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先烈,向革命英雄致敬
如果说清明是寄满哀思的歌谣
那么这一天
让我们一起为这群伟大的人
用心吟唱
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他们是打不垮的民族脊梁
他们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市委书记罗联峰,市委副书记、市长谭建国共同为胡敌烈士纪念馆揭牌
4月4日上午,胡敌烈士纪念馆正式开馆,市委书记罗联峰,市委副书记、市长谭建国等百余名党员和40名少先队员代表来到纪念馆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上午9时活动正式开始,在革命烈士胡敌铜像前,全体人员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少先队员们集体献唱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嘹亮歌声传达出少先队员对祖国的热爱、对烈士的崇敬以及努力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坚定信念。
伴随着《献花曲》的旋律,罗联峰来到胡敌革命烈士铜像前敬献花篮,整理缎带。随后,全体党员面向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罗联峰、谭建国共同为胡敌烈士纪念馆揭牌。
罗联峰说,胡敌是宜昌市第一位共产党员,是宜都无数革命先驱的优秀代表。今天在胡敌革命烈士纪念馆前举行瞻仰仪式,就是为了追忆革命战争年代,那腥风血雨的艰难岁月;追忆无数革命先烈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山仰止的爱国情操、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就是为了追思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踏着先烈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斗争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就是为了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活动最后,全体党员干部依次向烈士铜像敬献鲜花并入馆瞻仰。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在英烈们不朽精神的感召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宜都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胡敌铜像
胡敌(1898-1928),字萃民,出生于宜都县拖溪河畔杨家坝(现宜都市五眼泉镇拖溪村丁家坝),是宜昌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宜都市第一任支部书记。
进京求学
1915年秋,17岁的胡敌考入北京法政大学。“五四”运动的发生,使胡敌深受洗礼,随之投入爱国运动,一方面广泛接触群众,了解社会,另一方面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广大工农传播先进思想。在寻求革命真理的道路上,胡敌受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政治思想逐渐成熟,创办冠英小学,推广新文化。
▲五四运动
传递火种
1921年,胡敌大学毕业后,即投身于工人运动,引起北洋军阀的注意,被迫于年底回到宜都。在家乡,胡敌配合有志之士和青年学生掀起新文化运动,积极深入群众,竭力倡导科学与民主,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并经常往来宜都、宜昌、武昌之间,进行革命运动。
▲新文化运动
入党宣誓
1923年2月,为声援“二七”大罢工,胡敌再次去北京,投身工人运动,在京结识了张国焘及其他一些共产党人,于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胡敌再次被军阀所注意,并遭到警方通缉,奉命撤离北京,年底退回宜都,开始了党在宜都的初创活动。
兴办教育
回乡后,胡敌说服父亲卖出田地,作为办学经费,以教书为掩护,进行秘密活动,并把拖溪私塾改名为“冠英小学”,废除八股文,开设新课程,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对穷苦家的子弟免收学费。
▲20世纪80年代冠英小学
成立支部
1926年,胡敌、罗光瞿等人创建了中共宜都支部、胡敌首任支部书记。同年冬,北伐军攻占宜都后,以胡为首的中共宜都支部领导群众相继组建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民协会、青年协进会和码头、店员等10多个行业工会筹备处及工人纠察队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鄂西之冠
胡敌文质彬彬,是一个善于演说的宣传鼓动家。他经常身穿长袍,有时着戎装,手拿马鞭到各地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痛斥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土豪劣绅的罪行。当时革命声势之大,被称为“鄂西之冠”。
风云突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驻宜昌夏斗寅师叛变革命,该部驻宜都的一个连与陆城土豪劣绅相勾结,于五月八日清晨,围攻县党部,大肆杀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制造了震惊全省的“宜都惨案”,胡敌等一批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落入敌手,并遭到严刑拷打和游街示众,百余名中共党员和工农群众被残杀。
▲宁阳会馆(胡敌被关押处)
名垂青史
1927年,被捕的罗克强和胡敌等8名“赤化党”被转交川军,移到宜昌,受尽酷刑。6月被押往四川,共产党员罗克强、熊慕弼被折磨致死。胡敌、罗光瞿、江崇本在重庆附近的木洞关押一年多。 1928年7月15日被川军用剌刀捅死。胡敌牺牲时,年仅30岁。
红色遗迹
胡敌烈士纪念桥
胡敌烈士纪念桥位于拖溪村一组。1986年,中共五眼泉乡委员会,五眼泉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胡敌烈士,解决胡敌家乡杨家坝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在流经杨家坝的拖溪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将其命名为“胡敌烈士纪念桥”,并在桥头树碑,铭刻桥名,记述烈士生平业绩。
1
2
2005年,在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遵照中共宜都市委的指示,五眼泉乡人民政府等单位为此桥铺设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新砌了青石雕花护栏,并在护栏石板上刻绘了10幅反映胡敌革命事迹的画图。
1
2
冠英桥(胡敌桥)
胡敌桥原名冠英桥,位于拖溪村一组,建于1925年冬,因胡敌在开办冠英小学期间所建,故称冠英桥,是拖溪河流上的唯一一座石板桥。
1923年,胡敌奉命离开北京,返回宜都,以教书为掩护,开展秘密活动,将冠英小学建成当时宜都最具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革命理想的阵地。由于学生上学、放学和开展革命活动中,时常遇到暴风骤雨、山洪暴发,东流溪洪水阻挡通行,危及人身安全,胡敌便说服父亲变卖田地筹集经费,从两里之处的累马坡采石,通过人力搬运材料,在冠英小学前建成长2丈、宽5尺、高一丈的石板桥。此桥经百年的风雨山洪冲刷依旧毫无损坏。
2015年12月,在拖溪国土整治项目建设中,为方便排洪,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了维修加固。
1
2
冠英小学(拖溪村委会)
冠英小学位于拖溪村一组,由胡敌所创办,原为拖溪私塾,新中国成立后为拖溪小学校址,现为拖溪村委会驻址。胡敌二哥胡葆鄂担任冠英小学名誉校长,三哥胡谦陔任校长,胡敌具体负责学校工作,并任政治和军体课教师。
胡敌烈士纪念馆
红色纪念
党员离不开坚定的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胡敌深入工农群众,以教育的方式,打破旧思想,宣扬民主革命,领导群众创建中共宜都支部,让红色精神在宜都千家万户中不断蔓延。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宜都市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缅怀胡敌烈士,弘扬先烈精神。
《胡敌故事》
2015年9月30日,讲述革命先驱胡敌战斗一生的《胡敌故事》在烈士的故乡——五眼泉镇中小学举行首发式。
图文 | 吴瀚 曹松
编辑 | 曹松
审核 | 章黎 陈昱池
监制 | 陈登良
▲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