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作出批示,点赞这位村民小组长!
近日
《三峡日报》对陆城街道办事处尾笔村
小组长邓宗莲的事迹
进行了系列报道
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市委书记罗联峰对邓宗莲事迹
作出批示:
邓宗莲同志在村民小组长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尤其是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要认真学习她对待群众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当作大事,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其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
▲2018年12月11日 头版
67岁村民小组长身患重病向村委会请辞交心
托付三件事 愿做志愿者
正文如下
托付三件事 愿做志愿者
“邓婆婆,你安心养病!代理组长已经上岗了。”12月9日,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党总支书记黄攀红与在宜昌接受治疗的邓宗莲通着电话,泪如雨下。
邓宗莲,今年67岁,拥有46年党龄,在尾笔村二组当了10年的小组长。10年来,她用心用情做好组内的工作:坚持把党和政府最新的政策及时准确传达,不漏一户;帮助村民协调矛盾,曾连续两年百余次上门做工作,让20年不说话的“老冤家”成了好邻居;在农历腊月廿八的晚上,冒着雨雪,蹬着三轮车,把村民扔在垃圾箱的旧沙发拖到村外的废旧回收站;接到独居老人的求救电话,自己骑车送他们去卫生院;炎炎夏日,为了不让蛆柑影响村民下一年的收成,主动去地里义务捡拾;她把新买的棉衣、棉鞋送给了困难群众彭京华,把自己的卖菜钱捐给出车祸的孩子尤海侨……连续4年,她谢绝了“优秀党员”的荣誉。
10月18日,她在组内清扫道路时,突然感觉身体严重疼痛,入院检查。三天后被确诊为癌症晚期。
得知自己的病情后,邓宗莲带着她的三件宝贝——火钳、刷子和夹板,最后一次巡查了组里的环境卫生,把垃圾捡拾一遍。10月22日,天下大雨,她披着塑料纸,蹚着泥水,与村干部一起参与拆除乱搭滥建。回到家后,她给组内党员挨个打电话,通知他们按时参加村里的党员代表大会。
那日下午4时,邓宗莲将她背了10年的组长工作包交给村委会主任孙翠林。里面装着二组村民的资料,还有一摞她的工作笔记。孙翠林这才知道,那个一向风风火火的邓婆婆病了。
“把保险单交给老李,他被狗咬了,不要影响他报销;尽快选个合适的新组长,不能影响换届;村里有事,尽管给我打电话,就算做志愿者,我也要为村里工作到最后一刻。”离开村委会前,邓宗莲把这三件事一一嘱咐。
当晚,村民江诗华怒气冲冲来找邓宗莲评理,他家遭受了雷击,没有得到赔付,多次找保险公司未果。邓宗莲仔细查看江诗华的受灾和赔付记录,没有半点不耐烦:“你家是4月遭洪水,7月发生雷击。保险公司是6月给你赔的,那时候雷击还没发生,赔的肯定是洪水的损失,雷击的确实没有赔。”邓宗莲把条子递给他:“你放心,这个理说得清。”江诗华心平气和地走了。
邓宗莲一丝不苟地做着最基层的群众工作,哪怕在重病中也绝不敷衍群众。陆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杨超感叹道:“她是真的把根深深地扎在小组,扎在群众中。”
▲2018年12月12日 头版
邓宗莲:一个人温暖一群人
正文如下
邓宗莲:一个人温暖一群人
过了大雪,天气越发寒冷。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二组邓宗莲躺在病床上,心里却格外温暖。昨日,儿媳将乡亲们帮忙卖柑橘和莴笋的钱转交给了她。
就在邓宗莲去宜昌治疗期间,村民们自发组织帮她收柑橘、砍菜,拖到临近的市场去卖。“邓婆婆为我们做的太多,也该轮到我们帮帮她了!”村民李永兰说。
这是一个组长,付出10年,得到的最大认可、最温情的回报。
这10年,邓宗莲用心用情做着农村最普通却最复杂琐碎的事,温暖了群众的心。
为村民讲政策
——挨家挨户“卖保险”
“妈,扒两口饭再走吧。”
“不了,等会有人该不在家了。”
每逢有政策要传达时,邓宗莲很少按时吃饭。
“快、全、准”是邓宗莲传达政策时,对自己的要求。全组153户,要在三天内传达完政策,她必须马不停蹄。为了保证“全知道”,她户户落。“准”则是最考验人的,它需要耐心解释,让群众学懂弄通。
几年前,国家号召农户买综治保险,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户每家出100元。要从自个儿口袋里掏钱,村民“不买账”:“交钱?给村里交的?还是给干部交的?”
有的组长受不了村民的责难,打起退堂鼓。邓宗莲却说:“只要对农民有好处,厚着脸皮我也去劝。”
“邓婆婆,你来喝杯茶我欢迎,要劝我买保险,那您回去。”村民王大爷早就听人说村里在“卖保险”,远远看见邓宗莲就开腔。
“综治保险是国家惠农的好政策,买不买您做主,把政策传达清楚,是我的责任啊!”邓宗莲在门口跺了跺脚下的泥巴,走进屋里。
她顺手拉过一把椅子,坐在王大爷旁边:“在农村,谁能保证不遇到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经济压力都是我们自己扛,负担重不重?”
