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疫情的同时, 别忘了让你的注意力休息。
请收下这份“从容面对疫情”指南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建议
自我暗示容易导致不适感
不少微博网友反映,随着确诊病例不断增加,面对微博热搜上充斥着的各类新型肺炎信息的同时,身体感觉越来越不舒服。一条条对照着网络上流传的肺炎症状,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可能感染上新型肺炎。
其实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身体真的出了问题,而是心理在作祟。
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也就是说,恐慌的心态会影响到自身的生理状态从而影响到身体上的感觉,造成不适感。
自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以后,各种各样的谣言漫天飞舞。如果你不断接受这些负面信息,一直给自己负面的暗示(如,疫情越来越严重),可能会真觉得不舒服。如果不巧看到了互联网上一些耸人听闻的谣言,无疑会加重自身的恐慌情绪,导致身体和情绪上的不适。
同情疲劳引起的麻木心态
同情疲劳,指的是帮助或关心受苦受难的人群后,由于过多的同情而产生的冷漠情绪(Fieley,2002)。同情疲劳这个词最初是由一本护理杂志用来描述护士在看到病人经历毁灭性的疾病或创伤时感到的压力,被称为“照顾的代价”。他们要么关闭自己的感情,要么会经历无助和愤怒。如今,同情疲劳已被认为是一种折磨急诊室护士、警察、热线电话工作者和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不良心态。公众在频繁接受这类救助信息后也会产生这种心理。
不仅那些亲身经历此次肺炎事件的人群会受苦,那些关心着受苦受难人群的人也会受苦。心理学家Valent指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能拯救他人或避免他人受到伤害的情境中,同情疲劳就会产生。所以当被疫情的信息接二连三的“轰炸”后,原本充满同情和信心的大众,长时间处于充满同情却又无能为力的情境下,难免会进入到“同情疲劳”的状态中。事实上,获取过多的疫情消息,只会为恐惧和同情心理找到一个逐渐冷漠的出口,对疫情的发展习以为常。
为避免自我暗示导致不适、同情疲劳引起麻木心态,建议大家面对疫情消息,应当做到冷静、不恐慌,“少看”、“多做”。
少看
少关注社交媒体,
从官方权威渠道获取准确信息
所谓“少看”,具体是指少看甚至可以不看微信群聊、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大肆传播的未经证实的消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消息拒之门外,从官方权威的渠道获取准确信息是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央视新闻的报导是权威且准确的。网络上可以通过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等权威网站及其微博账号获取疫情信息。如果想要获得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可以关注丁香园.丁香医生公众号,在公众号内可以订阅到所在城市的实时疫情。
(丁香医生公众号截图)
多做
遵循专业医疗方法应对新型肺炎
作为普通的老百姓,虽然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我们一样也能为疫情做贡献。每个人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运用正确的方法,将希望和关切真正落实到预防新型肺炎的行动当中。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来源:丁香医生)
https://mp.weixin.qq.com/s/oPdLVCqpxsNdfm7IVLsprg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怎么预防?官方指南来了!(来源:央视新闻)https://mp.weixin.qq.com/s/DhcKSpiY0Sv9KJcu47ktFg
如何正确洗手?怎样戴口罩最安全?朱广权手把手教你(来源:央视新闻)https://mp.weixin.qq.com/s/EhLNryaxFoJWMMdzKLbybA
多和家人科普疫情防护常识
很多事物都是由于未知而恐惧,如果能够做到打破常识壁垒,便是在战胜疫情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多和家人,特别是家中的老人科普疫情防护常识,让大家对待疫情不再是一知半解,做到既不过度恐慌,也不马虎对待。
同时可以利用这段“减少出行”的时间多关注自己的父母亲人,多跟他们沟通,互相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只要大家一起携手,我们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指日可待。
日前,福建省心理学会联合福建省众一泰心理咨询中心,已开通免费心理咨询热线——17705902522,为公众提供心理援助。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和团委共同开通心理支持热线——13696837363,每天8:00-22:00提供义务心理咨询。
抗击疫情,心理人在路上,也一直会在。
参考文献
☞小葵顺口溜get!疫情防控学起来!☞权威解答:天气转晴,出门晒太阳能否杀死新型冠状病毒?☞【视频版】中国疾控中心提示:家庭消毒怎么做?☞共抗疫情|今早8点,福建师大开通“小葵”心理支持热线!
从容面对疫情,我们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