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天然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含天然气政策思考、行业盈利模式分析及行业发展探索)
专注于天然气领域政策与法律的公号,已通过微信原创和赞赏认证,业内关注近2万人。点击标题下方“天然气与法律”(蓝色字体)快速关注。小编微信:shanghailaoxin,欢迎添加。 |
编者按:这是一篇特约作者的专稿,主题为“天然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对于天然气政策的思考、行业盈利模式的分析以及行业发展的探索都非常值得借鉴。我们感谢作者将如此宝贵的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在文后留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董跃进 资深行业观察者
目录
第一、天然气的定义和过去
第二、天然气行业的现在和政策导向
第三、天然气的应用领域和盈利模式
第四、未来天然气项目的思考
第一部分 天然气的定义和过去
一、简述
天然气通常指天然蕴藏于地层中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主要用途是作燃料,由于天然气储藏量大,基本上是天然形成的气体,成份主要是甲烷,它不但比传统的煤炭和石油清洁,也比需要加工、成分比较复杂的其它气体类燃料如煤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要清洁。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天然气将与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一起作为我国重点推广的清洁能源,发展空间巨大。
二、古代的天然气
我们的祖先在天然气的利用方面比现在的西方主流国家至少提前了2000年。在今日重庆的西部,我国在公元前211年钻了第一个天然气气井,后来钻井深度达到1000米。人们用竹管或石管将天然气引到炉灶边,用于熬盐、烹饪和制茶。
英国在1659年发现了天然气。从1790年开始,煤气成为欧洲街道和房屋照明的主要燃料。在北美石油产品的第一次商业应用是1821年纽约弗洛德尼亚地区对天然气的应用。他们通过一根小口径导管将天然气输送至用户,用于照明和烹调。
三、建国以来天然气的发展
在1949年我国的天然气年产量仅为1000万立方米,基本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天然气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天然气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2004年到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14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7.84%。当前我国常规天然气的储量约为55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位居世界第十五位,预计2020年中国天然气供应量(含进口天然气在内)达到3500-4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4%提高到10%左右。
第二部分 天然气行业的现在和政策导向
一、推广天然气的必要性
中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两次工业革命的大部分历程,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能源和环境代价。GDP占世界12%、人口占世界19.5%的中国耗费着世界一半的煤炭、50%的钢铁、60%的水泥,能源利用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世界20个重污染城市有16个在中国。近几年中国碳排放年增量几乎占了全世界的70%,面临极大的能源转型和碳减排压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成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而天然气低排放、低污染特点则是清洁低碳能源的现实选择。
二、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0%左右。在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中,“气化中国” 是我国广大企事业单位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现实的实现路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00》,到2020年我国非石化能源要占到一次性能源消耗的15%,天然气的比重也要达到10%以上。
三、困难和问题
天然气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高速发展,表观消费从2010年的1084.8亿立方米,增长到2015年的1855.1亿立方米,复合增长率达到11.3%,同时在高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价格扭曲、竞争机制不成熟等许多问题和困难。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能源需求的紧迫性有所缓解,国际能源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又削弱了天然气的价格优势,2015年我国天然气的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率仅为2.8%,首次由过去的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今后天然气的推广会继续面临传统能源的低价竞争和非石化清洁能源鼓励政策更加到位的尴尬。行业的深化改革也因顾及各方面的政策延续和利益调整问题而遇到比较大的阻力。但是这些都是在天然气行业面临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的大环境下出现的具体的、暂时性的困难和问题。
四、竞争对手
