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为国求学,努力自爱”是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张亨嘉就职时提出的八字训词,言简意赅,影响深远。一百多年后,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先生汲其精华,发其深义,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撰写了《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一书。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法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克龙曼写了一本书,名为《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他认为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是大学的应有之义,但现在却被放弃了。
他分析了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文学科的衰微、科学主义的盛行、追求“政治正确性”、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等。
至少对于中国,主要是社会和大学普遍急功近利,过分贪图物质利益。由此可见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顽疾,值得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严重关切。
当今世界科技发达,变化迅速,人在每个时刻、每个阶段,境遇不同,成长发展程度不同,经历的顺境和逆境不同,取得成就和遭遇失败不同。
因此人的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今日的我非昨日、明日的我,此我非彼我。所以大学生要爱护、珍惜时间,抓紧每时每刻,在生活中分秒必争。珍惜光阴就是珍惜生命!
01
珍惜身体
首先,要爱护和珍惜身体。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是生命的寄托,是享受生活和成就事业的基础。没有身体,也就没有人生的一切。所以民国初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就向中国青少年提出了“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的口号。
毛泽东主席公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体育之研究》也宣扬强国必先强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1950年向中国青年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
我曾经感到过困惑:教育方针不是说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吗?我们不是经常在说“德育首位”吗?为什么这两个口号都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呢?其实,说白了,没有好身体,就没有一切。时常因病卧床,甚至英年早逝,道德再好有什么用,还能做好工作吗?所以对于生命,身体是基础,是本钱。没有好身体,一切皆落空。可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太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儿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年轻人,特别是女青年,把身材体态漂亮纤细看得比体格健壮更重要。有的人为了追求“苗条”,不惜放弃对成长与学习十分关键的早餐。有些学生的作为甚至是对自己身体的摧残和虐待。
当下我国各类学校因为怕“担风险”,小学不组织学生远足,中学不让学生登山。要是再加上大学生都不吃早饭,岂不国民都会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听说,我国中小学生的平均身高以前是高于日本和韩国的,可是近年来却变得矮于他们的身高了。要是真的这样,我真担心万一国家遇到一点风吹草动,一些艰难险阻,还有谁能奋力担当,完成攻坚克难、艰苦卓绝的捍卫国家的任务呢?这真是国家民族的隐患啊!
02
常锻炼,讲卫生
其次,爱护珍惜身体,就要进行体育锻炼。这种锻炼可以是在学校老师指导下定时做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运动的种类繁多,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而加以选择。记得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后来甚至改为“六十年”)的口号,学校学习苏联,实行“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标准(改革开放后改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操场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挤满了人,个个争取“达标”“超标”,一派热气腾腾的体育锻炼景象,充满青春朝气,非常感人。
可是当下学校更强调的是竞技体育,争招“体育特长生”,在体育专项上争名次的多了,下午操场上全体学生活动的热闹气氛少了。大学里的教学评估,也较少关注学生的体质状况,以致大学里多是戴眼镜的,“豆芽菜”与“胖墩”同时增长。
其实,只要有心,锻炼身体也可以不必专门抽出时间来做特定的运动项目。比如有人以步行上下高楼作为运动。一个人做事情,如果时间允许,能走路就不用交通工具;携带东西,能手提肩扛就不劳驾他人。奋力自为,就是一种磨炼。所以只要勤劳刻苦也能锻炼身体,而且结合工作与事业,不需额外花费时间、金钱,十分方便,非常有效。
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人是不会有健康体魄的。心态对于人的健康也很重要,盲目关心身体、成天疑神疑鬼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病的人,一天到晚多愁善感的人,不会是一个健康人。对人生意义缺乏认识,成天追名逐利,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因细小事情而郁郁寡欢的人,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态和体格。
