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拒绝为英国女王作画,他凭什么成为在世最贵艺术家? | 大卫·霍克尼

秋如线 美好画片碎碎念 2021-02-24



我录了整个追鱼的过程

和穿好看泳衣的你

kinosei《浮潜》 


来自读首诗再睡觉,点击关注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 1972


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幅拍卖了将近1亿美元的画。


去年11月,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创作于1972年的《艺术家肖像(有两个人的泳池)》以9031万美元落槌,正式成为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在世艺术家。


很多人熟悉霍克尼都是从“泳池”系列开始的,我也是一样。但鲜少有人知道,这张《艺术家肖像》的灵感来自于两张照片的意外并置


有天霍克尼碰巧把同性恋人彼得(Peter Schlesinger)凝视地面的照片,和在自家泳池游泳的朋友的照片摆在一起。霍克尼回忆说,“这看起来像彼得正凝视着泳池里的身影。


岸上人肢体僵硬,水中人姿态扭曲地游来。两人怎么看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啊。确实,开始创作这幅画的那年,霍克尼和彼得刚刚结束恋人关系。



之前看过一部关于霍克尼的BBC纪录片,他回答了同行、粉丝们提的不少问题。有个问题我印象特深。


一位网友问霍克尼,是否认为艺术改变了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他回答了这么一段:


“也许有,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当我年轻的时候人们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性取向,但我不想那么做。我当时想:我要成为一名艺术家,我必须诚实。



回到文章开头提的问题,我觉得可以用“诚实”这两个字作答。可能你在想,“我也是个实诚的人啊,怎么就成不了大师,只有在这儿欣赏作品的份儿呢”。又或者,看到这里,你觉得这个词还没法说服你。


那请接着看耿直boy霍克尼的故事。(敲黑板!文末有福利)



1

“谁要看一个画家的文凭?人家只会说,‘我能瞧瞧你的画吗?’不是这样么?”


这位英国酷老头1937年出生于约克郡,在布拉德福德艺术学院学过两年画,22岁进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不过快毕业的时候,霍克尼不肯写毕业论文。


他当时想,谁要看一个画家的文凭啊,不都是作品说话么。


The Diploma, 1962


被RCA扣了毕业证后,霍克尼不甘示弱,自己画了张《毕业证》。后来事情来了个大反转,霍克尼名气越来越大,RCA只好给他颁了金勒斯奖。



2

“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有足够的阳光、海水和性。”


早在1961年,霍克尼就在画里表露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那时还在上学的小霍,创作了第一幅同性主题作品《我们两个男孩紧紧胶着》。不过那时候,同性恋在腐国还不合法,这幅画招来不少非议。


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 1961

因为受不了英国的教条化,霍克尼3年后出走美国加州,他说“那里有足够的阳光、海水和性”。这个自由热烈的地方让他一改之前略显压抑的画风,开始张扬活泼起来。


Two Boys in a Pool, Hollywood, 1965


Peter Getting out of Nick’s Pool, 1966

Nick Wilder, 1966

他被水波在阳光下变幻的灵动模样迷倒了。于是开始猛画泳池,这也成了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画作的背景。当然啦,主体少不了那些在岸上、池中徜徉的男性肉体,还有他们Q弹的屁股。


除了被拍得高价的《艺术家肖像》,这幅1967年画的《大水花》是“泳池”系列里最有代表性的了。


A Bigger Splash, 1967


画中无人,水花四溅。一大一小的水花,让我遐想起先后跃入水中的两个人。对岸的空椅下是正午的投影,两棵棕榈树在热浪里屏息。池边寂静无声,水中却暗潮涌动。



3

“我画人一般只画自己的朋友,我对拍马屁不在行。”


对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艺术,霍克尼式不屑一顾的。


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 1970-71


他喜欢描绘具体形象,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为好友们创作了不少双人肖像。其中《克拉克夫妇和小猫佩西》在2005年入选“英国收藏的最伟大的10幅画作”,画的是设计师朋友和他的新婚妻子。


