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大教师笔记大公开!为每位老师的用心点赞

教学工作一直是大学教师的第一要务。对于老师来说,教学不仅仅是课堂的那45分钟,更是与学生的深入交流。现在,让我们跟随老师们的教学笔记来看看老师眼中的教学是怎样的。


舒小立:

 每个学生都希望被“看见”


把女儿哄上床,陪她进入梦乡,我又坐到电脑前,预备开学后要做的事。

蓦然回首,担任辅导员已经11年,带过2000多名学生,我就像摆渡人,把一拨又一拨学生接到手里,又小心翼翼地送到彼岸,就这么周而复始11年。马上,又有一批新生将会送到我手上,我将如何与他们共度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段时光?几天来,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我所理解的辅导员就是在与学生建立“共同体”关系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为目标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清晰地知道要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首先需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在我看来,老师是最无私的,希望自己的学生学到真知,希望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然而一番苦心能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这真是门艺术。

师生作为“共同体”,其目标是让学生拥有更为圆满、平衡、自我实现的未来。然而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老师就有义务教育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指出问题和错误是不是就让师生对立了呢?非也,非也。作为共同体,我们一起去面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应有的师生关系。

我从不怕学生给我添“麻烦”,当我的学生被人问到:“你的辅导员是谁?”然后通知我将学生带回。之后,我们会一起去面对问题,一起去解决问题,我的理解和接纳常常让学生情绪得到释放,愿意吐露心声,把压在心底深处多年的话讲给我听。倾听他们的故事,越来越理解和贴近学生的心,常常让我感动落泪。正是因为这一次次“麻烦”,让我们的师生关系有了更深的联结,学生更加信任我。

心中充满爱,才能收获爱。别仅仅把学生当做工作对象,他们每一个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去欣赏他们的不同,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希望被“看见”,辅导员就是大学里重要的观察员,“看见”学生的喜怒哀乐,“看见”学生的点滴进步。看见和被看见都是幸福的,因为学生知道:“老师心里有我,我不能让她失望。”因为我知道:“学生心里有我,我要成为他们的榜样。”

语录

在自己学生身上常常能看得见自己的态度、看得见自己的影子,教育就是一场“度人度己”的修行,在我帮助学生“学会成就更好的自己”的同时,我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石工院吕栋梁:

 实验课教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贴在国重楼B区1楼的这句名言时刻提醒着我们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于石工院实验教学中心的老师来说,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是全体人员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原则”,巴甫洛夫——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如是说。那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用自己研制的仪器来进行实验教学”就应该是我们实验教学的最高境界。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那我们自己就要真懂这个理论,同时自己也要有足够的动手能力。通过从理论学习、实验仪器设计、仪器制作、仪器测试、仪器改进与完善,这一自研自制流程走下来所得到的锻炼,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实验的原理,认识到实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时候再来给学生讲,指导他们做实验,那绝对能讲得透彻、说得明白,这样自然就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我们进行实验教学的出发点与初心,也是指引我们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指南针。


电信院杨青:

 教师应该是导演 学生应该是课堂主角


我一直铭记着刚入职时,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我的教导:“教师就像演员,讲台就是你的舞台,不仅要把台词背好,更要把戏演精彩了,学生听得才更投入、理解得更深入。”于是,我苦练教学基本功,每次课前认真备课,精益求精地修改教学课件,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手段。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把课堂仅仅停留在单向的知识传授是不够的。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无法灌输,思辨无法激发,创新无法启迪。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应该是好演员更应该是好导演,而学生并不应该仅仅是观众更应该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

于是,我开始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实践。将部分课堂讲授的内容从课堂集体空间中移走,学生在上课之前就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熟悉课堂内容;而课堂时间留给了其它“更为重要的事情:更多亲身实践的课堂活动,更多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题,更多深入思辨的科学探究,更多面对面的教师亲自指导,更多相互激励的小组学习……

课堂被翻转后,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中心。为了能够展示一场精彩的报告,他们课下认真准备课件;为了能够回答出老师环环相扣的问题,他们不放过课本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了能够完成一项尽善尽美的工程实践设计,他们查阅文献、积极探究、热烈讨论。学生忙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从台下的听众变成了台上的主角,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相关教学视频。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提供者和传递者,而应该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语录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索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无法理解的难题,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他们能够掌控学习自主权的殿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学习的经历中为他们增加更多的价值。