20多年来我国的天然气行业经过持续的竞争和整合,在燃气市场上逐步形成了一批规模不等的燃气集团和燃气公司。在上游除了三桶油外,有民企新疆广汇,在中下游市场跨区域运营商方面比较著名的有央企控股的华润燃气、民资为主的新奥燃气、外资为主的港华燃气和混合所有制的中国燃气。属于第二梯队的燃气集团还有天伦、中裕、中油中泰、北京中民、贵州燃气等。属于地方国企的有北京、上海、长春、深圳、兰州等燃气公司。后起之秀有保利协鑫、中天能源、蓝天威力等。他们采取就地开发、新领域拓展、项目并购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获得在一定的区域或细分市场的优势地位。
五、政策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指出,“要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天然气的发展是我国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天然气有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
1、引入竞争机制,根据“放开两头,只管中间”的基本思路,逐步放开天然气上游开采(特别是非常规气源)和天然气进口管制,允许三通油以外的企业参股、投资天然气上游的探矿、开采和天然气进口
2、在保证民生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下游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降低用气成本,促进天然气在各行业的应用。比如完成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存量气与市场化增量气的并轨,成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基本放开LNG的销售价格,去年11月下调天然气门站价格约0.7元/方,今后国家只管控天然气门站价格的上限,放开对天然气门站价格的下限管控等。
3、规范和弱化燃气特许经营权对市场的垄断,逐步放松天然气终端市场的管制。比如供需方可以越过当地燃气公司直接签约、直供,分布式能源和工商业用气,以及天然气作为原料气不受燃气特许经营权的管辖,等等。
4、采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天然气分布式能源、LNG船舶、工商业“煤改气” 的投资和发展。
5、完善大气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特别是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逐步执行碳排放限制和交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传统煤炭和油品的使用成本,助推清洁能源。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深化天然气行业的改革,解决抑制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客观障碍,完善全产业链的有效竞争机制。在上游要解决矿业权过度集中的问题,加快解决圈地而不勘探,控制而不开采的现实问题,完善第三方市场准入,鼓励竞争,全面推进招投标。在中游要推进管道公平开放,解决管道建设主体单一,运输和销售捆绑的问题,强化垄断环节的成本和收费监管,并取消对门站价格的管理。在下游要继续推动天然气终端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考虑居民用气价格和非居民用气价格的并轨强化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作用。随着政府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天然气行业原有的市场格局和经营模式将面临调整和转型,相关企业既会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也将发现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第三部分 天然气的应用领域和盈利模式
天然气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上游开采、进口,中游管输、储存、分销和下游的零售,以及与天然气有关的增值和延伸业务。
一、天然气的开采和进口
传统的陆上和海上气田开采基本上由三桶油控制,价格也由国家发改委调控。陆上的管道天然气进口权和定价权基本上由国家控制,海上LNG的进口和定价已经逐步放开。考虑到前些年三桶油对外采购的长协价远远高于目前的现货价,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三桶油不出现巨额亏损,国家在进口资质和LNG接收站投资的审批方面依然实行比较严格的管控。在赢利模式上,进口LNG采取进口价加上接收站运管成本加利润。现阶段LNG进口现货价在2000元人民币/吨左右,而销售价基本在3000元/吨以上,故采购现货LNG的进口商获利比较丰厚。预计到2020年我国LNG接收站的进口能力为8830万吨/年,比2015年提高2.3倍左右。
二、天然气的输送、储存和分销
1、天然气管道输送。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西气东输、陕京、榆济、川气东送、中缅线为主的主干管网约6.5万公里。其中中石油是主要投资商,其他公司也参与了投资,比如中石化的忠武线,北京燃气参股京陕线等。天然气的区域支线大部分由各省区的天然气公司控制,比如江西的天然气支线由中石油与江西省合资的江西天然气公司投资、经营,福建的天然气支线由中海油与福建省合资的海油福建公司投资经营。盈利模式是收取管输费。天然气支线和门站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收入比较稳定,成为各投资主体追逐的优质项目。
2、汽车输送。