爱护珍惜身体,还要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中国古代的《孝经·开宗明义章》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古时候中国人有不剃头发、不剪指甲的。这是很不科学的。遵行“孝”的道德,自然应该包括珍惜身体,对于五官、皮肤,都应当爱护,时常保持清洁、灵敏。但是不修理毛发指甲是妨碍卫生、有害健康的。我曾见过一位少年学生,几个月不剪头发,形象很不好,看上去头像刺猬一样。问他为什么不理发,说是不知道理发馆在哪里。这就太不应该、太不在意身体了。讲究卫生,还要注意饮食,不吃腐烂不洁的食物,不暴饮暴食。许多学生患病,常是“吃”出来的。
推己及人,除了关注个人卫生以外,还要注意公共卫生,以防疾病传染。环境生态的清洁、优雅、和谐、活泼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有重要影响,乱丢纸屑、果皮、弃物等习惯必须坚决纠正,如此等等。
03
把握科学与真理
第三,要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才能、本事和精力。这些是一个人用以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资源、本钱和法宝,是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也需要爱护和珍惜,不能浪费、糟蹋或滥用。
现在有的年轻人有一点本事,就喜欢卖弄炫耀,以显摆自己高明。有的甚至张扬夸口,无中生有。这是一种浅薄的行为,足以暴露自己的无能。才能、本事和精力是为了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不是给人看的。为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在确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奋不顾身,勇于担当,将自己的宝贵才干能力奉献出来,造福人民。但是我们也绝不做白费精力的事,要把宝贵资源用得恰到好处。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该出手时才出手”,要争取将自己宝贵的能力与精力放在可收到实效处,方能真正彰显自己的功力。
在过去革命年代,我们强调革命组织的成员的无私表现是“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固然体现那个时代的人的忘我精神与豪情壮志,但它却只是在要将旧体制打得落花流水,在摧毁顽固的旧建构时才需要的。不惜牺牲一切、不计代价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建设时代,我们就要保护珍惜一切新生力量,使其茁壮成长,新的建构才能破土而出成为大厦。
每一块砖、每个螺丝钉,都得适其所用。固然,人有学习的长处,许多新事物、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学习而得以熟悉,但人终究是各不相同的,并非所有事物都是每个个体的体力与智力能胜任的,勉强去从事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两败俱伤,既不利于事业,也不利于个人。每个组织在考虑人才使用时,应当充分了解人的特点,而个人一方面要考虑摆在面前的任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能是否胜任。这不仅是为“个人考虑”,也是为“组织考虑”与为“事业考虑”。
所以新时代,“一切服从组织分配”并非都是负责任的、可贵的表现。在一定情况下,应该将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告诉相关领导人与组织,做自己愿意做而且能努力做好的事。
04
珍惜个人名誉
第四,要重视和珍惜个人名誉。名誉可以说是人的精神生命,是对一个人人格的社会评价,具体表现在人的品德、才能、业绩等方面。名誉集中体现了人的人格尊严,是由人的行为和表现长期积累而成,并由业绩来决定的。有的人完成了伟大事业,对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公众的普遍赞誉,获得了崇高荣誉,乃至流芳百世、万古长青。而另一些人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损害,势必遗臭万年。
名誉使人能赢得他人尊重、爱戴、仰慕、崇拜,或受人鄙夷、嫌憎、厌弃、唾骂。名誉是这种褒贬差别的基本要素或根据,是人的品格的集中反映。因此,造谣中伤、损害毁谤他人名誉是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而阿谀谄媚、溜须拍马则被认为是小人之举,为众人所不齿。
名誉不等于“名气”“出名”或“有名”,后者表示“闻达”,让世人或后人都能知道你,这样才显得光彩、荣耀。而名誉却是无形的。“有名”并不一定真有好声誉。一些人能在某种事业上获得“金榜题名”,却并不表示他具有很高的声誉;而另一些人虽然在历史、社会或事业上并没有什么重要地位,甚至默默无闻,却能在部分人群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些人活着孜孜于求名,活得很苦很累。
其实从投入产出看,追求当“状元”出名很不划算。历史上状元对人类做出显著业绩而被人记住的寥寥无几。还是哲人庄子看得透:“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所以做人最主要的是要真正发挥你的优势,为人类做点你独特的实在的贡献。
当下中国社会弥漫着一股追捧“名角”“名嘴”“大款”的风气,达到疯狂的程度,凸显着社会的浮躁与市场的不成熟。“名角”“名嘴”“大款”们的“粉丝”无数,对他们盲目崇拜痴迷,以致他们的恶行、丑行都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名作”“佳品”,毫无理性可言。这是国民,尤其是某些无知少年素质不高的表现,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从中推波助澜。
大学生要坚决拒绝,并自觉抵制这种轻薄现象,绝不能让这种不文明现象进入大学校园,亵渎圣殿,败坏学风。
