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照片虚焦、地平线歪斜的人,为什么能改写20世纪摄影史 | 罗伯特·弗兰克

秋如线 美好画片碎碎念 2022-11-01



他要歌唱

为了忘却

真实生活的虚伪

为了记住

虚伪生活的真实

奥克塔维奥·帕斯《铭》 


来自读首诗再睡觉,点击关注



点击图片,直达「美碎」官方社区





Robert Frank



昨天听到一个让人难过的消息,改写20世纪摄影史的大师罗伯特·弗兰克去世了,享年94岁。


最初知道弗兰克,是因为他那本被誉为现代摄影的“圣经”的作品集《美国人》The Americans),对他的印象却只停留在和布列松分庭抗礼的“非决定性瞬间”理念上。直到这两天我才发觉,有些细节之前被我忽视了。


比如,我觉得与其说他的“非决定性瞬间”是关于摄影,不如说那是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发问。因为谈及“非决定性瞬间”,他曾经这么解释:“这不是开始或结束,而是中间状态,更像一个提问。


顺着这个解释,我们也许更能理解他的摄影,和他的观看方式。


因为《美国人》一举成名的弗兰克,原本是个不受美国主流文化待见的异乡人。


他1924年出生在瑞士苏黎世,受过专业摄影训练,年少成名,却受不了小国的沉闷和狭隘,决心去美国一试身手。


23岁那年,他来到纽约,给著名时装杂志拍照。本是个人人艳羡的工作,但弗兰克和浮华的时装圈气场不和,干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


成为自由摄影师后,因为照片虚焦、构图失衡、颗粒粗糙,和传统“好摄影”大相径庭,他给《生活》杂志投的作品都石沉大海。马格南图片社的同行也不愿拉他入伙。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54年。摄影师好友沃克·埃文斯鼓励他申请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一个摄影资助计划,还给他写了推荐信。


次年,拿到3000美元奖金的弗兰克,开着辆二手小破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环美拍摄。



主要地点虽然在纽约、洛杉矶、底特律、芝加哥这些大城市,但从他的照片里,能明显看到一个不同于二战胜利后,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


他喜欢拍公共空间里的个人。



用手中的大号代替嘴巴在国旗下呐喊的乐手;


快餐店里心事重重的打工仔;


公车上“黑白分明”的专座;


因车祸丧生,躺在路边的尸体……

弗兰克从两年间拍到的28000张底片里选出83张,集结成影集《美国人》

不过它刚出版的时候一片骂声。美国人当然不愿意自己积极、乐观生活背后的空洞、孤独和乏味被弗兰克戳穿。

当时《大众摄影》甚至找来不少艺评人来diss弗兰克,说他是个“无趣的,憎恶收留他的国家的人”。


不过在弗兰克眼里,《美国人》只是一本简单的书,照片里没有任何仇恨。从弗兰克曾说过的一段话中也许能看出他的创作动机:

我知道摄影师是不能对生活无动于衷的。意见里总会包含批判,但批判又往往出于爱。关键是,要得看到那些被忽视的东西——也许是一个憧憬或失落的表情。

我想,在那些对焦不准、地平线歪斜、看起来颇随意的照片背后,他更关心的其实是都市里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吧。也许是焦虑、冷漠,或者无助。


“垮掉派”作家凯鲁亚克在他给《美国人》写的序言里有这么一句:不喜欢这些照片的人,必然不爱诗歌

事实证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性革命和民权运动发生的时候,记录下的美国人压抑的生活状态的《美国人》,就像一个奇准无比的预言。弗兰克一夜间成了一个被艺术家们交口称赞的天才。


虽然被认可之后,弗兰克就放下摄影,转头拍电影和纪录片去了,但艺术形式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他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求解——

“我总是试图向内看,试图讲出真相。但也许没什么是真实的,除了那里存在着什么。而那里存在的东西,又总在变化之中。


































部分作品网站:

https://www.artsy.net/artist/robert-frank

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加入圈子,和我们一起玩  






添加微信meihaohuapian,输入“弗兰克

送你罗伯特·弗兰克海量高清摄影作品合集


大家还想看我讲哪个艺术家,也可以加我微信告诉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