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本书从学理层面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深切省察

01

新书推介:学理层面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省察


第一,继续追问“中国向何处去?”为中国现代化寻路。


中国传统哲学有“求道”“弘道”的历史传统,胡军教授《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一书聚焦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乃至于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以来的演进历程,不限于现象层面之论述,对其现代化本质予以深层揭示。


此种求道,一方面蕴含了对现代化之道的追溯,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对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展望。这是一种形上形下之贯通。



第二,基于现代性求真而省察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予以未来展望。


“如何理解“现代化”?如何解读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社会”?倘若没有对于现代化种种色彩背后“知识理论”及其“理性化”特质的探讨,此种“现代化之路”往往流于一种愿景或是迷途。


由此而言,胡军教授《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一书基于其专业的知识论研究背景,对于现代化背后的“知识理论”支撑有着深入细致的探讨,对于胡适、冯友兰的类似设想也有着深切反思和批判。


由此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方向及其深层维度。


第三,现代化之路建基于现代社会的独立“个体人格”——“新人生论”。


若认可现代化之实质是“理性化”,若可以接受现代化光彩之下是依托于“近现代知识理论体系”之支撑,那么,由此两点我们都终须要回归到“人”自身。无论是发展实业经济还是学术独立,最终都是现代“人”的作品。


换句话说,唯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有经济之独立、话语权之独立以及学术之独立。胡军教授对陈独秀的此种“新人生论”提倡明确表示赞扬:“陈独秀所倡导的此种人生论实质上便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人的品性,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基础。”本书的研究也明确指出:从现在看,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提出的目标也并未完全实现,民主化的建设仍然在途程之中,科学还有待于提供和普及。他所积极提倡的新人生论即便在当下也未得到普及。这是发人深省的。



第四,中国现代化深层理路的方法论审查。


近现代以来的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之显著不同在于其背后的知识理论依据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此种变化的体现之一为“方法论”自觉。无论是知识层面的学理探究,还是社会层面的实践治理,均有着自觉的方法论依据。胡军教授《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一书对于方法论问题,知识主义社会视角下的“现代化”问题有着深切的探讨。


除此以外,本书稿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生论”特质及其思维方式依据均有着深度讨论。这些对于中国走进现代社会及其更好地参与国际文明世界秩序构建均有参考价值,非一般的泛泛之论可比。


第五,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本土忧思与人类未来文明进程的忧患意识。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看出胡军教授《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一书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之省察主题的研究达到了学界前沿水平,对于中国学界尤其是中国哲学界的同类研究将是一项重要推进并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相关方案亦可提供重要参考。


胡军教授《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一书,固然出版于胡军先生仙逝之后,但却是先生生前校对确认的文本,可以视为胡军先生对此议题的定论。


固然胡军先生的其它论著如《道与真:金岳霖哲学思想研究》(2002人民出版社)一书学界好评如潮,但是,愚以为,《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一书可以作为胡军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因为,其求真不限于狭义知识论层面的“探究”,而是深入发掘为现代化进程奠基的知识理论体系;其“求道”亦不限于金岳霖形而上学文本的“道论”梳理,而是落实于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寻路。综而言之,其究真求道回到了“求知人性”“独立人格”这一现代社会的基石,由此而探寻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种种曲折与未来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一书蕴含着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于本土现代化进程的深沉忧思与赤子之爱,同时也彰显了一位北大学人对于人类未来文明进程的预流研判与忧患意识。


02

新书摘要


明末清初以来,尤其自鸦片战争之后,中西关系的问题是中国知识界急欲解决而又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一书中也以“挑战与回应”模式来概括西方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化层面的交流对应的是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进程不是从我们自身文化系统内滋生的,而是由外面输入的,是由于西方文化的逼迫而不得不走这条道路。由此,从哲学上审视百年来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艰难历程便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对中西文化交流诸阶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前辈学者对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大致有三种处理路径:西化派、复古派和调和派。然而,我们应看到三种理论有着值得留意的内在张力。西化派的问题在于看到了“西化”之象-繁荣与强盛,但昧于其理,对于现代化之理性特点以及现代性特质并未深究;因此有舍本逐末之嫌。复古派的问题在于看到文化层面的本土性、民族性而昧于文化的普遍性及其价值系统变迁,因此有南辕北辙之嫌。调和派试图中西兼顾、博采众长,然而一来昧于现代化自成一系,二来昧于中西文化之内在张力,调和之后往往有“邯郸学步”之忧。本书则尝试回到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张力源点,接续前辈学人的自觉探索和批判,重新审视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自由之路。


首先,我们应看到,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历史落实与制度表现。


现代性是贯穿于观念、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的精神本质。或者说,现代化的过程明显地表现为理性化的过程。所谓的现代性就是理性。由此来看,无论是胡适的“学术独立”还是冯友兰的“自由之路”都有着深层次的理论缺憾,很难走通。因为二者忽视了现代化进程的理性特质和知识体系。


其次,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人生论”主张当自觉予以继承、深化和拓展,尤其是其对应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自觉。


由此不但可以对于“中国为何没有科学”等问题予以方法论回应,而且可以基于传统思想资源对于理性方法论局限有所自觉。


最后,本书提出以“知识创新”为中心,基于“知识体系”自觉来回应“知识主义社会”到来的理论方案。


没有知识创新,就没有话语权和理论自信;没有知识创新,就很难融入国际社会;没有知识创新,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毫无贡献。这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审视与警醒,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走出现代化弊病走向未来的宣言和预期。


基于知识创新,中国社会将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由之路”。


03

新书目录


导论:从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历程看中国到自由之路的可能性开展     001

第一章:对“自由之路”与“学术独立”的批判与问题源点回归     017

第一节:冯友兰“中国到自由之路”何以不可能?  019

第二节:胡适“学术独立十年计划”何以失败?      039

第三节:回到“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的困境原点  048

第二章:对儒学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新人生论”之提出    057

第一节:“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之张力何在?059

第二节:新人生论之提出及其反省  075

第三节:从思维方式上审视儒学传统与现代生活张力之化解可能      110

第三章:批判性继承与方法论自觉  123

第一节:逻辑分析方法的中国式解读     125

第二节:归纳法与科学 154

第三节:怀疑论方法     168

第四节:直觉论      179

第四章:知识主义社会视角下“自由之路”的重建可能 197

第一节:“知识”的现代角色以及知识主义社会的到来   199

第二节:知识主义社会中人的行动结构 207

第三节:知识主义社会生活中的逻辑分析与直觉思维     218

第四节:知识创新——知识主义社会的“自由之路”     231

结语:知识主义宣言与自由之路      237

附录一:胡军教授的学思历程及其反省    251

附录二:胡军教授论著、译作编年目录索引       283


04

作者简介


胡军(1951-2022),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金岳霖》《知识论引论》《分析哲学在中国》《哲学是什么》《燕园哲思录》《中国儒学史·现代卷》《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直觉论研究》《论知识创新》等。发表论文近二百篇。



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

作者:胡军

对于现代化背后的“知识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以“知识创新”为中心,基于“知识体系”自觉来回应“知识主义社会”到来的理论方案,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相关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资源。


-End-

资料来源:综合编辑室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医院人才管理的书来了!

文学思潮研究:文学研究的创新之维

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在看和收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