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谈全球高等教育的6个影响因素,看完醍醐灌顶
新学期的学习开始近一个多月了,刚刚结束了忙碌的高中生活,大学新生们正式开启全新的求学生涯。与从前相对明确的课程设置比起来,大学的选择显然更丰富多彩,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如何才能在时代变化中保持竞争力?面对内卷和躺平的声音,当代大学生究竟应该如何以何种心态面对?
北京大学教授王义遒给出的答案是:看清趋势,抓准方向,提前做好准备,才能以坚定又平和的心态持续向前。
王义遒教授在学术研究之外,对青年的教育问题一直十分关心,他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常务副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主任等职,在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有许多建树和论述,多次获国家教学优秀奖。
他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一书中因应时代变化,从具体情况出发,对青年学子的成长提出了实际的建议,其中他详细探讨了对21世纪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将产生普遍影响的6个因素,或许能为学子们将来的选择提供参考。
01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生涯变化频繁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和劳动内涵很快调整、变化。如电信事业,今天电报已经没有了,传真也几乎消失,移动电话、手机微信、电子邮件、可视电话等发展起来。铁路交通,都是开火车,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电动机,直到动车、高铁、磁悬浮,劳动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人工智能、量子调控、纳米工程、生物技术、精准医学,以及各种“互联网+”“物联网+”的加入,产生了许多新产品、新服务、新职业以及经济运作的新业态、新模式。
所以国际高等教育界有人提出,新世纪人们将没有职业观念,而只有项目观念,人们今年从事这个项目,明年参加那个项目,没有固定职业,因而也无所谓职业教育。这种意见没有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人们普遍认为,一定的职业分工还是必要的,适当的专业训练不会消失,如医生、建筑师等分工与训练总还是会存在差异的。但上述意见至少反映了21世纪人们的职业分工不会很稳定,工作内容的变动将会很频繁,会产生许许多多今天想象不到的新行业、新工作,这对教育将会有深远影响。至少由于人们的工作岗位频繁变动(有人统计过,在美国,一个人的职业周期一般只有六年),高校学习绝不是一劳永逸的,终身学习将是一切人能持续顺利工作的前提。
02
学科专业分化更细,交叉综合成为趋势
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越来越分化,越细密化。就以物理学科为例,大概每隔十四五年,其分支学科的数目就翻一番,约每50年,分支学科就增长了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其他学科的情况估计也类似。这说明一方面,人们的专业分工将会非常狭窄、精细,使人往往隔行如隔山。此外,许多简单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乃至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思维都可由机器来代替。任何一件工作的劳动内涵将越来越程序化和专业化。
另一方面,一些带有系统性的科技工作,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就要既懂得半导体物理、电路原理,还要深入了解微电子学及其工艺,这些都是相当专、深的学问,还需将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应用;至于许多大型工程任务、科学课题、社会问题的解决,更必须有多方面的专家,多个学科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大工程,如高铁系统、航天设施,不仅涉及许多科学与工程,如地质、水文、土木、天文、数学、物理、信息、机械、动力、自动控制等,而且关系到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许多自然、社会和管理科学,必须动员组织各方面专家来“会战”。又比如像生命起源、人脑机理等问题,也不是光靠生物学家就能解决的,还要有哲学、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心理、伦理等方面的专家,甚至天文学家参加。
这样,一方面是分工越细,越专业化,另一方面是具体工作越来越交叉、综合、整体化,这样一种矛盾统一将主导21世纪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工作中,人们强调“合作”与“专精”并存,一方面要求不同行业的人们能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以便取得最佳的协作效果;另一方面,又要在自己专精的行业里,能发挥“人无我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从而取得创新的成果。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包容性”与“深沉性”相结合的文化与专业修养,是决计不能完成任务的。
03
环境资源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必趋和谐
科学技术还未能完全解决人类持续发展的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比较紧张,人类还不能完全认识到自己的活动对自然、对后代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类必须逐步解决这个“无知”的问题,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季羡林先生说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口号“人类征服自然”应当受到批判。这是很深刻的。恩格斯早就警告过人们,不要在自然面前过于狂妄,以为可以成为自然的主宰。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述这些环境灾难就是明证。人们应当永远感激大自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绝不能以大自然为敌,把它看成是人类可以无限攫取的对象,这样势必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另一方面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使人文道德衰落,精神生活颓废,社会上犯罪、暴力事件频发,弊端丛生。地球难以承受77亿人口的奢侈生活。人们开始反思,追求有高度精神文明的、高雅和谐的社会。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人文与科学融合逐渐成为主导的诉求。当下生产中绿色、环保,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常规要求,反映了人们期待建立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一个和谐地球的良好愿望。
04
