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绩X李自然:投资人是怎么选创始人和创业项目的?

奇绩创坛 2022-06-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李自然说 Author 李自然说


2020已经过半,处在当下这个充满变动的大环境中,具备哪些特质的创业者更受投资人欢迎?投资人又是如何选择创始人和创业项目的?现在还有哪些好的创业方向?
在本文30分钟的视频里,奇绩创业营合伙人曹勖文和李自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李自然:


我之前讲YC和奇绩创坛的视频,有没有讲的不好,或不够准确的地方?


曹勖文:


整个视频讲的非常好,当中只有一小点我想补充下,就是奇绩是不想和项目谈钱、谈估值的,因为我们不是在玩资本游戏。


奇绩的思路和普通投资人不一样,我们是看自己有没有给项目增加超过5%的价值,因为我们是20万美元换5%的股份嘛,价值就体现在产品是否受市场欢迎?公司是否走上快速发展路径?路演日是否取得好的融资、估值翻倍?然后我们再从当中拿一小部分,这才我们的商业模式。


投资只是一小部分,奇绩的核心还是跟项目一起把业务做起来,投资只是让我们和项目可以利益绑定,做一个长期陪伴,我们可能是国内唯一这么做的。


所以我们不是有意去压低估值,来占项目的便宜。


李自然:


这几年拿投资越来越难,这个背景下你对创业者有哪些建议?


另外,奇绩作为一个极早期的投资机构,相当于你们投的项目后面接盘的人也变少了,那对于奇绩这种模式来说会不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曹勖文: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自己也有一些思考。


三个建议:第一是国内搞商业模式的人太多,不如做做技术,我们在看项目的时候,发现我们喜欢的技术方向都找不到有国内团队在做,或者一个技术项目我们都找不到竞品。


第二个建议是投资人每天看很多项目,大多数都会自动屏蔽,所以投资最大的驱动因素其实是一种害怕错过的心理,你让投资者能够有一点点感觉你可能成为下个头条,下个Facebook,那可能你就成功了。


形成这种感觉的方法是项目必须要有些亮点,类似创始人非常厉害、或产品很有意思、或你的进展特别亮眼,或加入奇绩创业营让投资人都一起来抢。


市场上现在噪音少,其实是一件好事,大家没那么急功近利,所以现在还在创业的人我们其实挺想支持,因为都是重视长期的团队。


最后一个建议是要争取自己先活下来,不需要风投才是最牛逼的状态。


李自然:


我听一些朋友说,以前大家觉得门槛高的项目容易拿融资,而现在一些务实的、有收入的团队容易拿融资,在你的观察下是有这种情况发生吗?


曹勖文:


两个都挺重要的。


现在的市场,有些方向确实没以前好做,竞争格局也确定了,但有些行业却受到各个时间点的影响,譬如疫情反而驱动了不少市场的加速发展,奇绩也会看这个概率,但说实话,作为风投最终的成功率都不会那么高的。


最终一个项目要得到风投支持,还是要至少一年能够达到一亿美元的营收,这个是我们比较坚持的基本标准。


李自然:


我看你的经历里,既有美国读书经验,也有美国创业经验,现在又是中国奇绩创业营合伙人,那你肯定是一个对中美两边创投圈都非常熟悉的人,所以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中美创业者和创业环境有哪些主要区别?


曹勖文:


这问题也很有意思,但我想先考一下你,你觉得美国生态里为什么没有FA这个角色?


李自然:


第一:我个人感觉,美国创业者比中国创业者更加成熟,原因有很多,譬如美国创业者从小就比较注重演讲能力训练,因为表达的能力在融资时非常重要,但很多中国创业者就不太行,还需要FA来教给他们。


再譬如美国创业者比较熟悉风投的游戏规则,前段时间有个美剧叫《硅谷》,剧情虽然有点荒诞,但也是很好地普及了创始人、投资人这些概念,我甚至觉得美国人对商业都比较有概念。


但中国很多年轻人现在还认为资本家是罪恶的,是剥削员工的,让我感到有点难受,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能对商业有正确认识,那这个国家会比较容易成为商业强国。


第二:中国的创业项目多且分散,这样VC就需要FA来发现更多项目,以及做一些筛选。


第三:中国的VC也多,创投环境更复杂,一个中国创业者不可能认识所有VC,也不可能清楚每一个VC的投资方向,更不可能了解每家VC的真实状况。


所以我觉得中国需要FA,因为他们更熟悉行业,可以过滤一些杂音,帮助创业者找到最合适的投资机构,提高融资成功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我回答这个问题有些班门弄斧,不知道您这边有没有什么补充?