望着邓宗莲,王大爷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国家现在出台这么个好政策,我们自己出100块钱,国家补贴一部分。遇到大事小事,都有了经济保障。如果一切平安,就是支援了别人。这个账划不划算?”
见对方消除了抵触情绪,邓宗莲详细为他讲解保险的范围和赔偿的标准等。
就这样,经过她挨家挨户的耐心解释,全组93%的人都自愿购买了综治保险。近两年,二组村民因为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得到补偿的有62户,赔偿金额达12万元,大大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
帮群众转观念
——率先修完通户路
今年9月,二组在全村率先实施了7户村民的通户道路加宽。原来2.2米的路变成了3.2米,错车更容易了。
“谁有需求谁打好路基,村里出材料费硬化。”村党总支书记黄攀红说,8年前,二组在全村率先实现户户通水泥路,也是采用的这个办法。
当时,农户迫切要求修建通户道路,村委会资金严重短缺。怎么办?村里提出,采取“村里+农户”共同出资的模式,修建通户道路。
“修路,还要我们掏腰包,不干!”农民不配合,“新政”难推行。
小组长会议上,邓宗莲第一个举起手:在我那搞试点。
领任务的那一个月,她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10点回家,挨家挨户解放思想。
“通户路,修到我们自家门口,谁是受益人?受益人有没有义务出点力?”
“村里用钱的地方多,我们不能有事就伸手向上要,借助一点政策,自己使把力,就能搞好。”
统一了全组人的思想,实际操作起来也困难重重:甲家门口的路要占乙家的田,乙家门口的路要占丙家的地。如此复杂交错的用地,如何才能协调好?
邓宗莲把每家每户修路涉及的占地,全部测量清楚,记录在本子上。召集利益相关的农户召开协调会,讨论置换方案。涉及到青苗的,讨论补偿方案。
有时候,会开到一半,其中某一个人不满意补偿方案直接离席,会议开不下去。邓宗莲只得第二天单独去做工作,征求意见,调整方案,再次召开协调会。
为了协调修路,她被农户家的狗咬伤了两次。她没告诉村委会,更没有找农户,自己打完疫苗,继续忙修路。
经过两个月连轴转,修路的协调工作赶在年前完成。邓宗莲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卸下了包袱,我可以过个好年了。”
大家都说,二组修好了通户的路,更是修通了“观念的路”。
站在锄头与斧头间
——劝说群众解心结
村民组长是官,又不是官,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村委会,没有任何权力,却“什么都要管”。
“组里的事,化解在组里,不给村里添麻烦。”邓宗莲这样说,也这样做。一个好组长治理好一个组,农村自治才有希望。
然而,面对农村纷繁复杂的小事,当好组长却非易事。除了动情、讲理、讲法,还要有十足的勇气、无畏的精神。邓宗莲在处理村民纠纷、协调村民矛盾时,有时就站在锄头与斧头间。
一年夏天,村民李丛坪在田界上种的一棵树,挡住了包兵家的采光。一方要砍,一方不允。包家拖来桌子、板凳,拦在李家拖拉机必经的路上。一时间,双方矛盾升级,各邀约了家人、亲友十余人,在马路上摆开阵势。
下午6点,邓宗莲接到群众电话,骑车赶到现场。只见双方抡起锄头、斧头,激烈争论着,火药味越来越浓,一场恶战随时可能爆发。
望着半空中摇摇欲坠的锄头、斧头,邓宗莲挤进人群。“邓婆婆,你这么大年纪了,被误伤了,划得来”?一旁的村民好心提醒她。
“你们要打要砍,冲着我来”!邓宗莲一个箭步冲上前,慌忙中一只鞋不知去向。
一看是邓婆婆,双方都迟疑了。“既然你们不砍我,就听我一句劝,放下家伙回家,事情慢慢解决。”
围观的人群散去,邓宗莲没有回家,那晚她分别去了李家和包家,跟他们谈心。
“想想你们以前两家是多么铁的关系,就为了一棵树,弄成现在这样,值得吗?”
“不管怎么说,谁都无权阻碍公共交通,这是违法的……”
那晚,她11点才回家。
第二天,她去两家分别做工作。
第三天,两家坐在一起协商问题。
第四天,树挖了,田界上不再栽种任何东西,双方重归旧好。
▲2018年12月17日 要闻
“邓婆婆,我们一直念着你的好”
正文如下
邓婆婆,我们一直念着你的好
12月15日,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二组,一个熟悉的背影:一手拎着袋子,一手拿着火钳,捡拾垃圾。村民激动地打招呼:“邓婆婆,你回来啦!”