计科院岳静:

 刻骨铭心的记忆


光阴荏苒,踏入西南石油大学已是第14个年头,时光记录了那些从青涩到成熟的路,一路上少不了我和学生们点点滴滴的故事,还有那些抹不去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些年,计算机行业低迷,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大多感到前途迷茫,或多或少有些厌学情绪,班里的学习氛围也是时好时坏。记得他们大二时,班上不知怎么回事,兴起一阵游戏热,好多男生都沉迷在游戏里,时而跷课,甚至在网吧通宵不归,全班的成绩一落千丈。我别提有多着急,于是在一次班会上,我第一次对他们发了火,那些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在一瞬间喷涌而出,甚至急红了眼眶。他们一定是看到了我眼里打转的泪水,那天晚上,班长就带着最爱打游戏的那个男生来到办公室,跟我道歉。我告诉他们,在大学里学习什么和学到什么其实并不是第一位的,大学四年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价值观的树立却是至关重要的,那些为了目标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远大理想对现实的暂时忍耐和妥协……这些必将成为影响一生的关键因素。渐渐地,班上的情况有了好转。

班里有一个男生,在开学第二天就给我发来短信说,一定要拿到年级第一,无论多辛苦都愿意。于是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复读生,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其实他非常优秀。我常常鼓励他,还把自己考研的“独门秘笈”送给了他。第一学年末,他真的毫无悬念地拿到了年级第一,还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拿到奖状的那天,他高兴坏了,请我在学校门口的馆子里“嘬”了一顿。那天他真的特别开心,我也看到一个孩子久违的轻松和自信,那一刻,我的心里也是一样的欣喜。三年后,他考上了同济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在那里有更加博学的老师引导他前进。

2008年5月12日下午,我像平常一样,走进四教4312教室(南充校区——编者注)准备给石工2007级的学生上《VB程序设计》。离上课铃响还有两分钟,我像平常一样做着上课前的准备,一切都那么平静。突然,下面有学生说,老师你看投影在晃,我回头看看果然在动,紧接着一阵地动山摇,墙上的石灰直往下掉,就连墙壁都被摇晃得吱嘎作响。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也不知道这是地震。所有的人都吓得脸色惨白,我还没回过神来,学生们已经从教室里蜂拥而出,狭长的走廊里被挤得水泄不通,有的被挤掉了鞋,有的情急之下从二楼跳下去扭伤了脚,尖叫声、哭声、呼喊声乱作一团……这个时候,我也一样害怕,我也不知道这教学楼会在哪一刻崩塌。可在那个时刻,教师的责任告诉我,我不能撇下这些学生,于是在走廊上大声呼喊着“小心,不要挤,按秩序出去!”有个女同学被突如其来的场景吓呆了,她拉着我问:“老师,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我转身把她往教学楼外推,叫着“快跑快跑”……

这就是永载史册的“5.12”大地震!几天之后,有学生给我发来邮件说:“老师,地震时候我们都慌乱地往外逃,只有你不顾自己的生命,留在教学楼里组织大家撤离。世界上最真诚最高尚最伟大人就是能在生死关头为了他人的生命而不顾及自己生命的人,您是我在这个世界上遇到的第一位天使,您让我知道了自己以后做人的标准。再次深深地感谢您!”当我读这封邮件时,被感动得稀里哗啦,我知道,这些跟我一起经历了灾难、有着“生死之交”的学生,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语录

回望来时的路,这些陪伴我一起成长的学生教我懂得了“教师”的真正含义——教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情操和品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价值标杆,“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理学院唐斌:

站在育人的高度


从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到校工作至今,已经20年有余,我从一名青涩的学生慢慢成长为一名教授。在这20年的成长过程中,我略有心得,现把它分享出来。我把我教书育人过程分成3个阶段:“5+5+∞”,即5年学习期,5年自塑期,无限育人期。

