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440亿买推特,竟然是为了这个信仰?
4月25日,著名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的董事会官方宣称已经和马斯克达成最终协议,马斯克将以54.2美元每股的价格全资收购推特,总规模约440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挣扎和反制后,推特董事会最终向这位手握特斯拉、SpaceX和星链等9家公司的世界首富妥协了。消息一出,引发了无数支持者的狂欢与反对者的抗议。
作为推特知名度最高的用户之一,马斯克拥有八千多万粉丝,他也早有意愿对推特加以改造。媒体总结了他未来对推特可能的改造计划:允许用户重新编辑自己发布的内容;公开推特的算法并开源;清理垃圾机器人等等。
然而,最引发大家关注的,还是马斯克对推特“限制言论自由”的不满。他自称,“我反对远远超出法律规定范围的审查”,而推特对用户内容的审核,在他看来没有遵守言论自由原则,“从根本上破坏了民主”。
对此,在很多欢呼声中,也有更多人怀疑马斯克的真正目的,以及他所说的言论自由可能的后果。
考虑到谁控制了推特油管,谁就控制了美国和西方世界的舆论,也就控制了当下人类世界的主流思想,马斯克在拥有推特全部股权后,将同时掌握世界主流的舆论与巨大的财富。很多人担忧,这是个人寡头试图主宰世界的一个信号。
《纽约时报》发文称,马斯克可以通过推特随心所欲地宣传自己的投资项目并压倒批评人士。他虽然宣称推特会成为一个“言论自由的包容性场所”,但是但用户应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像亿万富翁、世界首富马斯克这样的人的“言论自由”,而不是普通人的“言论自由”。
也有人怀疑,马斯克本人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并不明确,而且存在矛盾。他自称是“绝对的言论自由主义者”,但这与“在法律的范围内”是冲突的。
正如比尔•盖茨在5月5日《华尔街日报》的活动中表示的担忧:马斯克会如何处理社交媒体平台上错误信息和仇恨言论?“马斯克对声称‘疫苗可以致人死亡’或‘盖茨通过疫苗控制人类’的事情有何感想?这是他认为应该传播的东西吗?”
无论马斯克对言论自由的拥护是否出自真心,这种“完全言论自由”的主张,早在近两个世纪之前,就被约翰·密尔鲜明地体现在其名著《论自由》中,发出了那个时代最具反叛性的声音。
当我们回顾密尔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本至今仍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名著,是如何源自他的切身经历的。我们或许也能联想到马斯克本人的经历,是否对他的构想与野心造成了影响。
01
对个体自由、自主的挣扎
对于约翰·密尔来说,他父亲的教育深深塑造了他,使得他在青年时期一度遭受严重的心灵危机。他走出抑郁的过程,也是他对个体自由反思的过程。
约翰·密尔的父亲詹姆斯·密尔,是英国功利主义之父以及法律改革家杰里米·边沁最主要的英国弟子。边沁认为理性是生活的至高统帅,理智的改革与理性本身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而詹姆斯·密尔认同这种观念,于是他用良智原则来教养儿子,把他塑造成一个功利主义者,让他成为一个致力于人类幸福的人。
老密尔
在这些远大的精神目标之下,小密尔拥有了一个异乎常人的童年。从三岁开始,密尔便开始学习希腊文,他用希腊文阅读了大量希腊著作,八岁时又开始学拉丁文。在少年时代,他就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和逻辑,并已受了高等数学的训练。
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成长过程中,密尔与他同龄的孩子毫无接触,他那时似乎也不怎么知道他的教育及经历与别人有多大差异。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唯一欠缺的就是对情志、柔心、感受之作用的认知。结果,约翰·密尔被培养成为了一个情感残疾人。
在他十六七岁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状况带来的困扰,他和其他有激进政治主张的青年人成立了“功利主义学会”。他们主张让人们懂得“什么是他们的真正利益”,也就是“改变自私的感情”,通过理性使得“人类获得新生”。
