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你说话,是因为90%的家长都犯了这样的错误

联盟主创团 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2021-03-16

点击上方↑ “蓝字”

可以看到您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也在关注我们哦


作者丨匠心运之

来源丨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ID:gcocp2014


同事刘姐最近很烦恼,自己的儿子现在都不愿意坐下来,和她说话。


前些日子,她想跟儿子说说话,聊聊学习生活,谈谈心事梦想。


但儿子却显得厌烦冷淡,敷衍了两句,便用薄薄的房门,拉开了两人的距离。


刘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缓缓坐下,落寞的深情里可以看出,她的关心被儿子的叛逆撞伤了。


作为父母我们的关心从未断过,也不会间断。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我们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朋友几年没有跟父母好好说过话了,而他最怀念的是小时候,枕在妈妈的腿上,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


“妈妈,为什么天上有彩虹啊?”


“妈妈,好多星星在超我眨眼睛。


妈妈……”


曾经,“妈妈”二字是最温暖的呼唤,长大了,却越来越粗糙,在喉间顿挫,难以出口。


到底是怎么了?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愿意和我们说话?


血浓于水的亲情,为什么好似万里之隔?



 ·  01  · 

我们总做孩子心灵的过客


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朋友小时候没有零花钱,每天早晨找零的几毛钱存下来,存了好久,买了一本漂亮的发卡。


她满怀欣喜地拿给妈妈看:你看我的发卡好看吗?


妈妈回答:“你哪来的钱?你钱多没地方花是不是?”


满心欢喜,却换来劈头盖脸的责骂,失望在她与妈妈之间撕开了裂痕,再也不愿意跟妈妈分享喜悦。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无关回应”,是指得到的回应与自己的期望无法接轨。


当孩子满怀欣喜地拿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给父母时,期待的是父母幸福的笑容,收获到的却是训斥:你怎么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弄这些有什么意义?


当孩子向父母述说在学校犯的错误时,期待的是父母的安慰,收获到的却是说教:你怎么能这样做?你应该……


当父母的反馈与孩子的期待平行而过,或者反应与孩子的心情产生剧烈碰撞时,失望和焦虑就如倾盆暴雨,360度击打着孩子每一寸肌肤。


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这样一段独白: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令孩子不爽的是:父母根本不懂他。



在现实的漩涡中洗礼的我们,比任何孩子都有功利性。


我们本能地去把握任何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但我们的苦口婆心却不会抵达孩子的内心。


我们会采用评价、责备、批判、教训、教化、警告和命令的语言,而这些都属于“不接纳性语言”。


心理学博士托马斯·戈登发现:不接纳性语言会将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让孩子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心自己的想法,看不见孩子的内心,照顾不到孩子的软肋。


殊不知,孩子与我们交流,是渴望精神的认同,可悲的是,我们不自知地从孩子的心灵路过。


留给孩子的,先是失望,最终是绝望。



 ·  02  · 

我们封闭了孩子沟通的道路


曾经有机构在三所重点中学发了280份问卷调查,调查孩子和父母沟通的状况。


52%的孩子表示几乎不和父母沟通,26%的孩子偶尔和父母沟通,只有22%的孩子经常和父母沟通。


而70%的妈妈承认,经常或者曾经无法耐心听完孩子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永远是相互的,一方捂住了耳朵,另一方则干脆闭上了嘴。


纪录片《镜子》中的家明拒绝和父母沟通,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个看似冷漠的少年委屈地说:父母从来么有给过他机会解释,话都没说完,他们就已经拒绝了。



就像“跳蚤实验”,在被瓶盖一次次“拒绝”之后,跳蚤本能地放弃了跳跃。


拒绝倾听,是亲子沟通中无形的墙壁,多次碰壁后,孩子会记住:那里有一堵墙,不要接近。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妈妈教训儿子要不玩电脑。


琳琳学习好但不玩电脑:人家学习好,才不玩电脑。


强强学习好但玩电脑:人家学习好,才玩电脑。


……


不论别人学习好坏,是否玩电脑,妈妈总能找到说教的理由,即便是矛盾的。


为什么孩子什么都不告诉你?


