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寻访湖北十大茶家》系列报道
茶家,茶界大家也。有大师级的茶文化研究学者,有制茶烹茶的非遗传承人,有技艺精湛的茶艺师,有精于茶道的品茶师,有专注茶产业发展的茶企茶商……
正值2018武汉首届楚茶文化节暨武汉客厅第二届春茶交易博览会如火如荼之际,武汉客厅·汉口茶市联合楚天都市报推出《寻访湖北十大茶家》系列报道。透过这些茶界,大家仿佛可以品尝到悠悠茶香,更可以感受到湖北茶产业发展的欣欣向荣。
今天小编带您了解宜红茶文化专家李亚隆……
李亚隆:
原湖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原宜昌市委副书记、原宜昌市政协主席
倘若湖北有一种茶能征服胃口挑剔的欧洲绅士,那它不是毛尖云雾,不是玉露琼浆,必定是温暖和煦的宜红茶。
它从遥远的清朝末年走来,是欧洲人心心念念两百多年的中国味道。即便一度外贸中断,也不曾断了欧洲人的宜红乡愁。去年6月,宜都宜红茶成为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的湖北唯一茶种。
在2018武汉首届楚茶文化节暨武汉客厅第二届春茶交易博览会上,宜红茶还斩获了“新时代湖北十大名茶”称号。
湖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亚隆,就是那个让宜红茶拂去历史尘封、让欧洲人慰藉宜红乡愁的引路人。同时,他也是武汉客厅汉口茶市的老朋友,今年1月18日,曾在武汉客厅茶文化体验馆、湖北省名茶交流中心开馆仪式上担任揭牌嘉宾。
4月12日,李亚隆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专访时,第一句话就为武汉客厅楚茶文化节打call,他认为此举对发展湖北茶产业、繁荣中国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并提请大家关注并推广中国红茶三大国宝级品牌之一的宜红茶,倡导大家共同为湖北茶文化的复兴增砖添瓦。
发掘珍稀档案史料
宜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但在万里茶道申遗之初,宜红古茶道史料特别欠缺,尤其是文字记载特别少,是个很大的痛点。
从去年9月起,李亚隆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正本溯源,向世界讲述了“天下宜红”的百年故事。
李亚隆曾担任宜昌市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去年下半年,他和宜昌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徐小云、周颖,访遍宜昌海关、宜昌市档案馆等,查遍县志、府志,但结果令人沮丧。
经过多方查找,在省档案馆、宜都市档案馆和宜都红茶厂,发现了有关宜都红茶厂的档案305卷。
几个人埋头苦干,从浩如烟海的500多万字中,精选了100万字,分别送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省档案馆,拆开、扫描、影印、复原,编写了4卷的宜都红茶厂史料选》。“如此系统的文字记录,真是绝无仅有。”李亚隆感叹。
《史料选》在茶界引起了很大轰动,一下改变宜红过去名气很大、没有记载的局面。
去年12月10日,宜都市政府召开“《宜都红茶厂史料选》评审会”,中国茶科所副所长鲁成银等专家认为,《宜都红茶厂史料选》是中国茶叶珍稀的档案史料。
因外贸而生,因外贸而兴
通过史料考证,李亚隆得出结论:宜红茶因外贸而生,因外贸而衰,因外贸而兴。
清末时,广东商人应外贸需求,带来大批江西制茶技工,来到鄂西、湘西茶区生产宜红茶。当地的毛红茶大多数经五峰县渔洋关集中精制,运往宜都转运汉口。由于当地茶叶品质好、产量高,使得宜红茶迅速赢得国际声誉。1920年,仅五峰、鹤峰、长阳和石门四县就生产宜红茶3.25万担。质量、口感最好的宜红茶销往英、美、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日军轰炸,交通外贸中断,宜红茶陷入低谷。
到了1950年2月,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在渔洋关设立宜红茶收购站,开始复兴宜红茶生产。根据中苏相关协议,宜红茶成为换汇所需的重要物资。
1951年,投资8.67亿元的宜都红茶厂建成,茶区范围覆盖湖南、湖北二省,宜昌、恩施、常德3个专区,16县25万人。
中国活态工业遗产
在对宜都红茶厂史料的事理过程中,李亚隆发现了一个长期被视而不见的宝贝:这条历经67年风雨、还在生产的加工线。尤其是风选机,是由11架木制的传统家用风斗组合,实现了无极变速的精致化风选。
(图为风选机)
中国茶科所副所长鲁成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肖文军等专家认为,这条生产线是中国茶叶罕见的活态工业遗产。目前,宜都红茶厂还保留着这些设备的设计图纸共78卷。
李亚隆称,这些设备均由华东工业部机械工业处设计,在武汉加工而成,它推动宜红茶生产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的时代。
李亚隆收集到一批老照片,记录了宜都红茶厂的历史片断。当年有一批老红军转业来到茶厂工作,还有苏联专家曾到茶厂访问。
复兴宜红迫在眉睫
宜红茶的故事,提神振气,“这里面渗透着宜红精神。”
当年,为了快速恢复宜红茶生产,采取了以物易物、实物期货贸易贷款等方式。由于用茶农急需的土布、大米、食盐等交换红茶,一担红茶最多可换大米540斤,宜红茶量增价涨,在完成外贸任务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茶农生活。至1953年,宜红茶产量达到4.15万担。
设厂初期,宜红茶出山一度要靠人力肩挑背扛,在大山深处留下许多石阶。后来,通过发展运输贷,在五峰等七县,动员了骡马492匹参与运输,每匹骡马13天换一次脚掌。据记载,最艰难的一次,360里路竟走过了46天。
林林种种的丰富史料,让李亚隆油然而生热爱之情。他说,中国有600所高职院校开设茶艺专业,希望能以茶为媒,更好地宣传中国茶文化。
《宜都红茶厂史料选》线装书将于今年正式出版,向世界讲好宜红往事。5月份,相关部门还将举办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
李亚隆有一个梦想:巧借宜红交流合作,“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打造宜红茶品牌宣传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宜红”在精准扶贫中的生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宜红”在“一带一路”的重要媒介作用,让宜红走红市场、飘香世界。
来源 | 楚天都市报
编辑 | 王倩
编审 | 李广操 党艳秋
▲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