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以中国,读懂中国文化精神绕不开的一本书

自从明朝万历、天启年间,东来的耶稣会教士向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展示了一个闻所未闻的陌生世界,华夏中心主义从此开始受到挑战,关于中国文化的论争也揭开了序幕。


我国16世纪以来的文化论争,按其演变的线索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明万历、天启年间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到清朝的雍正元年(1723)。第二阶段是从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到五四运动前夕(1919年)。第三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四阶段则从1981年开始,张岱年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写作而成


20世纪80年代,最新一轮的文化论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国内出现了讨论文化问题的热潮。这场文化讨论呈现出一派 “百家争鸣”之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以哲学家李泽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大力倡导“西体中用论”,海外华裔学者陈荣捷等主张“儒学复兴论”,“全盘西化论”也被部分学者重新提出。


在这一文化论争的环境下,张岱年先生深感文化问题的复杂性,也意识到有必要对文化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论述,于是与弟子程宜山一同写著了《中国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化的理论问题与历史情况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系统性论述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与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哲学与文化问题的研究。他生于1909年,少年时期阅读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著作,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从此“为辩证唯物论的真理光辉所吸引”,在哲学理论问题与文化问题的研究事业中始终坚持唯物主义。


张岱年先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论”,指出综合创造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视为文化综合创新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化综合创新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结合。


回到《中国文化精神》一书本身,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要义,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思想、成就与缺陷,以及历史上的文化论争都进行了精确的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综合创造论”的文化主张。这本书被评为“中国文化最专业极通俗的国民常识书”、“国学大师通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简明备忘录”,不仅是极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普及读物,也是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读懂中国文化精神、提高中华文化修养的必读书目。


今天,小北摘录出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30则经典名句,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下列摘出的语句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当然,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阅读这本中国文化通俗读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领悟中国文化精神。



文化观


1.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第二层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家的著作、文学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



2.英、美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即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德国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则将文化理解为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或者说生活的样态…这两种传统各有所见,亦各有所蔽。


3.我们肯定文化对象是独立于研究主体的客观存在,文化发展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自在的规律。


4.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批判旧世界,就是重视已成形态的研究;发现新世界,首先就要致力于发现这个已成形态中律动的脉搏,和否定的因而也是代表未来的因素。


5.文化研究既需要面对既成事实,又不能把这既成事实看成是僵死的、凝固的、不动的东西,而应当在对这些既成事实的好学深思中,把握其精神,把握其中律动的脉搏和活的灵魂。


6.沿着实事求是的研究路线走,可以越来越接近真理,而沿着“六经注我”式的路线走,文化研究就会成为一种借题发挥的儿戏,只能越来越远离历史的真实。


7.要把文化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推向前进,要力求首先把文化观和文化研究方法搞正确。在这方面,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真理的指导是完全有必要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8.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9.《周易大传》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是主导的思想,而道家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互相对峙,互相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10.之所以把《周易大传》提出的“刚健有为”思想视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总纲,这不仅因为它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人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态度,还因为这种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而“柔静无为”之说却不能够起这种作用。


11. 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像一些国家一样一旦失去民族独立就一蹶不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复兴起来,与刚健自强精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意义上,刚健自强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东方能够延续几千年,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光辉灿烂的封建文化,能够在一次次异族征服中重新站立起来,与刚健自强这个精神支柱是分不开的。


12.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能满足于“日用而不知”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状态,而应当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根据时代的需要去重新刻勒它,也就是要改造它、提高它。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13.文化的民族差异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方面来分析。


14.“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



15.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中国的家族本位主义根源于一种变质的家长制家庭公社。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根源于以财产个人所有为基础的个体家庭。


16.一方面主张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又主张征服、压迫别的民族,是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重要特点。


17.如果说珍视本民族的独立和文化传统是“刚健自强”精神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表现,那么,以“怀柔”、“抚和”和“顺俗施化”为主的政策,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表现。


18.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中国传统文化


19.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它们确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于儒家的学说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也主要体现于儒家的学说中。


20.“独尊儒术”以后儒法二者的关系,是一种显文化与隐文化的关系,即儒学备受推崇,以正统的意识形态的身份起作用,而法家备受贬抑,以隐蔽的心照不宣的方式乃至‘旧用而不知”的方式起作用。二者既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一句话,是相反相成的。


21.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这一基本思想包括几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方面。第一,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第二,“义以为上”的价值观;第三,重视现世,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讲来世,不追求死后的“极乐世界”;第四,修身为本、为政以德;第五,天人关系。



22.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连绵型文化、农业文化、中国封建制文化。


23.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以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关系、重实用为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观察、分析的方法。


24.非宗教的具有浓厚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占据着统治地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封建时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2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最大的缺点:一个是缺乏实证科学,一个是缺乏民主传统。


26.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有上述种种的缺陷和消极因素外,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严重偏向。第一是重理想而轻效用,这在伦理上表现为重义轻利,在职业观上表现为重农轻商;第二是重协同而轻竞争;第三是重继承而轻创新,孔子自称“述而不作”,特别重视传统,社会上更以标新立异为诟病;第四是重直觉而轻知解。这些严重偏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向近代形态的发展起了重大的阻碍作用。


综合创造论


27.只有辩证的综合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与“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


28.这种综合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中,而是辩证的。这种综合需要创造精神,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又为新的创造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一个新的创造,同时又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综合。这就是之所以将它称为“综合创造论”的原因。


29.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扬弃方面,还是在大量引进、容纳、消化、吸收西方文化方面,还是在融合中西,通过综合创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


30.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指导,需要有明确的方向,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和宏观控制。但这不应该妨碍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只有通过百家争鸣才能建成和发展。



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突破性的系统阐述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当代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的最权威的顶级普及读物,也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是读懂中国文化精神绕不开的一本书


正如张岱年、程宜山先生在书中所述,“百家争鸣是促进学术发展的唯一正确方针”,希望大家在阅读《中国文化精神》后不仅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精神,也能对书中内容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争鸣”

谈一谈你对这部经典之作的理解和体会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此书彩图新校本

中国文化精神

作者:张岱年 程宜山

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中国30本好书、入选“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国人传承文明创造新文化的国民常识书,升级版图文并茂的阅读新体验。


-End-

观点资料来源:《中国文化精神》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北大日历》来了!新的一年让北大常伴左右

他在北大的这门课,很火爆!

乾隆年间,一个落魄书生漂洋过海……一部荡气回肠的海外华人建国史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收藏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