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时好久的美德,是时候捡起来了
拿到今年的年终奖后,你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据小北观察,大手笔买买买的人越来越少,更多曾经热衷挥霍享乐的年轻人,开始认真把存钱列入了人生计划。
可以说,现在的消费主义陷阱越来越难以诱惑年轻人了。
小红书和抖音上全身名牌、桌面上摆放着大牌化妆品的精致男女们竟然也开始偷偷学习薅羊毛的技巧。
“均价23良心衣服店分享” “大牌平替,入手不亏!” 逐渐取代“贵妇化妆品”“每个女孩都要拥有的大牌口红”这些“粉红税口号”▼
豆瓣“抠组”、“攒钱组”从去年火到了今年,抠门已经成为都市人行走江湖的全新必备艺能,敢花钱没什么奇怪的,能赚能省才是真的狠人▼
而创立于2020年的豆瓣“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短短两年已吸引了33万的用户加入。小组的组规十分简单,反对消费主义,省钱省心。不跟风时尚潮流,拒绝容貌焦虑。
记得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组里没有狂欢的心,只有安寝的夜,平时呢,大家互相学习和比较着谁有更好的省钱方法▼
为什么大家开始心甘情愿地捡起“节俭”这一传统美德了呢?当然不是年轻人变穷了,实际上很多人都在晒自己省钱后鼓鼓的钱包。
首先要看消费主义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最初是实实在在的折扣。
“消费主义”最出圈的便是“双十一购物节”,一开始这只是简单的促销节,商家为了将积存的货物在年底之前销售出去从而进行的打折活动。
而近几年,购物节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的满减节与五花八门的预售付款方式,使原本甩卖存货的商品节变成了无节制的消费狂欢,囤积产品的不再是卖家,而是买家。
除了物质上的过度满足,消费主义带来的更是一种身份幻觉、一份心灵按摩,甚至给普通人造成抹除阶级差异的假象。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交错折叠,使普通人能够看到比自己更有钱的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向往。
一方面,这种“开眼见世面”并不是坏事,激励个体为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落差产生的不平衡感。但消费给了你我抚平差异褶皱的机会:
一支大牌口红、一个奢侈品包包、一次公务舱出行、一晚五星级酒店、一次热门网红地打卡……这一切消费行为,都使大家体会到阶级跨越带来的快感,感受到“有所选择”的快乐,哪怕只是短暂的幻觉。
美剧《欲望都市》里的凯莉可以说是买买买的先锋了,但当她想要买房时,却发现自己连首付都需要问好友借,而这么多年赚的钱,变成了一墙搬家时很难带走的名牌高跟鞋。
有趣的是,她的另外三位女朋友们虽然平时并不如她穿搭时髦靓丽,但早早拥有了自己的房产。不过当凯莉“回头是岸”开始买打折名牌还房贷时,她的小房子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和安全感。
最后,我们通常能在消费过程中获取即时的快乐。
日常因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在支付账单的那一刻转换为能够支配自己人生的满足,消费仿佛带来了个体的自由,是一种有效的解压纾解方式。但为了享受消费带来的成就感,有人甚至会提前透支消费,负债累累,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不可自拔。
虽然在付款的那一刻获得了即时满足,但过度消费后的自责和拮据,又带来长期的糟糕体验。
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加入“消费主义逆行者”大军的人越来越多,捡起了“节俭节约”这一有些“老土和过时”的传统美德。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一向提倡“俭以养德”、念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中国,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由简入奢”的理念行为转变呢?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标榜勤俭才是历任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原则。
汉朝汉文帝的龙袍仅是色彩暗淡的丝绸,后宫的服饰更是简朴,在当时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但是汉文帝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汉文帝的画像
李商隐在《咏史》中告诫当朝者应勤俭爱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朱元璋画像
而在中国近代,一直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社会中,追求奢侈的现象其实已初见雏形。
近代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资本主义进入中国后,传统的小农经济与节俭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阻碍。