第一个5年是学习阶段,也是练基本功的重要时期。刚进西南石油大学的第一年,教研室安排我给王文福教授当助教,王教授当时给我提了3个要求。第一:要把教材上、练习册以及试题库里的题全部做完,并且要记录;第二:每一节课必须认真做笔记,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备课;第三:必须认真研读3种教材。我按王教授的要求一一完成。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王教授的用心,因为很多知识只有通过练习题才能全面理解掌握,多读几种教材才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在完成安排的工作之外,我又主动走进陈代珣教授的课堂,听完陈教授的每一节课,领略了两位老教授的不同教风。这为我后来的教学打下了深厚的功底。第二年开始走向讲台,课前根据听两位老教授上课的笔记和不同教材认真备课,课堂上一气呵成地讲完内容,课后写总结。就这样差不多经过4年。这4年中,虽然对所授课程内容烂熟于心,不过在教学中有模仿的影子。所以我认为这5年是学习期。

经过前5年的教学经历,内容熟练以后,我在课堂上自然开始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注重与学生互动,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物理课堂活跃而不枯燥。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接受教育的经历,我慢慢意识到理工科学生广泛缺乏人文素养,有知识没文化。因此,我备课内容范围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我阅读大量人文书籍,找物理学与人文社会相通之处。因此在我的物理课堂上慢慢地渗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因子,有的内容其实就是“课程思政”元素。这样差不多经过5年,我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风,这5年称为“自塑期”。

经过前面10年的教学积淀以及广泛交流,我慢慢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把教育工作从职业转变成为我一生的事业,从单一教书转变成了教书育人,从言传转变为言传身教。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必先立德,立德才能身教,身教才能育人。我认为立德必须在两方面,第一是自我修养必须高尚,第二是专业知识必须过硬。提高自我修养就要长期广泛阅读人文书籍,特别是经典。专业知识过硬必须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时代。

语录

立德是长期的,需要用一生去完成的。这个过程就是无限育人期。


化工院谢娜:

 用好学习中的“认知漏斗”


开学之初,补考阶段,小李追悔莫及地给我打电话:“我假期都认真看书,但因为假期没人教,没人督促,我自己又学不懂,这次补考心里好慌。”听完我哭笑不得,尽管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但小李仍处在“自愿压迫式学习”阶段,但大学怎么可能还是“老师家长天天盯着”学的阶段。

不止是小李,哪怕我已经组织了“学困帮扶”去辅导这部分同学学习,也经常去查寝督促上自习,但收效甚微,面对将学习这件事完全寄希望于外界的强力推动,而不思考深层次的元认知,这是小李这部分同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如果学生自我认知没有摆正,最先一公里没有铺好,个人的发展就容易走岔。

我尝试用“漏斗”式的聚焦方法,按照“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资源有哪些?”“第一步能想到的行动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的顺序,像漏斗一样,过滤负面无关信息,引导学生从大而宽泛的方面明确愿景,再逐步往细处聚焦,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制定计划,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于是,我和小李有了一段对话:

“你希望2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形象?”

“当然是自信爆棚。”

“自信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因为现在的我很没自信,做啥都不成功,也不敢去和别人打交道。”

“怎么样才能自信爆棚?”

“当然是有拿的出手的荣誉,有好的单位签约。没有挂科,顺利毕业。”

“你想要哪方面的荣誉?打算签约什么类型的单位”

“我对金融类还挺喜欢的,希望能考个相关的证书,签约相关的企业。”

“自己现在可以做哪些来准备呢?”

……

在对话中,破开学习背后所潜在的认知问题,最终就会形成漏斗效应:从下往上,通过挖掘学生口中的关键词,找到背后的潜台词,明确潜台词蕴含的价值观,探寻价值观当中的愿景,最终澄清学生内心的真实意愿;再从上到下,从确定目标(澄清自身信念),明确意义(获得成长动力),聚焦资源(挖掘自身潜力),制定行动(具体可视化操作)来帮助学生逐步达成目的。这一过程的衔接,就是辅导员在充当链条。

语录

帮助学生过滤掉负面的认知,提炼出正能量的关键词,将价值与理想这些看似大而广的概念,凝练细化,最终助力学生成长,做好教育引导。


电信院沈霞:

 从刚毕业的学生变成一名“老”教师


我来到西南石油大学已有15年,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变成了一名“老”教师,教学中有很多付出,也有很多收获。