My Parents, 1977


Model with Unfinished Self Portrait, 1977


不过在那之前,他刚拒绝了为英国女王作画的委托。接受BBC采访的时候,霍克尼说自己一般只画好朋友,“对拍马屁不在行”



4

“要是你愿意的话,试试以一个独眼巨人的视角看看这个世界吧,哪怕一秒也好,但那并不是我们在世界里生活的方式。”


上世纪80年代,霍克尼步入中年的时候,迷上了摄影拼贴。但我觉得,绘画才是他的真爱,他其实是想通过摄影来反思二维画面再现世界的方式。


唔,这么说太抽象了。举个栗子。


Pearblossom HIghway, 1986


看到这幅《梨花高速公路》,你大概要吐槽霍克尼又在玩新花样了?


且慢。我们仔细看这个画面,是不是特别宽阔,像是你在这条公路上边走边看,目光扫过近处、远处的每一样东西的感觉?


如果是用相机拍下来的照片,那几乎等同于你遮住一只眼睛,聚焦于某一点的、静止的画面。这也就是西方绘画里常用的焦点透视。


很明显,前者更符合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嘛。因为拼贴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霍克尼在同一条公路上用不同焦距和角度拍下的,所以有上百个视点。


Sun on the Pool, Los Angeles, 1982

Table, 1984

Mother, 1985


我们大胆地猜测一下,这也许是最接近视频的二维图像?


哦对了,说到霍克尼对单一焦点透视的反思,还得提一下中国古代的《康熙南巡图》。30多年前,霍克尼在大都会博物馆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那幅超长卷轴画之后,被里面“移步换景”、散点透视的呈现方式震撼了。他说那是“一生中最兴奋的一天”



5

“看着约克郡的天空,我有一种将整个肺全部打开而获得的广阔感。”


没错,在2005年,霍克尼从洛杉矶又搬回英国。就算打脸也无所谓,他只关注能真正吸引他眼球的东西。



Kilham to Langtoft II, 2005


May Blossom on the Roman Road.webp, 2009


Bigger Trees Near Water, 2007


时隔50多年,约克郡的土地、植被、光线再次燃起霍克尼的热情。这幅长12米、宽4.5米的巨幅画作《水边的大树》,就是他花了7年,用50件小油画拼成的的家乡春景。



6

“毛笔、纸张、铅笔都是技术,而iPhone不过是一种更新的技术。”


霍克尼也是个“果粉”。从09年开始,他先后用iPhone、iPad画画。


Untitled, iPad drawing, 2010


那段时间,他的作家朋友马丁·盖福特总是天没亮就收到霍克尼发来的新作。有时是鲜花,有时是少女心爆棚的杯子,一天一张不带重样的。


Untitled, iPad drawing, 2011


其实在我眼里,霍克尼不论是公开出柜、拒绝教条、玩拼贴、挑战焦点透视,还是捣鼓新潮科技产品,都并非蓄意反传统,而是在坦率地表达自己,诚实地观看、再现他眼里的世界。









这朵“大水花”要来中国啦!今年8月30日到明年1月5日,大卫·霍克尼在中国的首个大型展览,会在北京木木艺术社区展出。


到时不仅能看到他创作的油画、版画和素描,还能见到他近年来的新媒介作品。另外,这次展览有个我很感兴趣的特别单元,呈现的是霍克尼与中国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


大家快去现场看看吧!



下面是福利时间


你对这次展览有什么期待呢?

截止至8月22日22点

留言点赞排名前三的同学

送你们每人一张【大卫·霍克尼:大水花 展览门票】





- 加入圈子,和我们一起玩 -





后台回复“霍克尼”,送你霍克尼海量作品高清大图





找我玩:601694740

大家还想看我讲哪个艺术家,可以加我微信告诉我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