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9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掌上宜都”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

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

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

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

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

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今天,我们去看一看

一代宜都人记忆中的向阳厂

  “岁月静好,往事如烟”。往事并非如烟,每当想起儿时的记忆,童年的美好,心中就像荡起了一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走的亲戚就是位于原黎家坪乡红峰山顶爷爷家。爷爷家住在黎家坪天桥湾村,一个离向阳厂(华中精密仪器厂,又名:国营向阳仪器厂)很近的地方。

  那时候,我们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街逛。到爷爷家,相当于就是上街。因为向阳厂那里,有百货商店,有电影院,有冰棒吃,有冰水、汽水喝,听说还可以到兵工厂的山洞里看看稀奇。

  爷爷的生日是农历七月,正巧是每年我们学生放暑假的时候,我们都争着要去给爷爷过生日。这里除了孝敬老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可以到附近的向阳厂里面去玩,去开开眼界。

  火热的七月,酷暑闷热。但我们一点也不惧怕。一般是吃过午饭,我们兄妹和隔壁曹家、高家、尚家的几个同龄孩子,每人头顶一草帽,手拿一根竹棍,(因为那山路两旁,家家户户都喂恶狗)走到向阳厂去玩耍。


  记得顺着那条崎岖的山路,爬坡上岭,绕过几个弯道,越过无数级青石板山间小道,抵达高岗上时,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山下便是向阳厂。俯视山脚下,一片片、一湾湾高楼林立,一排排红砖瓦房掩映在深山树林之中,漂亮极了。爷爷隔壁的曹娃子,手指着下面那些一排排的红房子,一一告诉我们。那里是工厂的生活区,那几栋依山顺势而建门前有广场;有条宽阔马路的房子是百货大楼,里面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后来,让我们最感兴趣的是百货大楼旁边一个卖冰棒的小摊子,平时零售和批发的人排成了长龙,每人手里拿一个大搪瓷杯子等候。

  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山沟沟里依稀可见灰色的房顶是兵工厂,工人都在那儿上班。最神秘的地方,是藏有兵器的山洞,一般是不能进去的,有兵哥哥站岗把守。
  记得那个小山包的背后,有一个露天电影院,有时,下班军号响完之后,广播里会播出当晚放映电影的名字,好多人都搬着板凳早早的坐在那里等候……

  我们喜欢站在制高点上吹吹风,歇息一会儿。听曹娃子讲故事,听工厂里高音喇叭的军号声,听广播里播放优美的革命歌曲。曹娃子告诉我们,他们这些住在附近的村民,还是讨了工厂不少好处的。至少家里不用买闹钟吧!清晨还在梦中,向阳厂起床的军号声叫醒了沉睡的工人,也叫醒了附近的村民,人们不得不睁开惺忪的双眼翻身下床,准备早餐,娃娃准备上学。
  向阳厂起床的军号一嘟,此时此刻,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中午时分,正在田间劳动的农民,听见高音喇叭的军号声,知道该回家做午饭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山里的人们还在田里忙活,牛羊还在山坡上吃草,军号声再次响起,人们纷纷踏上归家的路程。村民们早已习惯一日几次的军号声响起,就连羊儿也知道该回到了自己的羊圈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的人也过上了城里人有规律的生活,靠军号安排自己的农活时间,享受广播里播放了无数次的美妙音乐。

  曹娃子说:“我最喜欢放暑假了,一个暑假卖冰棒还可以挣到一百多块钱呢。一个冰棒批发三分,我卖五分,背着冰棒箱走村串户,有时还卖到田间地头,一天卖一百根,可以赚二块钱。可是,我最怕下暴雨了……”我们吃惊地看着他问为什么?他说;“暴雨一下,天气突然转凉,哪个还买我的冰棒吃?平时一个都舍不得吃,现在抱着这么一大箱冰棒吃也吃不完,眼泪吧嗒吧嗒的,真是亏大了!”一席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向阳厂建在山沟里,给地方农民提供了不少的、增加收入的机会。曹娃子他们家,每年到厂里卖小菜就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这也是沾着向阳厂的光。他们兄妹4人每年上学读书、穿衣还要一笔不小的开销,若不是隔三差五弄点小菜,土鸡,鸡蛋到厂区去卖,补贴家用,家里生活不一定过得那样殷实。他父亲偶尔还可以到厂里打打临工赚点零用钱,跟生活在大城市郊区一样方便。

  村民最得实惠的还是向阳厂厂区的职工医院。医院坐落在山沟的最底端,远离工厂厂房、商贸区和娱乐区,稍显安静祥和。厂职工医院虽然只设有住院部、门诊部,但基本能满足工厂的需求。特别是对附近的村民开放,这一点最好。附近的村民若有个伤风感冒,小病住院,就不用跑到遥远的乡卫生所去了,都可以就近到厂区职工医院治疗,给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很多方便。

  那时候当地老百姓和厂里的工人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他们见面如亲人般地问候。有些农户还和工人,攀亲结友,互赠一些自产的蔬菜和生活日用品,真是亲如兄弟一般。  

在离厂区宿舍不远的地方,有几大块空地,偶尔也看见从工厂里出来工人的身影。他们利用休息时间,脱下工作服换上便衣,在田间里劳作。这些种菜的工人,男女都有,他们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听说他们都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还是从大城市而来,掺合着各地方言,也是情有可原的。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为了祖国“三线建设”来到这个山沟吃苦,精神令人感动。

  随着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年红红火火的后方“三线厂矿”企业,也逐渐冷清起来。那些靠国家政策、计划经济吃饭的国营企业面临着重大改革,随着军转民,自负盈亏,山沟沟里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闭塞,信息不灵,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发展步履维艰。
  到了2003年底,向阳厂整体搬迁至孝感开发区。听说搬迁的时候,一些老工人依依不舍,有的人还抱头痛哭。他们舍不得这里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大山;舍不得这里的乡邻、亲戚、朋友;舍不得这里的风土人情,舍不得这田野牧歌式的生活;舍不得山水如画、融合共处的家园。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三线人”,在这山沟沟里生活了近40年。40年啊!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成长起来。他们留在这里的是青春和热血,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后来,一次听同事在说,向阳厂的人,刚搬到孝感很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常常留恋宜都老厂,常常念叨宜都老厂,念叨生活在宜都的那些美好的时光。
  忆往昔,不堪回首。今天,虽然工厂和当地政府已采取措施,正对老厂实行恢复和转产发展,但与当年的红红火火,热火朝天场面相比,心里感到还是酸酸的。

  徘徊在当年的露天电影院场地,看着杂草荆棘,青苔恣肆铺排,遥想当年的盛况:每天日落西下,厂区的路灯、霓虹灯灯火通明,通往露天电影院的那条蜿蜒公路边,走着三三两两的人群,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也有我们这些从农村乡下来看热闹的孩子……。每每想起当年的美好时光,心中顿生一种快意。
  三线建设在宜都,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当年在宜都像向阳厂一样的“三线厂矿”,如二八八厂、三八八厂、七一七所等单位,它们在宜都发展,给宜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宜都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宜都人民世世代代不会忘记他们。


 

来源 | 大海的耳朵

编辑 | 陈昱池

编审 | 李广操 党艳秋

四学一争 | 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宜都高质量发展!

四学一争|对标江浙,宜都要突出哪些重点?一段视频带您解密

宜都创森攻坚战况如何?快来点击一探究竟!

宜都电动三轮车专项整治行动来了,这些行为将被重点严查!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