除了管道输送外,天然气还可以采用压缩(CNG)和液化(LNG)输送。由于CNG的压缩量约为200倍,而LNG的压缩量约为600倍,LNG比CNG的运输成本低,而且LNG的应用领域发展较快,所以目前大部分,特别是长距离输送基本都采用LNG运输。天然气运输和分销的盈利模式是收取运费和批零差价,以及上游供应商的返利。由于竞争激烈,小型天然气运输、分销商的经营比较艰难,行业的兼并、集中趋势明显。目前LNG批发的毛利从2014年的平均50元/吨,下降到2015年的10-20元/吨。全国的6000辆LNG运输槽车(其中华南区域运力占13%)运力空置达到45-50%。未来LNG铁路运输和水上运输推广以后,LNG汽车运输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3、储存。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的整体储气能力要达到总供应量的20-30%,如法国为30%,美国约25%,日本为20%,但我国只有2-3%。到2015年底,我国建成拥有0.5万立方米(水容积)库容的企业有116家,同比增长36.5%,总设计库容642.7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9%。距离国家到2020年储气能力达到总供应量10%的要求,未来储气项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天然气的终端市场
天然气可以作为燃料和化工原料。天然气作为燃料主要应用在城市居民用气、燃气发电(分布式能源)、工商业用气、交通运输用气四个方面,以及与天然气或天然气用户有关的增值延伸业务
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分布表
行业 | 工商业 | 城市燃气 | 天然气发电 | 化工原料 |
用气量 (立方米) | 686.38亿 | 593.63亿 | 333.92 | 241.16 |
比重% | 37 | 32 | 18 | 13 |
1、城市燃气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没有放开天然气上游和中游资源,但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大面积亏损的国有燃气企业改革,国家逐步放开了管道燃气的终端市场。嗅觉灵敏的民企和外资率先进入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是以瓶装液化石油气起家的新奥燃气,和香港的中华煤气。以及后来的混合所有制的中国燃气、和央企控股的华润燃气。
终端市场早期的赢利模式是收取燃气用户的初装费。由于达到一定市场规模后初装费的收入超过燃气设施的建设成本,且用初装费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归燃气公司所有,所以燃气公司在燃气设备安装业务方面的毛利率达到70%以上,其占燃气公司的利润总额也可以达到70%左右。正因为如此,在燃气终端市场开放之初,中外大小企业均各显神通,以跑马圈地的方式抢占终端市场,从早年的大中城市到后来的地市级城市、县级城市,一直到今天经济发达的乡镇都成为夺的市场资源。
虽然我国城市燃气保持快速增长。2004-2014年用气人口年均增加2400万人,2012年用气人口超过液化石油气(LPG),天然气成为第一大生活燃料。2014年中国城市燃气用气人口约为3.1亿人,城镇居民气化率达到40%,但仍远低于美国90%和英国85%;人均用气量23立方米,也仅为美国和英国人均用气量的1/19和1/33(美国人均用气428立方米、英国752立方米)。未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天然气的普及,中国城市燃气需求潜力依然比较乐观。
2、天然气发电
2015年中国气电装机0.66亿千瓦,同比增长16.5%,占总装机规模的4.4%;气电发电量1658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4.4%,占全社会总发电量的3%。而日本天然气发电占其总发电量的50%,美国占31%,世界平均水平约为30%。未来在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明朗化、气价走低、燃机技术进步、环保要求提高等多重正面因素促进下,天然气发电可能成为中国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向。其次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作为热电冷综合能源供应项目也可以视为天然气发电的细分市场。目前国家虽然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支持,但力度还不足以推动该业务板块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发电的用气量由2015年的占比18%上升到2020年的22%。
3、工商业用气
中国工业燃料以煤炭为主,2014年占比72.7%; 2014年,天然气在中国工业燃料用能中占比约9.8%,远低于英美40%~50%的水平。在国家促进锅炉煤改气的大环境下,工商业用气将成为未来天然气发展的主要立足点和支撑点。目前工商业用气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上游企业利用气源优势抢夺用气量大的客户,城市燃气公司利用自己的区域管道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其他公司利用LNG不依赖管道的优势争抢优质客户。预计工商业用气的占比从2015年的37%,提升到2020年的40%。
4、交通领域用气
(1)天然气汽车
2014年,中国天然气汽车110万辆,占运营车辆的比6.16%。其中出租车68万辆、公交车19万辆、公路客货车19万辆。2015年达到120万辆,占比6.2%。到2014年加气站总数为5620座,同比增长14.37%,其中LNG(或LNG、CNG混合)站2445座,CNG3627座。总体上看由于油价走低和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各地对加气站的建设趋于谨慎,天然气汽车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在实践中由于CNG汽车发展时间长,服务网络相对健全,以及具备一定的垄断性,赢利空间比较大,LNG汽车发展时间短、服务网路尚不健全,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和放散(BOG)问题难以解决,目前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但由于其能量密度大,加气频率少,所以未来发展空间比CNG要大。2015年LNG汽车消耗了占LNG总消费量的近60%。
(2)LNG船舶
