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茶香”,守望两岸文缘! | 暑期社会实践⑪
为更好地联结闽台历史亲缘
探索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学院学子在暑期
深入二县 开展调研
接下来和小葵一起
走近他们的实践故事吧!
2022年6月30日至7月8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海上飘香:闽台茶、香文化产业与一带一路视阀下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团队”实践队在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巍巍教授的带领下赴泉州安溪、永春二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溪和永春,高度契合调研目标中的“一带一路视阈中华文化传承”。基于这一条件,实践队深入闽南二县学习,了解两地产业文化在海内外的交流与传播。
农遗安溪
实践队师生一行首先在安溪铁观音文化系统核心区的西坪镇,走访了魏荫名茶、铁观音发源地。在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魏月德先生的带领与介绍下,实践队成员参观了铁观音母树,了解到“观音托梦”、“时来运转”等历史传说,深刻体会到后代茶人对先辈祖业的传承与发展。在对当地茶产业的了解考察中,实践队成员认识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的建设,要达到茶产业、茶文化共同进步的效果,使“农遗”这张名片更加丰富多元。
(铁观音母树)
随后,实践队来到“全国茶叶第一重镇”感德镇深入学习,参观了解前些年成立的台湾茶厂,从中探寻两岸茶叶历史渊源。在茶厂承包人吴政山先生的介绍下,成员们对闽台铁观音产业的生产制作、文化亲缘有了新的了解和感受。
同样,实践队成员们走访了玉湖殿。在这里,成员们泡茶话仙,听着茶乡人们与神灵信仰之间的各种奇闻轶事,感受圣地之清幽神气。
了解历史文化之余,实践队成员还对制茶工艺、制茶机械、制茶步骤等进行学习操作,还同采茶女一起上茶山体验采茶的乐趣与辛劳。在与当地茶农的交谈中,实践队成员们发现,现在的制茶人基本年龄层在40-60岁,大多数年轻人从事种茶的意愿较低,这主要与传统种茶劳动强度较大有关,农户对茶文化遗产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实践队认为,对于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多媒体等设施,在各村庄、各社区、中小学开展相关的茶文化知识普及,而不只是盲目种茶制茶。通过对茶文化的弘扬,积极调动民众对茶文化系统的自觉保护与传承。
“香”愁永春
安溪、永春相邻,茶与香互通互融。实践队走访了处于永春的国家香检中心、百丈岩、魁星岩、达埔彬达制香厂等地,了解永春香的生产制造与使用情况。在永春,实践队参观了各种香制品与香文化展览,在香道之中陶冶情操。通过听取永春各产业的讲解介绍,实践队发现,永春各特色产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底蕴深厚,但是无法打出名声与品牌,这一现象引起大家的注意与深思。经过探讨,实践队认为,永春各产业不应鱼龙混杂,“全部做、全不精”,应着重发展一项有前景的产业,通过优势产业的文化底蕴——例如香文化,带动其他产业一起“走出去”。成员们希望在今后能够深入学习研究更多有关永春香的知识,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助力永春茶的长远发展。
“香”与“乡”同音,余光中先生曾为永春题“一缕传千里 跨海来拜香”之句,注定了“香都”与“乡人”的奇妙渊源。实践队成员因此也参观了永春籍“乡愁诗人”余光中文学馆,感受余老的家乡情怀与民族情结。成员们细心聆听着馆长周梁泉先生的讲解,深刻感受到周先生建馆之不易,体会到乡人与同胞之间的家国亲情。即使隔着一湾海峡,两岸同胞的亲情也永远无法割舍。两岸人民的遥望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对安溪和永春的茶、香产业有了更深的认识。队员们将继续加强学习,让“农遗安溪、‘香’愁永春”在当代充分展现出来,飘出一道“茶香”,守望两岸文缘。
七月仲夏 茶汤香凝悠远
文学院学子
经过此次实践活动
将不断提高个人实力
助力茶、香产业发展
守望两岸文缘!
往期推荐
来源 | 文学院
编辑 | 校青年融媒体中心青通社 李冰倩
校审 | 校青年融媒体中心青通社 刘希雅
责编 | 黄佳淑
守望两岸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