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两会时间 | 郑家建副校长呼吁高校毕业生服务国家脱贫攻坚重大战略
如何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关注的重点领域。在接受人民网“云专访”时,郑家建副校长对此展开分析。
各地各部门在加快推进新基建、布局新产业、促进新消费、形成新动能,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在民生、新基建、新产业、新消费等领域提供了更多新的途径和机会。
多层次、多类别、多途径拓展招聘渠道,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最大程度汇聚各方就业资源要素。
问: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持久性兼在的特点。对于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主要的影响,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下行带来的岗位数下降。劳动力需求作为经济活动的派生性需求,在经济下行与疫情期的双重影响下,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将有所减少。
二是疫情影响导致的中小企业、灵活就业数量下降。企业延期复工,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为缩减成本,企业必然将减少或取消招聘计划,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需求,从而直接减少就业机会。
三是各类招聘时间的滞后。尤其是疫情导致研究生复试、教师招考、公务员考试等招聘考试推迟,对毕业生升学、就业造成较大影响。
四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心态。疫情防控对毕业生外出求职、实习等产生了较大的限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求职难度,影响了毕业生求职积极性,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表现出焦虑、信心不足等问题。
贰
问:党中央关于“六稳”和“六保”的决策部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哪些新的途径与机会?
答: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部署要求时,都在加快推进新基建、布局新产业、促进新消费、形成新动能,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在民生、新基建、新产业、新消费等领域提供了更多新的途径和机会。比如:强化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大力推动“双创”,带动新业态发展和灵活就业;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充实基层教师和医护人员队伍;更多采用市场化办法,鼓励毕业生围绕社区各类服务需求创业就业等。但是,政策对就业带动的成效,在时间上有延后性,切实落实到就业岗位的增加,还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对接问题。
问:如何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确是一个大课题。请您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福建师范大学有哪些可以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答:福建师范大学在做好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努力扩大岗位的供给
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设立线上就业创业“微咨询”“微指导”“云教育”,开通“就业直通车”小程序,依托教育部“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等,联合“5+N”招聘平台(5家教育部联合招聘平台+N家本地规模较大的招聘平台),分学历、分地区、分学院举办线上招聘会,多层次、多类别、多途径拓展招聘渠道,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最大程度汇聚各方就业资源要素。
精准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学校根据毕业生就业特点和需求,启动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冲刺计划”“续航计划”“牵手计划”“追梦计划”“蓄能计划”等,推出强引导、拓渠道、重精准、增载体、抓双创、补基层、实帮扶、兜底线、聚合力、提能力等10项工作举措,推动就业工作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面推进。设立校院两级就业信息员勤工助学临时岗位,组建就业信息员队伍,分类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努力实现供需信息相匹配。为特殊毕业生群体制定“一生一策”帮扶方案,精心实施重点地区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实行困难学生就业情况周报制度,及时调整就业服务策略和帮扶重点,促进毕业生尽快充分就业。
着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开设就业指导空中课堂,组织毕业生停课不停学,充分利用好疫情中的大量时间,充实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和职业软实力,提升就业竞争优势;举办了在线视频职业指导公益活动,为毕业生开展“一对一”职业指导。联合教师、校友、毕业生,按就业目标成立就业互助小组,师生帮扶,朋辈互助。
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
带着更大责任和深厚感情,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千方百计、用心用情帮助毕业生。在跟踪学生健康状况的同时,同步了解毕业生就业心理和需求,针对“慢就业”“不就业”等群体,加强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主动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和人民“大我”之中,积极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来源 | 人民网、福建师范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