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毅委员:打造“家-校-社”协同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 | 校长论教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多地学校课程包括体育锻炼都在家庭或封闭管理的社区内进行。与此同时,近年来,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依然很高,肺活量、身体力量等体能素质下降,学生身体素质仍不容乐观。如何联动家庭、学校和社区,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建议,推动“家-校-社”协同联动,打造以家庭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中心、社区体育为延伸和补充的立体发展模式,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李有毅提出建立包括课程体系、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在内的“家-校-社”协同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在家庭层面,可设置适合全家参与的体育亲子活动;在学校层面,可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课程形态,增加体育游戏和体育竞技;在社区层面,可设置以混龄为特色的体育健身和比赛活动,依托区域特色和功能,发展一批适合学生参与的具有文化性、趣味性、群众性的传统体育项目。
有了模式设计后,各项措施如何制定成为关键。李有毅建议,制定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计划,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和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和公告制度,从科学运动角度进行干预;制定体育健身和活动促进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将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体育竞技计划,建立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办法,完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制定公益体育计划,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发挥体育组织的示范作用,开展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品牌公益项目,承担社会责任。
李有毅说,实现“家-校-社”协同联动,要进一步拓展体育资源。比如,引进体育专业人才资源,建立校内外结合的体育队伍;开发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满足学生健身、运动和竞技的需要;利用体育信息资源,提高体育教科研水平;整合体育科技成果和文化产品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体育内涵的科技文化产品;发展体育旅游资源,让学生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中感受体育魅力,提高体育素养。
李有毅建议,要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统筹考虑健身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地需求,制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的扶持政策;支持社区发展体育组织,建立体育指导员协会和单项体育协会,拓展社区的体育服务功能,推进协会依法依规独立运行和开展体育活动等等。
来源:北京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