在宜昌接受放疗的邓宗莲,周末强烈要求回村当志愿者。
捡拾完垃圾,邓宗莲到村民华玉家坐下:“你家人的病情也稳定了,你可以试着种种反季节蔬菜,效益要好得多,培育苗子的技术也不难,就是要多试。”
华玉的丈夫长期患有帕金森,家里条件不宽裕。邓宗莲希望,她能把家门口一亩三分地的效益发挥好,让荷包“鼓起来”。
这些年,组里人一直念着邓婆婆的好:她“爱琢磨”,一有什么致富新信息准会第一个去打听,再回来分享给大家。
上世纪90年代,传统的养猪务农,收益微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收音机中播报饲料养猪的消息,便坐上班车去宜昌,一路问到正大公司,去探个究竟。
“吃了这,猪长得快?”邓宗莲第一次看到品类繁多的饲料,十分惊奇。听技术员讲解新式养猪法,她不停地往本子上记。
“到我们那里现场讲一讲,让大家开开眼界。”说走就走,她帮忙搬播放设备,连拖带拽把技术员请到自己家。围观的群众,从堂屋排到稻场。村民们听着饲料养猪觉得新鲜,尝试的却不多。
邓宗莲决定带头试养。周围的群众看着她家的猪长势快,“心痒痒”。邓宗莲每次就多买一些饲料,发给群众试养。谁不清楚饲料养殖的知识,她就上门去指导。
养殖模式改变了,效益大大提高。在她的带动下,组里平均每户养2头母猪,10头肉猪,一年收入逾4万元。
两年时间,村民相继盖起了小洋楼。连住房最困难的潘德钰家,也从不足18平方米的房子搬进了两层带一帽的楼房。
后来,陆城禁养了,邓宗莲又谋划起了绿色蔬菜种植。借着村里组织的外出考察活动,她有意打听当地的蔬菜种植情况,发现一些新的蔬菜品种。
一次,她在钟祥的菜市场发现了香蕉黄瓜、香蕉西葫芦等新品种,它们样子像香蕉,口感却是黄瓜、西葫芦,味道鲜嫩、口感好,价钱每公斤高达20元。
“同样是种蔬菜,差别怎么这么大?”邓宗莲思考着,二组人均田地不多,如果能发挥效益,改常规蔬菜种植为差异化的蔬菜种植,收入或许可观。
一天,正在种地的邓宗莲突然丢下锄头,摆了摆脚下的泥巴:“走,买新种子去!”
晚上,她戴着矿灯和老伴儿下种。那一年,她试种的香蕉黄瓜,收入就有5000元。她把新品种分给大家尝,教别人如何种,村里人也开始种起来。
反季节莴笋价格好,育苗却困难。要泡籽,用布包好放冰箱发芽,然后整好地播种。播种的时候,要先用沙覆盖每粒种子,再用水把种子往深地里冲。最后搭起遮阳网,早上盖,晚上揭,早晚淋水。呵护28天,才能培育一根莴笋苗。邓宗莲把辛苦培育好的苗,免费分发给村民栽种。
村里有人想种反季节黄瓜,苗子却培育不出来,她就把培养好的苗子装在营养盒里,方便村民种。
“过去我们养猪没考虑环境污染,现在我们种菜要讲绿色。”她下户宣讲政策,提醒农户不打除草药,不打农药。
每年,她自费去荆州、荆门、枝江等地,跑市场、走农户,品尝新鲜的品种,询问市场行情,再带些种子回来试种。周围的农户跟着她走差异化的蔬菜种植路,收入大幅增加。
▲2018年12月18日 要闻
为民情怀是干事创业的力量之源
正文如下
为民情怀是干事创业的力量之源
看了《三峡日报》对宜都陆城街道尾笔村二组组长邓宗莲的报道,我对她的感人事迹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她身患重病还向村委会请辞交心?在群众中的口碑那么好?答案朴实而深刻——赤诚为民者,民向往之。
先锋模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是看得见的哲理”。
对照邓宗莲,“心中装着全组人民、唯独没有她自己”,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今天,我们学习邓宗莲,就是要以她的执着精神为标杆,见贤思齐、反复镜鉴、照到深处、照见细处、照到实处,照出自己宗旨意识上的欠缺、作风上的缺点、工作中的差距、修养上的不足,真正来一次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全面检视。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让我们对群众的感情不变,对群众的责任心更强。
我们学习邓宗莲,就是要学习她“心中有民、心中为民”的思想境界,学习她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的作风。我们要破除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就要有邓宗莲俯身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就要有为民意识,要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真正在干事创业中造福民众,走到人民心里。
为民就是要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党员干部只有坚守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心怀群众的工作态度,以重道德、重务实、重纪律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德才水平、业务素养,也唯有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行为才会有担当。
邓宗莲的浓厚为民情怀,锻造出了勇于担当的宽厚肩膀。新时代,必将不断激荡陆城党员新气象、成就陆城党员新作为,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牢固;没有一种力量,比来自于群众更磅礴。学习邓宗莲事迹和执着精神,我们的党员干部就要强化宗旨意识,恪守为民情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真正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群众心坎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来诠释为民情怀,以为民工作的实效推动陆城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先锋模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
“是看得见的哲理”
来源 | 三峡日报 今日陆城
编辑 | 曹松
审核 | 章黎 陈昱池
监制 | 陈登良
▲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