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攀枝花两地入选全省非遗项目体验基地
为贯彻落实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第七届非遗节“非遗之旅”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开展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推荐申报工作。在非遗相关单位积极申报、各市(州)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审核推荐、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命名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共152个。
王东|摄影
苴却砚雕刻体验基地和新山傈僳族非遗体验基地
凭什么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呢?
今天我们带着大家
寻一场阳光下的“砚遇”
探索一下追赶太阳的神秘部落!
苴却砚雕刻体验基地 位于中国苴却砚博物馆,该基地的非遗体验项目为苴却砚雕刻技艺。
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始于汉代,它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四大名砚的称号始于唐代,它们分别是端砚、歙砚、洮砚与红丝砚。苴却砚石材因僻处西南,近现代在开发制作上又中断多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重新崛起,渐为市场认知称道,成为传统四大砚之外的第五大名砚。
王东|摄影
苴却砚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水(金沙江)处即在现砚石矿山附近的古拉窄渡口,安营扎寨,取石磨兵器时发现石质细润,可制作砚品供军前使用,诸葛亮遂在此喜得七星砚。
王东|摄影
苴却砚集中国名砚之优点于一身: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它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其丰富的膘、眼、线、纹等特征世所罕见。因色彩斑斓多姿,被誉为“中国彩砚”。
王东|摄影
砚石如此珍贵,相应的在苴却砚的制作上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好石材来之不易,工匠们雕琢之前无不殚精竭虑,巧妙构思进行创作。利用原石的质地、形状、色彩等天然材质,或雕山水楼阁、花鸟鱼虫,或刻动物古玩,或琢残荷听雨,雅趣自成。其砚台制作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
王东|摄影
王东|摄影
王东|摄影
现代苴却砚在工艺雕刻上比一般的砚台制作复杂,它更多的融汇了雕刻艺术的诸多工艺手法,可以说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等于一体,这样出来的苴却砚便是艺术品了。除了苴却石本身的珍贵外,加上这样的精心制作,让苴却砚更显名贵,这是它与一般砚台最根本的区别。
王东|摄影
苴却砚是攀枝花的一张名片,而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则是我国唯一一个以苴却砚为主要展藏品的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仁和区仁和镇莲花村路歇桥,东北侧紧邻攀枝花大道,西侧紧邻大河景观。
王东|摄影
博物馆以砚台外观为原型,采用悬浮式设计,建成包括多功能厅、历史文化厅、精品陈列厅、名家展示厅、本地大师厅、临展厅等六大展厅。是大河流域的一个标志性艺术品建筑。博物馆内收藏了1600多件苴却砚作品,为大众呈现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盛宴。
王东|摄影
新山傈僳族非遗体验基地 位于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该基地的非遗体验项目为傈僳族织布、刺绣、舞蹈、葫芦笙舞。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的龙肘山脚,是四川省傈僳族较集中的地方之一,也是攀枝花市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地。
王东|摄影
王东|摄影
长期以来,新山傈僳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舞蹈“斑鸠吃水”、“传统纺织技艺”、“传统刺绣技艺”和“约德节”先后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个乡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省级保护,在全国都不多见。
王东|摄影
新山傈僳族舞蹈充满活力、节奏明快。有的在葫芦笙的伴奏下欢快起舞;有的没有葫芦笙伴奏,依靠相互碰脚跟来掌握节奏。他们的舞蹈,手、脚、臂、肩、头都有丰富的动作,据说新山傈僳族共有 “洼木子”“对脚舞”、“蒿秧舞”、“背扎把”、“迪麻子”“斑鸠吃水”等72种舞蹈。
王东|摄影
新山傈僳族纺织的工具原始、实用——扁担、轮轴、扁担弦及转动纺绽弦、摇手柄组合就成了纺车;织布架、织筘、分线器、脚踏板组装在一起就是一台织布机。
王东|摄影
傈僳族妇女善于剌绣,经她们的巧手飞针走线,百褶长裙、裤子、挎包就出现了线条明快、个性鲜明、五彩缤纷的美丽花纹和图案。
王东|摄影
每逢节日就是傈僳族人展示他们才情和成果的时候。女人们就会把珍藏的饰品、漂亮服装穿都穿戴出来。
王东|摄影
王东|摄影
除了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新山村还有千顷梯田、万亩花海、百丈幽谷等自然生态景观。
王东|摄影
王东|摄影
文稿综合:四川经济日报、四川画报、仁和文旅、攀枝花广播电视台
编辑:黄薇为
攀枝花发布
攀枝花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微信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