刚开始上的是一门电气工程专业课。我认真研读教材,还找了其他参考教材,整个暑假哪都没去,厚厚的教案和讲稿都是手写的。虽然花了一个暑假做准备,但真到上课的那一刻心里依然非常忐忑和紧张,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每次讲完都满头大汗。还好下课后和同学们交流,他们都说能听得明白,即使有不明白的,课后答疑也基本能弄懂。

我想,这样讲也挺不错的。直到后来去听了一位老教师的课,才受到很大触动。他没有完全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而是加入了很多他自己的理解和实际工程案例,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由此我认识到,上课不能拘泥于教材。于是查资料,找案例,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融入到课堂中,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教学方法。在这点点滴滴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收获,我也在不断进步。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更要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有门课是讲能量变换的,其中一部分讲到,把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需要用开关器件构成能量变换电路,同学们不仅觉得抽象,也不清楚这些器件、电路和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于是我以纪录片《辉煌中国》中为高速动车提供能量的逆变器为例,讲到把电能变换成电机需要的交流电,为动车提供动力,所以逆变器至关重要,相当于动车的心脏,但中国以前没有能力制造这些大功率的器件,从国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中国终于生产出了这些大功率的器件,为中国的动车装上了“中国心脏”。这些实际案例让同学们觉得专业是有用的,认识到了课堂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联系,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语录

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还在不断探索。


理学院陈亚丽:

西南石油大学是我的第二个名字


我想送给青年教师们四个关键词:热爱、认真、爱学生、爱学校。

第一是热爱。我对教师职业怀有深深的热爱,但对数学的热爱程度却还不够,为了干好本职工作,我就强迫自己用足够的热情对待数学,后来慢慢改变了。我不仅越来越喜欢数学这个学科,也引导学生喜欢,曾经有一个数学成绩并不好的学生,经我的引导,数学先后考了90分、100分,最后被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师生之间也建立了很好的感情。

第二是认真。第一年,我全程听完了一位老师的课,学到了很多经验。网课也是很重要的学习途径,“网易公开课”、“爱课程”等在线课程都可以学。上第一遍课很辛苦,我听了很多课,又看了七八本书,要花很多时间去消化,最后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变成自己的才能上好,照抄别人的是上不好的。

第三是爱学生。学校常说“爱生如子女,爱生如弟妹”。爱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最普遍的心态,对学生哪怕稍微多付出一点点,学生都会很感激。

第四是爱学校。来学校头几年,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感觉学校没什么特别让我亲近的地方。后来这个感觉变了。出差参加会议,有人问起我的名字,接下来就会问你是哪个学校的。也许他会忘记你的名字,但学校的名字却不会忘,“西南石油大学”就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名字。别人关注你,其实是关注你背后的学校。

语录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西南石油大学”。这个名字,能不能给我们带来荣耀,那就要看我们自己如何努力。


化工院曾蓉:

以一颗“同理心”对待学生


从学生干部到兼职辅导员,我深深体会到责任重大,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在我看来“同理心”便是其中的纽带。每一位老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如果能以自己当初所期待的老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便可以感知学生的内心,从而更好地关心和帮助他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学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和简单的“洗脑”教育对于思维活跃、个性独立的“00后”,显得既苍白又无力。如果我们能够主动走近学生,当他们遇到类似于爱情的困惑、宿舍矛盾纠纷等一系列会产生消极情绪的问题时,运用同理心,感受他们的情绪,在倾听和被倾听的角色互换中,努力站在他们的角度给予切实的关心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我相信任何问题都可以妥善处理。

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他们更好的完善自我。天津大学柳丰林老师在回答“辅导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曾经我以为自己是警车,有事没事的就在学生的世界中巡逻;后来我以为自己是救护车,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必须有我;慢慢的我才明白,其实我只是一辆出租车,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地,而我能做的最多也不过是帮他选择一条从经验角度看来更为便捷的路径。”

语录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其实每一名学生都是在自己的轨道上追寻属于自己的星光,而我们要做的便是从他们的角度追加一份光亮。

看完老师眼中的教学,大家更能理解“老师”这两个字了吧。老师传授给同学们的知识不仅是书本里的,更是人生里的。正如老师所说: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还在不断探索。

近期热门:

学生票乘车时间延长至5月31日

石大榜样 | 吴新星:数学就是我的动力和生命

看全文!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

执行编辑:刘德铭、舒思颖

责任责编:寇婷玥

审核编委:卜一凡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