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人文考卷,宜都这样作答……
点击上方蓝字
10月15日,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就宜昌市干部群众热议的《一株树的意外之死:脚踩泥土,你不该只爱眼里的风景》报道作出批示,一株树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明创建都应尊重群众意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才会取得更佳效果。他希望全市各级干部都能学思践悟,坚持内外兼修,努力把宜昌建设得更加美好。
今天,《三峡日报》
在《浦江故事树引发的宜昌思考》
专栏中刊发市委书记罗联峰署名文章
《答好乡村振兴的人文考卷》
▼
原文如下:
答好乡村振兴的人文考卷
中共宜都市委书记 罗联峰
浦江之畔“故事树”被砍,留下遗憾,引人深思。歪树因自然天成、美到好处,而显珍贵;游人、拍客因不文明行为,致树被砍美景不再。砍倒“故事树”的力量,既来自对游客年年踩踏庄稼的愤怒,也来自利益冲突时人文的缺位。为此,“故事树”的故事告诉我们,答好时代大考中的人文卷,乡村振兴才有保障。
大自然是最好的规划师。宜都虽以工业立市,但也因“两江”交汇、丘陵起伏、野趣横生,每年吸引300多万人次的游客、拍者。他们在青山、茶园、小桥、流水的相得益彰中,感受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然而,让这份美在“天然去雕饰”中“代代永留传”,看似考验着游客的文明素养,实则检验着干部的人文修养。
干部修人文,修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修的是认识自然美、发现自然美、保护自然美的情怀。有了这种意识和情怀,便能及时洞悉拍者追求无限风光好与农民感念粒粒皆辛苦的矛盾,在科学引导中兼顾好各方利益;也能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规划引领中将更多自然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更能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统一,在统筹兼顾中将人类活动之于自然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
党员干部如何修人文?回望宜都,无论是新石器时期的城背溪文化遗址,或是从唐朝走来的合江楼以及绵延百余年的宜红古茶道,还是青林寺谜语、宜都梆鼓等,这些丰厚的人文符号,已滋养这片土地千年,并推动宜都在新时代捧回“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称号。我们干部修人文,既要向古人学习,也要向时代学习,更要向群众学习,更好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见,不断在学思践悟中升华人文修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干部的人文修养,还要成为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在春风化雨中,组织引导人民群众投身共建共享实践中来。几年前,宜都通过开展“五美四福”好家风文化建设,“生态童年”教育等,大大改善了乡风文明。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建立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让农民群众立足乡村提高致富的本领,在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此,保住一时一地的自然美景、留住各村各乡的淳朴本真才有丰厚的人文土壤。
总之,内修人文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我们要上好这门课,在乡村振兴中,托起群众的富日子,留住农村的醉乡愁。
看完这些
是否有感触?
欢迎在留言区互动
说出你的心声!
精彩推荐
来源 | 三峡日报
编辑 | 廖东亚
审核 | 章黎 党艳秋
监制 | 陈登良
▲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