曹勖文:


我觉得回答的相当好,基本上也是我也想说的。


整体来说,我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FA,国内的信任程度确实没有美国高,手续也更加繁琐,投资人也更加强势,所以造成了各种问题,我们本身做奇绩创坛,也是想把整个生态能带到一个更高层次上。


国内竞争更激烈,退出机制也不像美国那么丰富,所以国内团队面临这种恶劣环境,他们必须要先自己活下来。


我在硅谷看到的创业团队,基本都是飘在天上,因为闭门造车活不下去,所以在美国的创业方法论就是让你先活下去,找个主题,再找准切入点,然后做大。


而在国内,我看到很小的公司,它早期时候还都有一些生意,这个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们在国内做的就是帮他们更快的走上一个更好的发展通道,然后能够跑得更远。


李自然:


您刚才提到在美国创业团队的退出机制更多,这个具体指什么?


曹勖文:


在美国有很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环境,而在国内,最后退出的方式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尤其是技术公司的收购这块,我觉得会做一些长远的布局。


所以国内我也看到有一些公司开始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信号,但规模上还是有些差距。


李自然:


前面说中美创业者区别,我有一个感受就是资本对中国创业者的要求更全面,往往会要求老板什么都得会,财务也要懂,法务也要懂。


但美国很多创业者往往就是技术出身,除技术之外他可能不需要懂这么多,你觉得会有这方面的区别吗?


曹勖文:


我觉得这也非常有意思,国内创业者是真的不容易,所以现在这个环境他们如果还能跑出来,真的是非常多方位的人才了,在全世界来说都是非常有竞争力,但话说回来,一个人最终还是要发展出一些他的特长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奇绩想形成的一个氛围。


我们会把对公司长期发展来说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些能力简化一些,让你能够真正的把自己产品做好,把创业主航道弄好,这才是重要的。


李自然:


创业者之间经常聊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好的创业方向或项目,从奇绩创坛角度来看,怎么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好的项目?判断项目的框架是什么?


曹勖文:


投资就是两个数,价格、价值。


但科技公司的价值是挺难估算的,即使是上市公司,像Zoom,预测它未来的现金流依旧是特别难的事,所以巴菲特这种打法在科技界是不适用的,因为只要一个系数稍微错一点,最后出入会有几倍十倍,很难找到很高确定性的安全边际。


但我们可以确定,喜欢一个项目的人越多,它的价格就越高,所以投资还是尽量不要凑热闹,奇绩不是喜欢凑热闹的机构。


估值方面,既然我们很难预测它实际价值,那我们可以看它的天花板高度,然后分析它多大概率能做到天花板?最后把天花板乘以这个概率,就是公司的价值量级了。


最好的投资人,他成功的概率相对来说都不高,因为成功率最多差两三倍,但成功的收益差的可是指数级,所以对于天花板我们可能就会看这个项目它现在在市场中的一个终局,然后我们想象它有哪些相邻的市场,再看看团队它本身的能力和眼界,是否能像马云或贝索斯这样不断的做一些跨界的事,这个是我们看天花板的一个方式。


然后概率我们也很重视,概率主要是顺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看,从小到大,项目怎么切入市场?现行方法是不是成立?怎么形成增长的飞轮路径?长大后壁垒在哪?能不能守住?


我们主要是以这样一个框架来看我们的项目。


李自然:


刚才您提到马云这样的人,但我觉得这是对创业者要求特别高的一个点,所以在“人”的方面,您能不能展开说一下,你们希望找到具备哪些特质的创业者?


曹勖文:


我觉得马云这个例子挺好的,早期投资确实还是看人为主,赛道为辅,最优秀的团队,它做的往往就是最好的赛道。


然后早期的项目,问题都是非常多的,像阿里这种最后跑出来的大项目,早期犯的错肯定也不少,所以我们会尽量乐观的去看待项目和创业者的闪光点,我们也是觉得,一个创业者的天赋我们是教不了的,但一些短板是我们这些机构可以帮助弥补的。


所以我们可能会在创业者身上看几件事,一个是思考和行动能力,思考就是看他能不能抓重点?对市场有没有洞见?对做的事有没有深入思考?能不能讲出来?


行动的话我们会看他过去6-12个月大概做了什么事?计划什么样的?然后他真正做到了什么?


很多事儿是需要当面交流才能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才有一个面试环节,面试里我们会看他的反应、抗压能力、团队氛围、创始人有没有一定的野心或者使命感?其实都是我们比较重视的。


最后还有一点比较特别就是创业者是不是愿意和我们合作?因为我们这个模式还是挺不一样的,我们不只是投一些资金,而是和我们一起合作把业务做上去,才能发挥我们奇绩最大的效益。加上我们本身也是一个社区,我们希望社区里每个成员都是值得信任的,愿意付出的创始人,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创业者素质。


李自然:


那如果一个创业者加入奇绩创坛,他的感受大概会是什么样的?


