,
为圆领袍增添了一丝色彩
通过阅读孙机先生的《南北朝我国制服的变化》,会知道圆领袍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圆领袍的最初雏形诞生于这个时代,后来北周统一北方、隋又取代了北周,进而全国大一统,北方的服饰覆盖南方,隋唐的圆领袍由此出现。后来,唐朝出现了襕袍制度,到了宋朝,官员公服直接继承唐代的襕袍制度,圆领袍达到了最高级别的位置。
道袍
爱生活,爱传统,爱道袍。道袍源自中国古代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道袍有蓝色、灰色、黄色、棕色,暗红色,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领缀有白色的护领,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一片内摆,打褶后缝在后襟里侧。那道袍如何搭配裤子呢?搭配一条藏蓝色阔腿裤是很棒的,这个颜色是一种非常百搭又显瘦的颜色,干练帅气。
短褐
每个人都平凡而不简单,有如短褐般看似生活艰苦,却也能活出自己的风格。
短褐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普通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贫苦人、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
短:“短”“竖”“ 裋”三字同音,都读作“shù”。“短”通“ 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
褐:麻料、兽毛编织物。
齐胸襦裙
没有一件衣服能穿梭千年的轨迹留下经典不变的模样,唯有汉服文化千年流传,齐胸襦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的一种,汉晋以来裙子裙腰束于腰上,而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曲裾
交领右衽,下襟缠绕
曲裾,读音qū jū(音似"屈居"),又称绕襟袍,可以直观理解为一种续衽绕襟的服装。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以曲折优美的线条为主打,创造出层次上的视觉效果。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据说是汉服中最重的。在今天看来,曲裾深衣仍有着别样的风韵。
交领襦裙
襦裙是汉服的一种,是汉服中常见的服饰。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男式交领襦裙、女式交领襦裙。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对襟半臂襦裙
襦裙是中国古代汉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服饰,而对襟襦裙则是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
汉服并不都是宽袍大袖,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在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多穿在衫襦之外。
上襦半臂交领,长度及腰,朴实无华,尽显柔情之美,寓意深闺大家闺秀,布料多采用丝娟,整体代表当时推崇传统儒学之风。
• end •
文字 | 大学生记者团采编部
图片 | 大学生记者团 朱子彦 潘胜泽 侯鑫愉
编辑 | 大学生记者团 赵雪霖 林源芬 周凡杨
执行 | 大学生记者团 指导 | 孔祥刚 刘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