国外专家指出,LNG不是船舶动力的唯一选择,但一定是相对而言的最佳选择。联合国海事组织计划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禁止使用含硫量超过0.5%的燃油,而目前船用燃料的含硫量达到3%。到2015年底我国的LNG船舶保有量129艘,在建203艘,“油改气”45艘,总数达到248艘。建成LNG船舶加注站16个,在建有32个。随着2014年交通部《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落实,和国家能源局将在今年出台《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加注站指导意见》,以及国家对油料含硫量的严格控制等政策利好,预计到2016年底我国的LNG动力船舶将达到500艘,2020年有可能达到近万艘。
5、增值业务和互联网+
近年来各大燃气集团均借鉴国外燃气公司的经营模式,利用自己的既有规模市场和用户推进增值业务。如港华燃气目前的利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安装建设费等占60%~75%,气价差5%~10%,增值业务则达到15%左右水平。 中燃去年强力推广互联网增值业务后,增值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2%左右,毛利增加65%。目前各大燃气各燃气公司的互联网销售已经从与天然气有关的灶具、排风机、热水器向日常生活用品延伸。在管理和经营上均采用了远程控制、网上销售等利用互联网模式,节约了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四部分 未来天然气项目的思考
总体上看,我国的天然气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无论是企业整体并购、或产业链的完善、延伸,以及强强联合等商业模式从整体上看均无明显的商业风险,但如何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回避具体的项目风险,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1、华润模式
华润燃气成立于2007年1月,是几大燃气集团中成立时间最晚,但目前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燃气集团。2015年各大燃气公司的天然气销售量,华润接近150亿立方米、新奥约112亿立方米、中燃约91亿亿立方米,港华约65亿亿立方米。近年来四家公司接驳的用户数量,到2015年,华润约2300万户,新奥约1230万户,中燃约1250万户,港华约1000万户。
华润燃气主要的成功经验
(1)善于发挥品牌优势。突出央企背景、红色血脉和与毛泽东主席的渊源。“华” 是中华,“润” 则来自毛主席润之的号。
(2)善于发挥自己的综合优势。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三块领域,旗下共有20家一级利润中心,在香港拥有5家上市公司:华润燃气(HK1193)、华润创业(HK291)、华润电力(HK836)、华润置地(HK1109)、和华润水泥(HK1313)。该集团在对外拓展项目和市场时能够拧成一股绳,善于打组合拳和抱团发展,以传统的优势业务提携燃气业务的发展。
(3)善于发挥自己的资本优势,集中精力、不惜重金并购优质项目。当时许多项目同行都觉得华润买贵了,但现在看来不管是厦门、福州、南昌、郑州等项目都已经成为华润燃气的重要的利润来源和竞争要素。
(4)在增值服务方面,华润燃气也是较早推出自己燃气用具的燃气公司之一,目前该集团的燃气器具从居民用户向商业用户延伸。
2、其它燃气企业值得我们关注的发展模式
(1)业内外资本通过兼并和控股做大做强,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昆仑能源整合昆仑燃气和昆仑利用,国际金融公司收购天伦18%的股份,北京控股相对控股中国燃气和蓝天威力,印刷厂转身的蓝天威力由收购浙江博臣,中基能源收购福建闽升等。
(2)业内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提升市场的话语权和抗御风险的能力。比如原本以上、中游为主的中石油,归并其内部的天然气业务到昆仑能源,把拓展下游终端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新奥集团介入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生产和LNG进口。港华燃气与地方国企合作投资区域天然气管线和天然气储备库,蓝天威力投资非常规天然气发电项目。
(3)LNG强势崛起。LNG不但对传统的管道燃气形成竞争和威胁,还比CNG对传统油品具备更大替代优势。目前除了广汇、新奥、九丰(其业务占LNG进口总量的1.93%)已经介入LNG进口外,广州燃气和北京燃气也即将进入LNG上游进口分销业务,其它燃气集团大多也通过投资、参股或合作放入方式进入LNG进口或物流分销该。如中燃宏大等。
(4)燃气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大型燃气公司的完善消费网络和千万既有消费群体的潜在价值逐步受到重视。
3、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通过回顾、总结华润燃气和其它同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天然气行业在前几年发展的基础上有决心和能力更上一层楼。基本发展思路有以下几点 :
(1)在指导思想上,要强化创新思维和整体意识,借鉴华润集团各板块相互沟通、协助,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的模式。
(2)在项目拓展上,要研究、参考各大燃气公司的发展思路,在拓展终端市场的同时,关注中上游项目的投资,完善产业链,增强抗风险的能力。特别要积极争取天然气行业的核心资源之一的区域燃气集团和发达城市的燃气公司,排除可能的竞争对手扰乱市场。在竞争对手的优势区域,可以用LNG供气方式,切割对手的优质市场和客户,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
(3)在拓展的方式上,要发挥品牌、管理和资金优势,贯彻以收购兼并为主,绿地项目拓展为辅的原则,以回避新项目培育期的风险,促进天然气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要借鉴北京控股的经验,选准时机在资本市场,以比较小的代价获取有发展潜力燃气公司的控股权或主导权。
(4)要重视和发展能源互联网+,充分挖掘项目和市场潜力,提高公司的整体知名度和综合经济效益。
*作者其他精华文章,请点击:
1、【专稿】关于城市燃气的项目拓展——兼评四大燃气公司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