名誉也不等于面子。面子有时确实可以看成是名誉的一种外在表现。“中国人讲面子”,有时候就表示我们中国人比较看重名誉。但是,面子更多的是人对名誉的一种主观感觉。比方说,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至今只得过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有人就觉得中国科学界很没有面子,不光彩,而并不去分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实际价值。所以,有时候面子就表现为虚的名誉、虚荣。有人为了弄得虚名、保全面子而弄虚作假,干出欺世盗名的勾当。有人则搞名利交易,用面子换取实利。
名誉不能是虚假的,名誉要靠坚定正确的信仰和扎实工作的行为来维持。有时候,名誉甚至要靠牺牲面子来取得。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验,一项工作初上手的时候,总会有点毛病、瑕疵、差错,甚至遭遇失败。有人怕丢面子,不敢上手,结果是丢掉了得到锻炼和取得成就的机会。相反,如果不怕丢面子,勇于担当,从瑕疵、差错、被人嘲笑和失败中积极吸取教训,从工作中学习,取得经验,得到锤炼,最终解决了问题,就会得到名誉。
一个人是这样,一桩事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实事求是必胜,贪图虚名必败。对待名誉必须抱求真务实的态度。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提倡一种允许犯错误、宽容失败的氛围,绝不要在人家初犯一些错误时就一棍子打死。这样,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和发挥出来,才会有创造,事业才能有进步。
05
爱护自己的权利
第五,要爱护和珍惜个人的权利、财产、资源等合法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个人要做点事,总得有个职务和岗位,就会相应地有点权力,掌握一些资源,这些都是“公器”,用以完成给你的工作。之后,你在岗位上付出了劳动,实现了一定任务,你会得到一些报偿,例如金钱与声誉。这符合对等的公平和正义原则。
也正因为如此,个人通过努力劳动而取得的利益和财富,是应该享用的,而且是维持生命和改善生活所必要的。对这些东西无端放弃、随意处置是不明智的,不仅对自己有伤害,而且还会纵容,甚至造成社会的不公。
不过在学生时代抽时间做点社团工作,虽然付出不少劳动,所得到的报偿也许只是使你获得了某种见识与经验,增长了才干和能力而已,可是其意义却非同小可。有时候,你所参与的工作也许还会给你一些额外的报偿,比如金钱或奖励。切忌过于计较你的报酬是否与你的付出精确匹配,因为学生的身份就意味着你的一切努力只是为将来的人生做准备,你所得到的主要应该是生命的活力、身体的强健、精神的提升、经验的积累。
当下一些学校将社会上的“市场原则”搬来处处应用,有的学生热衷于精打细算,为规划自己的未来而积蓄各种“分值”(有的学校动辄用“学分”来记载学生的活动成绩,“学分”成了有价的金钱),担任一种学生职务计多少分,参与一次公共活动计多少分,毕业时就靠炫耀积分而谋个好差使。有人说,现在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一些学生早已学会了一切以市场原则来对待生命,将自己看成是“商品”,精致地筹划自己在校的每一步,要为之后的出人头地、享受优裕生活而做好准备。这不但不是自爱、自尊,而且是自甘堕落,对生命是一种亵渎与糟蹋,既庸俗且可怜。
大学崇尚的就是知识和学术,这些才是个人和人类未来的生命。据说20世纪30年代德国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时候,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弗莱克斯纳请爱因斯坦去任职。他问爱因斯坦要多少薪酬。爱因斯坦想了一阵,觉得美国的生活费用较高,要过体面生活一年总要3000美元,就开出了这个价。弗莱克斯纳听后哈哈大笑,说:“我给你12000美元吧。”(一说是17000美元,未做考证)爱因斯坦居然不要,说用不了那么多,当然后来还是勉强接受了。科学是无价的。相对论值多少钱?而维持科学家的充裕生命的消耗却是十分有限的。
目前更可怕的是滥用权力和资源,用“公器”为个人谋取非分的私利。这就是一种腐败。可惜这种腐败已经浸入到学校和学术领域。一些学者千方百计谋求一官半职,为的是要建立人脉、扩充关系,以求方便用权力寻租,在申请课题、经费、奖励、各种头衔和任用助手、人员等方面获取特殊利益。这种风气严重败坏了学校作为文化学术机构的清高形象。
但是,所有这些权力、利益、财产、资源等都是身外之物,在人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一切化为乌有。所以对待它们完全可以大方些,不必斤斤计较。老子说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人之道,为而弗争。”
上面说的自珍、自重、自愿,其核心是要树立人的主体意识,养成人的独立人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我”就是众人之一,一切属于我的东西我都要爱护、珍惜、尊重。
但自珍、自重、自愿又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个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是世界唯一的,但是,如果这个“一”与众多的其他人相比较,毕竟只是“一”。所以当一个人的价值与众人的价值相比较的时候,当个人的利益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的利益出现抵触和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多数人的利益,甚至包括献出生命。所以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司马迁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匈牙利的民族诗人裴多菲则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于生命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呢?
谈一谈你对“如何成为一名当代优秀大学生”的看法?
2位幸运读者将获得赠书
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大学新生学习成长指南
怎样做一名
优秀的大学生
作者:王义遒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结合他数十年的教育实践,解答了新时代大学生“为何而学”“如何学习”以及“如何过好大学生活”的诸多困惑。
-End-
编辑: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收藏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