因为告诉你了,他就是错的,只要你认为是错的,那就一定是错的,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拒绝倾听是亲子交流的刀刃,砍断了所有传递的信息,烧毁了最诚挚的链接。



 ·  03  · 

我们让孩子习惯性躲避


孩子拒绝交流,令人无奈。然而最扎心的,莫过于我们从孩子那里知道的,都是假的。


在台剧《妈妈的遥控器》中,纪培伟的妈妈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为了能与死党们参加毕业旅行,纪培伟不得不伪造成绩单。



在图书馆,纪培伟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女孩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父母。


但纪培伟宁愿撒谎,也不敢跟妈妈透露分毫,因为他知道妈妈一定会拆散他们。



失去自由的人生,剩下的只有秘密。


那些话,那些事,就算永远埋葬,也不愿让父母知道,因为一旦说出来,就失去了掌控。


罗素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是恐惧的结果。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次在学校浴室洗澡,不小心摔了一跤,手臂巨疼无比。


但害怕被责骂,宁愿忍着,也没有告诉父母。


直到第二天,胳膊肿得像馒头,实在瞒不下去了,仍旧是惶恐大于疼痛,不知如何开口。


因为从小受伤了,被欺负了,丢东西了,被骗了……


向爸爸妈妈求助时,都是责骂在先。


童年受伤时,父母的每一次责备,都如同在伤口上撒盐,加速着情感链接的断裂。


孩子则如同受惊的蜗牛,蜷缩在阴暗的壳里,渐渐地不愿向我们袒露一丝一毫。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写道: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网上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件让她深刻反思的事情:


她儿子小时候贪玩摔了一跤,不敢跟她说,还是邻居告诉她的。


她问儿子,为什么不找妈妈,儿子说,怕妈妈骂他。


我们知道,责备是出于关心,可脱口而出的话却变了味。


明明心疼到要死,可倒映在孩子眼里的却只有愤怒。


有时候,孩子的冷漠并不是厌烦,而是在逃避,逃避那个自己不想面对的后果。



 ·  04  · 

沟通是一场心与心之间的链接


精神生命最好的联通,就是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看见孩子最真切的需要。


在电影《完美陌生人》中,索菲亚的妈妈是个心理医生,但是她管教孩子总是自以为是、简单粗暴。她从不听解释,只会说教,还喜欢发脾气,所以女儿什么事都不想跟她说。


但是爸爸却不一样。


17岁的索菲亚与男友约会,男友希望她在家过夜,她很忐忑,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没有粗暴地打断、阻止,也没有辱骂她,更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先认真听完女儿的陈述。


其实女儿是有顾虑的:她担心如果拒绝,男友会不高兴。实际上她想赴约却没想过要过夜,她想从父亲那里得到答案。


父亲说:“不要因为他不高兴而迁就于他,这不是唯一的理由。” 


但话锋一转,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你别指望我会支持你去。” 



父亲接着温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而不仅是明天你和朋友聊天的谈资。以后如果你无论何时回想起这件事,都会让你的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吧!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就别勉强。因为你还有很多机会。


倾听、理解、尊重、建议,这些是与孩子沟通应有的态度,温暖而不失力量,饱含着父母智慧的爱。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是灵魂的交流,离不开心与心的链接。


如拥抱阳光那样,与孩子沟通交流,拉近的是彼此的距离,消融的是拧巴的隔阂,你是他的宇宙,他是你的花田。


 ·  05  · 


《无问西东》里有段话触动了我: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

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父母就是那个给孩子托底的人。


长大后,父母拼命地想去理解我们的世界,他们一天24小时都愿意留给我们,而我们却连60秒的语音,都不愿意听。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正面是心态,反面则是凄凉。


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我们的态度,父母始终都应该是孩子累了之后,最先想到的人。


与孩子好好沟通,我们与他们的缘分,正如枝裕和在《步履不停》里所说的: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作者:匠心运之,爱生活,爱孩子,给孩子完满童年,与孩子共同成长。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gcocp2014),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将联盟公众号设为星标,可以获得更多心理学、情感、亲子类的优质文章推送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