约翰·密尔
虽然那时他以为自己已经坚定了生活的目的——“成为这个世界的革新者”,然而几乎毫无征兆地,密尔的信念破灭了。在他20岁时,他遭受了严重的心灵危机。他“处于神经麻木状态,有如人人偶尔会碰到的那种情况,对娱乐和快乐的刺激不感兴趣:我的内心觉得,往日快乐的事情现在变为枯燥乏味或与我漠不相关”。
当他思考从小被灌输的目标是否会让他快乐和幸福,他内心的声音告诉他“不!”进而,“我生活所寄托的整个基础崩溃。我全部幸福原是对这个目标的不断追求,现在这个目标已失去吸引人的力量,追求目标的手段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生活对于我似乎是一片空虚。”
而后,他及时地从这种抑郁中走了出来,他靠的是华兹华斯等人的浪漫诗歌。通过切身的感受与经历,密尔体会到,生活和思想不仅要有理性,还必须包括情感。
密尔自身深切的经历使得他极其敏感地认识到,公众观念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多么重要。更确切地说,他的经历让他特别能够觉察到,成长于一种对意见不宽容或没有观点碰撞的氛围中,会造就精神情感残疾的人,正如他从小受教育的那个环境。
进而,在《论自由》中,他坚定地反对不宽容的社会,那与他童年的经历如出一辙,他父亲和边沁的观点压倒了一切。《论自由》在百余年的时间里都是捍卫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人行动自由的先锋之一。它是个人主义在19世纪最突出的表达。
密尔转而相信,观念的碰撞是必要的,那首先可以让人们的言语多多少少保持坦率,其次可以让人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密尔同时认识到,不管意图多么好,压制真理的某一部分,会伤害到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他坚信,没有任何人或任何组织可以独掌真理。
这种信念让密尔主张:必须要捍卫个体的自由表达及自由行动,一是为了个体的幸福,二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发展。这两个目标都和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
02
密尔主张的直接原因
在密尔的情感被华兹华斯及柯勒律治的诗歌点燃之后,他开始深深爱上了比他小两岁的泰勒夫人,并投入到了艰难而痛苦的长期生活试验中。这段经历使得他对行动自由有了更深切的渴望与追求。
泰勒夫人是个拥护激进政治的一神论者,密尔第一次见到她就深陷其中:“从外表上看,她美丽而机智,具有一种使所有接近者都觉得自然高贵的气度。在内心上,她是个感情深沉而坚强的妇女,有洞察力和直觉的智力,又有一种好冥思的诗人的气质……”
从那时开始,密尔就和泰勒夫人建立了一种亲密又似乎全然柏拉图式的关系。这种关系持续了二十年之久,直到泰勒先生离世。在这段时间里,密尔与她一道工作,与她讨论他的文章,她占了他生活中很大的部分。
哈莉耶特·泰勒
然而,他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即使是他大多数激进派的友人伉俪,也不赞成他们的关系。朋友们不与密尔来往,密尔也断绝与这些人的来往。甚至到1851年他俩结婚时,密尔的朋友和家人仍在反对。
实际上,朋友和家人们对他们的反感不只是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习俗,无论是同时代人还是后世的研究者,都认为密尔对泰勒夫人才华的称誉是夸大的。
但是,正是亲友的反应,让尔深切体会到,社会隐微的压力能够也必然会令个体受到影响。这是一种趋于一致化的隐微压力,长期则会让人平庸得泯然众人。
密尔憎恨这种通过家庭、邻里、教会等社会组织产生作用的压力,因为他认为这些阻挠了生活中必要的尝试,就如他与泰勒夫人所经历的。密尔坚信,泰勒夫人与他在一起可以释放她的天赋,也只有通过他们俩的生活实验,她的天赋才能施展出来。
密尔这种情绪化的信念,使他在《论自由》中写下了颇为极端的一些文字。事实上,就是这么矛盾,对个体自由最理性、最抽象的一个讨论,却是根植于其作者的情性和爱愿。
进而,密尔期待着全然自由的原子化个人。《论自由》不只是讨论自由,更多是关于“进步”的书。为了确保进步,密尔只是部分关注保护笼统的自由。毋宁说,他首先关心的是保护社会中某种特殊人的自由——天才。密尔相信只有伟人(伟大的男性及女性)才能让人性进步。
