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把农事难题变简单,得到了一条赚钱的大门道...

非常姐 直通三农经济 2022-10-27

作者:小致


2017年,平东林留学回国,在上海当老师,生活工作都很顺利。

2018年的一天,当他看到了一条新闻后,果断放弃上海的工作,要返乡创业。

平东林没有按套路出牌,他不是回老家到安徽省天长市种地,而是......


 

用先进的操作去改变既定的传统农业模式

当时,平东林在新闻里看到无人机做植保飞防,一两个人一天就能把四五百亩地打好农药。

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看父辈们都是顶着日头,背着药筒人工打药,一天能打几十亩地都是高效的。这一强烈的对比让他不觉惊讶,更看到了商机。

经过调查,平东林发现老家还没有人用无人机飞防。那么,从无人机开始作为切入点来创业再合适不过了。


 

初创业就大获全胜

2018年,平东林召集三位会飞的小伙伴,一起买了7台无人机创业,开始挨家挨户推广飞防服务。

可是农户们没有见过这样的操作,不愿意合作。

眼见为实,平东林放话出去,免费飞一块田,来做实验对比,请大家来现场观看。

以前都是人工打药或是拖拉机打药,喷洒的药液都只在作物的表面。对比之下,无人机可以在下压风场的作用下,将药液从作物尖儿一直喷洒到作物的底部。

并且,无论是田块的死角,还是复杂的田地,靠着专业的飞手,都能从容应对。哪怕是喷到高压线附近时,也能快速调整高度,低速安全通过。

有了对比效果,农户们放心了,飞防服务顺利推广了出去。当年一季小麦一季水稻就飞了6万亩。

平东林的飞防服务在当地可谓是一炮打响。


 

农事服务一条龙服务正式开启

很多老乡在飞防后,尝到了甜头,还会询问有没有其他的服务。

市场的需求,就会迫使着发展快速前进。

平东林开始把各种农事服务都办了起来,发展到育秧、插秧、飞防、收割等六个项目,拥有了22台机械化设备。

就在此时,种植户都找来,让他帮忙解决秸秆离田这个头疼的问题。


在当地,每年10月水稻收获之后,农户们都会接着再种一季小麦,水稻收获之后产生的秸秆,一直在田里不腐烂,这就影响了下一季小麦的生长。种植户们找到平东林,想让他把秸秆收了。

可是,一公斤水稻几乎产生一公斤的秸秆,每年产出大量的秸秆,需要购买22万的打捆设备。算下来,一吨秸秆要赔掉70元,一个水稻季大概要收6000吨秸秆,那就意味着要赔四十多万元。

这该怎么办呢?

平东林转念一想,如果把这个难题解决掉了,就能在当地把从种到收的所有服务项目打通,形成一条龙的农事服务链。

一不做二不休,就按照集体大托管模式来经营。也就是说农户们可以把所有农事物托管给公司,省心省力。

对于公司来说,一套服务下来,有些服务不赚钱,但在整个链上是挣钱的,这就够了。

这样一来,不仅让种植户们得到实惠,平东林秸秆离田也不受损失,两全其美。

2021年,平东林决定实验560亩集体大托管模式,不光自己有80元一亩的效益,参加大托管的农户也能亩产达到660元。今年,平东林又联合其他几个村,将村集体大托管模式扩大到了16000亩。

当辐射面越来越大时,秸秆也越收越多,平东林发现了一个设备,让赔钱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赚钱的宝。

这个设备就是秸秆高温碳化设备,碳颗粒燃烧的发热量可以达到4800大卡,代替煤炭。它可以将秸秆做成碳粉或者碳颗粒,6000多吨水稻秸秆,就能加工成4000吨碳颗粒,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200元一吨。

就这样,秸秆难题变成赚钱之道,还顺利打通了农事服务链条,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户的信任。

2022年上半年,平东林服务过的粮食面积辐射35村、30万亩土地。用一季水稻和村集体合作大托管模式,水稻从育秧到最终秸秆离田,整个过程中涵盖7项农事服务、一条龙全包,一亩地就赚到了80元,每年纯利润超过100万元。

这样的服务也让农户收益更高,实现共同富裕。


往期回顾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