曹勖文:


总体来说,我们会和这些创业者把业务做上去,怎么做上去呢?其实就是把5件事情搞清楚。


· 你在做什么?

· 为什么有价值?

· 你怎么做到?

· 为什么是现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 你进展如何了?


听上去简单,但真的把这5个问题想清楚、做好、最后说出来,真的不容易。


如果他确实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路径,能够获取下一轮更好的融资并且估值翻倍,就是最好的结果。


具体的形式我们网站上都有,一般是三个月的时间里,和这些项目一起手把手的教他们遇到问题怎么解决?不一定最后能教他一个具体的结果,但很多时候也是给他们一个思维的框架,有时我们也会请一些嘉宾来做闭门的实战分享。


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创业是没有通用解决方法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实打实、手把手的和团队一起解决现在的问题。


李自然:


最近几年,大家普遍的看法是创业没风口了,很多创业者非常焦虑,找不到方向,所以作为投资人,您是怎么看的?


曹勖文:


我首先回答你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我自己以前创业时,也有这种感觉,就是怎么这么困难?到底做啥好呢?好像啥都有人做了?


但最终我发现,往往最大的成功都是在别人不在意的小方向上,有着很强的用户需求,然后奇绩也发现,在一些创业寒冬里,反而有一些巨头跑出来了。


然后说下方向,我们机构里每个同事都有一些不同的喜好,我自己最近关注的方向有一个是“开源”,开源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获客方式和商业模式,优势挺多的,我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第二个是“远程办公、协同办公”,我也挺喜欢,并且因为疫情这个行业大大加速了。


我们还是看好有很多行业的,像软件业是会很快的使远程办公成为更加主流的一种工作模式,然后还有现在一个叫go to market的模式:后台即服务,就是你用它的产品,直接把它的API对接起来就用上了,这个阻力比之前的一些go to market的方式其实更低了,这个我其实也挺看好的。


最后一个是云原生,因为云的这块毫无疑问大家都看到了,国内国外都做起来了,然后现在的云的基础架构的稳定程度、复杂程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我们觉得基于现在这些技术的进步,它会诞生一些新的技术和需求,但我也想听听你现在有什么比较看好的方向吗?


李自然:


每个人背景不一样,你是技术背景的人,所以提到的方向还是以技术为主,而我个人关注大概这么几个方向:


第一是中国的新消费,因为中国可以说是用了大概3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别的国家需要走100年的路,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很多品牌的老化速度也是比其他国家要更快的,现在看起来很多品牌已经是很落伍的那种状态了,甚至于像康师傅、统一这些品牌,我觉得应该会被那些更年轻的更线上的品牌分一杯羹的。


第二个是中国模式的出海,因为我本身是出海创业者,我觉得中国其实现在有很多在体验上完胜海外的产品的。


第三是AR这个方向,关注点就是苹果什么时候会出新的AR设备,因为AR这个事各种铺垫都做得差不多了,苹果新的iPad、iPhone里面也都加了AR相关的硬件,而且它有ARKit,如果后面苹果出了一个还不错的AR设备的话,我觉得就等于既有了标准的硬件,而且也会带来一批高价值的用户,开发者只要加入就可以了。


曹勖文:


挺有意思的,因为刚刚你说的这几个方向我们都有投项目,所以我个人很同意你的看法,之后可以看一下我们的portfolio,是不是验证了这些说法。


李自然:


今天我们沟通的很愉快,最后想问一下,你有没有什么想给创业者,或者是想给我们李自然说的观众说的话?


曹勖文:


我还是稍微重复一下我提过的一个点,创业一直都很难,我们奇绩这样的机构是愿意帮创业者的路走的可以更顺畅,但最终还是要看创始人他自己的意志和野心。


而且我们确信,不管市场如何,都会有新的、厉害的创业项目跑出来,所以现在每个人都任重道远,首先活下来,然后赢下来。



本期音频:







—— 6月16日陆奇博士直播预告 ——

■ 关于奇绩创坛奇绩创坛的前身是YC中国,由陆奇博士(前百度总裁兼COO、微软执行副总裁、雅虎执行副总裁)于2018年创立。作为早期创业生态圈的新物种,我们投资早期项目,然后全身心投入近3个月的时间,像Co-Founder一样,与创始团队一起高强度地工作,高密度、高效益地提升每一个创业企业的核心能力,特别是加速产品与市场的匹配,以帮助团队在路演日获得下一轮融资。(了解奇绩创业营请点击:如何在创业早期脱颖而出,奇绩创坛2020秋季营招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