换言之,密尔希望为了人类的进步而保障伟人们的自由,他写道“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有天才的人……比其他人都更富有个性——社会只会提供几种人格模子,避免人人各自形成性格而招致麻烦,可是天才比任何其他人都更不能不受伤害地把自己嵌入那几个有限的模子里。”
这种精英主义以及伟人能够推进族群进步的信念,似乎与马斯克的思想不谋而合。
而密尔对泰勒夫人的挚爱,使得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导向了妇女解放。在那个时代,这是最为进步的声音。他认为,集体压抑人类精神、阻挠卓越个体的最嚣张案例,就发生在妇女于政治、精神、道德、性等方面的屈从及贬抑。
在密尔看来,社会及其一切次级组织将妇女推入到如此令人厌恶的状况中,这就是追求思想自由和社会自由的一个直截了当而不言自明的理由。思想自由和社会自由能打破风俗的固结,解除束缚,让人类中天才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密尔的思想历程揭示了,即使在那个社会政治压力巨大的时代,单单一个作家的成长、爱情,甚至挫折,都能开辟一片思想、道德和社会的前景,尽管它曾被众人忽视。
03
马斯克:梦想家或是骗子?
密尔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脉络很鲜明地体现了,一个人的过往经历对于他思想和行动的影响有多大。对于马斯克来说,我们是否能够从他前半生的历程推断他的目的与野心?
实际上,人们对他的言论以及本人往往是两极化的态度。有大波的粉丝认为,他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赚钱,而是通过资金改变人类,使得人类最终成为多行星物种。在他们眼中,马斯克俨然是新时代的哥伦布,甚至更为伟大和超前。
而也有很多人质疑马斯克,认为他只是一个骗子,他的本质依旧是一个大资本家,而他的阶级决定了他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益。进而,马斯克改变人类的设想只是他为了吸引资金和各方支持的一个幌子。
而且很多人对于他设想的内容也感到很恐惧,认为这并不会导致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反而会带来新形式的极权和剥削。
从他授权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斯克从小便聪明过人,在南非的富人家庭中受到了极好的教育。他12岁就开发了视频游戏Blastar,并卖了500美元;14岁感受到生存危机,读《银河系漫游指南》寻找答案,并立下了拯救人类的人生志向。
对于这些早期经历,有人认为的确是马斯克希望人类移民火星的动因,也有人认为这是马斯克自己编造的。但不论如何,马斯克的确在2000年开始不断探索航天工业,并创建了SpaceX公司,至今为止,已经在多项技术上走在了世界航天科技的前列。
在航天业之外,马斯克也参与创立、投资或管理了多家科技公司,其中像Neuralink公司对人类脑机接口的实验,也引发了很多伦理与政治意义上的争议。
问题在于,对于马斯克的传记以及言论,人们无法确认是否出自内心真实想法,或者只是他用来炒作和融资的借口。虽然很多人会从他的实际行动中加以推测,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情况和客观表现也未必完全吻合。或许,关于马斯克收购推特的真正目的,以及他人生的真正目标,在数十年后才有可能盖棺定论吧。
##20220509
本期活动
你怎样看待马斯克购买推特这一举动,还有他关于“完全言论自由”的主张?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本期主题图书《从卢梭到尼采》。
已成绝响的耶鲁“欧洲思想史”公选课,以透彻、易晓、优美的措辞,揭示欧洲社会从启蒙运动到二十世纪初观念与思潮的演变。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孙嘉婧、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从卢梭到尼采》,[美]弗兰克·M.特纳 著;[英]理查德·A.洛夫特豪斯 编;王玲 译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你相信马斯克会改变人类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