一味的强调节俭,消费需求就难以扩大,工商业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但在晚清和民国初期,消费观念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与崇尚节俭、理性消费背道而驰,开始一味的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
近代时期奢侈消费的主力军是富商大贾,他们喜爱豪华排场,这种行为的背后带有一些为了摆脱出身寒微而自我炫耀的成分,在此时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节俭不再是一种美德,反而成为无能和寒酸小气的表现。
富商大贾盲目崇尚和模仿西方的生活费方式,中日向往居住洋楼,徜徉于歌楼舞馆等场所,遇有婚丧嫁娶,更是大讲排场,不惜一掷千金,只为求得徒有其表的虚名。
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截图
1905年的《时报》曾报道上海买办商人席正甫去世时,其出丧之仪:“行十里路,费万金财,用数千人之力,动数万人之众,同时扰乱数百种之事业,此其声势实现阶级国之王侯而过之。”
由此可见在阶级制度重塑,等级制度消失的时代,金钱与消费能力成为身份的最好证明。
到了民国时期奢侈之风有增无减,特别是上海作为消费娱乐之都,这种奢靡风气更甚。
过去多是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的享受娱乐方式,现在则广为流传,逐渐成一种社会风气,而且超出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1913年《时报》曾发表文章,指出:“酒食游戏,夜以继日,娶妾狎妓,争豪角胜。”
同时,随着各种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人们出行的方式成为不同社会阶层显示其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稍有地位或是富有之人耻于步行,而必须时时以车代步,并且是西式马车或东洋车,否则就会感到有失身价,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乃不分贵贱,出必乘舆”的风气。
电影《霸王别姬》截图
面对当时奢靡的社会风气,与今天网络舆论场所推崇极简之主义,提倡节俭一样,彼时社会的舆论场上也开始提倡节俭。
晚清上海的报刊曾开展过一场有关俭与奢问题的讨论,民国初期的上海还有人发起成立俭德会,强调“救贫之本,诚非导民以俭不为功。”制定了五条戒约,即不狎妓、不赌博、不必酒肉宴客、不必华服、不轻寒素之士。
京、津、苏、浙、闽等地有关人士对此举表示支持,纷纷致函要求加入俭德会,“不一月而入会者达数百人。”
但这些做法都未从根本改变这种已经广为流行的习俗。
事实上,商人未尝不知道奢侈挥霍是一大忌讳,但是在当时那种商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趋于商业化的氛围中,不少商人又不得不为之,否则反而会被他人耻笑。
▲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截图
现代社会与近代相比,消费的推力与拉力都展现出更大的力量。
推动力是铺天盖地的营销手段,使消费力成为身份的象征,使买买买成为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乐趣;而拉力则是风险与机会并存的社会中,年轻人面对生活、工作、家庭的不确定性时,降低欲望、节省攒钱,愈发成为一种抵御风险的保障。
这使得年轻人需要用理智消费来确保生活保持基本的稳定。
小北有一位90后“北漂”好友,她这几年攒的钱虽然还不足支付北京高昂的房价,但她已经为自己与父母购置了大病保险,并且正在计划着在新一线城市落户买房。
她曾说,低消费与攒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纯粹与安稳,攒钱能够带给她比婚姻更多的安全感,她自己的工资能够支撑日常生活和未来的房贷,偶尔也会出去旅游,犒劳自己,但绝对量力而行,因为“攒钱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律”。
-End-
观点资料整理自: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朱英 著
编辑:董依冉,妍书
图片来源:Pixaby图片,影视剧截图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 今日活动
2022的你有全新的攒钱计划了吗?你感觉自己比过去更“抠门”了,还是更豪气了,在评论区跟我们聊聊你的消费观念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明天小北消失一天,后天给大家准备了大量红包封面🧧,昨天遗憾错过的朋友们,除夕当天上午九点,不见不散呀!
● 推荐阅读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作者:朱英 著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修订本)》邀请名家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近代中国十五个大问题。不仅在选题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不同层次与面相。
● 往期推荐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敢于拒绝加班了?
他的课在北大座无虚席,当之无愧的全国唯一“大师奖”
全网心疼的流调轨迹,是背井离乡奋力生活的印记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除了消费,我们还有何种
接近幸福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