竞争非常激烈,合作更加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促进技术发展、效益提高、经济繁荣的手段。由于资源有限、机遇不多,人际、国际、企业间、行业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但是完全无序的竞争也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竞争双方两败俱伤,对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因此竞争各方将逐步协调,制订必要的竞争规则,这就意味着竞争中包含着合作。事实上,为了对付更大更强的竞争,企业间合作的事例已层出不穷,一些大的企业集团正是这样应运而生。国际社会既竞争又合作的事例也比比皆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贸易组织(WTO)就是这样产生的。
新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从“产业内分工”进一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的现象也可说是这种合作的一个例证。例如,即使是做一件个性化的高档服装,从互联网上取得的几张视频图片,就可设计出在各种活动中合身的衣服,而面料可从印度购买,纽扣靠日本承包,拉链从韩国定制,自家只需提供设计和制作,甚至设计都可以外包。科技发展,世界变小,地球上很多问题都可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世界联系越紧密,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影响。环境问题就是明证。所谓“蝴蝶效应”说得未免过于玄妙:欧洲一只蝴蝶抖抖翅膀,会在太平洋发生台风。但一个中国学生得病,引起全世界关注的事已在互联网络中发生。所以,国际上除了有激烈竞争一面外,还会出现互相合作、彼此协调、共同来营造小小的地球村的局面。
05
差距在扩大,调和在努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力促利益最大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事实上在不断扩大。从世界上看,发展中国家正在持续壮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努力追赶发达国家。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实际上却在不断下降,变得更为贫困与落后。我国经济总体上有很大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仔细看来,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虽然中央政府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但实际上我国在地区贫富差距,以及文明与发达程度等方面差别还是在扩大。科技越发达,劳动中智力因素对于高文化水平的人越有利,而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口却是极大威胁。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趋利避害的自然结果,但它对国家的整体发展绝对不利。
要摆脱这种境况,光靠一些强制措施,如从老少边穷地区迁移出人口等,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纯从国家经济和政治上来考虑,还要照顾到当地民族、习俗和文化上的诸多因素;也不能光从某些领导人主观的幸福意识出发,而要以当地人的实际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依据。不过要看到,尽管差距在自然扩大,但弥补的机遇仍然存在,后来居上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会不时产生。问题是我们要敏感地去发现机遇、掌握机遇,最大限度地利用机遇,不仅只着眼于经济,而且要从科学文化上使落后地区迎头赶上。总之,只要多方努力,在一定时间之后,缓和不平衡,使差距得以调和是可以期待的。
06
国际化与区域化并存
由于通信的发达,交流的便捷,随着市场的国际化,经济的全球化,劳动力和人才培养也会逐步国际化,这当然会使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国际化。但是,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世界都整齐划一,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没有自己的特色。相反,世界将力求维持其多样性,保持五彩缤纷的局面。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以前,不少人都曾说过,“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的世纪”。我想,应该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充实,科学文化的发达,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更多地为世界所认识、所接受,我国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所占的份额将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将更充分,从而使世界文化中的东西方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色彩斑斓、丰富繁荣的世界文化。因此,世界各地区的地域特色将充分发挥,并通过便捷的信息媒体在全世界传布发扬。在这点上我们要有充分信心,要努力发掘与培育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某些民族主义与国际政治势力干预经济的事例也将会滋长。所以,全球化并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矛盾的。
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发预测的上述六点看来似乎是互相矛盾的趋势,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从被动地利用自然和适应自然过渡到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直到进一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共荣。这也体现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社会的认识从蒙昧无知过渡到盲目自满,再发展到充分自信,从“必然王国”达到“自由王国”的和谐发展的程度。
你觉得这6个因素对大学教育有什么影响?
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大学生应该做出什么改变?
我们留言区见,2位幸运读者将获得赠书
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大学新生学习成长指南
怎样做一名
优秀的大学生
作者:王义遒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结合他数十年的教育实践,解答了新时代大学生“为何而学”“如何学习”以及“如何过好大学生活”的诸多困惑。
点击图片可直接购书
-End-
观点资料来源:
《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收藏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