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作业焦虑综合征”可以这样解!
焦虑综合征
作业
“作业焦虑综合征”正在困扰着不少家长,之前有社会调查显示“七成家长陪写作业时情绪暴躁”。作业为什么会成为折腾孩子、虐待家长的“杀手”?孩子写作业家长要不要陪?家长是否应该接受孩子不完美的作业?如何看待孩子写作业的“慢”和“笨”?家长如何把握“放手”和“放任”之间的分寸?今天,我们一起寻找陪孩子写作业保持冷静的“终极秘籍”——
专家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校长 李有毅
对于家长为孩子作业焦虑的情况,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这么几点建议:
首先作为教师布置作业需要适度,我们认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我们希望老师对学生作业有错误,甚至不是很完美能够充分理解,分析原因找出原因之后帮着孩子度过难关。
第三我也希望我们的老师既能理解家长同时也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能够正确对待孩子作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很多孩子学习从一开始不熟悉到熟悉,从一开始不能掌握到最后逐步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家长不要着急,需要理性对待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急躁。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重庆市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长 赵石屏
为什么百分之九十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会发火。发火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这和家长可能不懂教育心理学有一条原理有关。这个原理是什么呢?它研究的是人大脑活动的效果和情绪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大脑活动的内容越复杂,它要求参与的情绪越低,也就是说大脑在这个时候不需要某种情绪,情绪越低越好。
尤其是小学的儿童,他们刚刚开始在学习培养用脑的习惯,他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进行有效果的大脑活动,也就是说写作业要有效。他们可能经常写作文造句会卡住,不知道下一句下一个字写什么,算题的时候可能会算错。这个时候家长切记一定不要参与情绪,儿童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你提醒他不着急或者说再想想,这个时候不要发火,或者面带怒色。
回首我们的学生时代,写作业时也曾有过抠橡皮、画漫画、看小说、发呆走神的情境,也曾有过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的“劣迹”,甚至还有过一边戴耳机听歌一边做题的“耍酷”。但所幸的是,当年我们的父母远没有如今的父母如此夸张——忍不了孩子的小磨蹭、小懒散、不专心,忍不了孩子的记不住和做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都被放大成了焦虑,似乎当下不“棒杀”之,这孩子就“完”了。
学业压力下的作业魔力,暴露了如今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学习观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亲子关系杀伤力极大。作为一个初一男生的妈妈,我也经历了许多作业陪伴中的纠结,我的内心独白也经常充满了矛盾。
作者:李一凡
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要分秒必争 还是允许劳逸结合
家长群里在讨论孩子写作业写到晚上几点钟。有几个家长说孩子在学校就写完了,基本回家就可以看课外书、听英语,还能玩一会儿游戏。我的心立马就不淡定了,马上联系老师进一步询问。老师说:“人家那些孩子能充分利用课间赶紧写作业,你儿子不是看课外书,就是和同学闲聊,不写作业。”
晚上和儿子试探性沟通:“儿子,你能不能也利用课间写点作业啊?这样晚上回家不是就轻松点吗?就能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儿子不解地反问我一句:“课间我难道不能放松一下吗?”
也对啊,学校每两节课之间安排一次10分钟左右的课间休息,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类大脑的网状结构和前额皮层,在青春期到来时仍不能完全髓鞘化,这就使得孩子难以像成人那样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短暂的停留和调整,可以帮助儿童的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有益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也能大大提高他们课堂听讲的效率。
如果限制孩子们在短短的课间时分跑跳、聊天,甚至强求他们连屁股都不能离开座位,争分夺秒写作业,任何一个正常孩子的天性和身体本能都会马上拒绝排斥,尤其是生性好动的男孩子。而且,同学交往、社会性学习也是学校教育的巨大优势和功能,为什么要为了回家少写会儿作业,就让孩子牺牲课间和同学交往的机会呢?
所以,此事作罢。
是孩子太慢,还是大人太注重结果
关于作业,家长感到最崩溃的莫过于慢。慢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孩子磨蹭、走神、做小动作、偷玩游戏、偷看课外书等,属于习惯问题;比如题目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做的时候犹犹豫豫,擦了写、写了擦,属于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学习能力问题。值得反思的是第三种情况:不是孩子慢,而是家长太着急。
有一天,儿子做数学作业,作业清单上只有两道大题,结果一个多小时过去还没做完。爸爸就沉不住气了,在儿子的房门外吼起来:“怎么要这么久?就两道题,30分钟也足够了吧?”儿子说:“两道大题?每道大题下面有5道小题啊,每道题我还得画图呢!”爸爸愣了一下,不说话了。为此,我专门和儿子沟通他做作业时对时间的感受。他说:“其中有一道题,特别复杂,我需要整体考虑,想了半天,正写着呢,爸爸说一个小时了,吓我一跳,啊,竟然一个小时过去了!我都没感觉!”
看来,成人常常以权威的角色审视儿童,常常以自我的标准评判儿童。都说儿童自我中心,在我看来,成人更容易犯自我中心的错。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认知和生活经验有限的儿童却需要付诸巨大的努力,才能向成人社会构建的知识体系一点点靠近。
字,需要一个一个地写;题,需要一道一道地读懂、理解,再动笔。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正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整合已有的经验,建构新的经验。孩子专注于学习任务时,那种全神贯注地将热情与投入结合在一起的体验被称为“心流”,在心流体验下,人们容易失去时间和空间的意识,心流体验越充沛,越能获得幸福感。这对于刚刚踏上学习之路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啊。
而作为旁观者的家长,如果只关注结果,对时间的感受则是不同的。焦躁的情绪容易使家长心烦意乱,感到钟表走得过快,而孩子做得太慢,从而粗暴愚蠢地打断孩子的心流体验,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
所以,家长与其一个劲儿地催孩子快点,不如自己找本书看,或者做点自己的事情,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
应该不会就问,还是鼓励独立自主
和“慢”有着同等杀伤力的问题是“笨”。对不起,我这里借用的是很多家长的话,我更愿意用的则是“探究”这个词。
儿子遇到难题喜欢自己一个人琢磨,我担心他琢磨太久影响做作业的速度,常在门外关心地问一声:“你可以吗?需要我吗?”他回应一声:“不——需——要——”有时,实在做不出来就来求助。看看飞逝而过的时间,爸爸心疼地直咬牙。“你咋不早点问我,早点问我不就早做出来了?”儿子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想自己试一试嘛!”
有一次,他查资料,要总结《论语》中“之”字的所有用法,一个小时后,我一看,笔记本上才写了两条,而他还在认真地翻阅百度。有效搜索需要准确的关键词和快速浏览信息及准确筛选整合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他显然驾驭能力还远远不够,但他就像个勇敢的小水手,一头就扎了进去,还得我这老母亲赶紧去打捞。
还有一次,他的作业是做一页生物填空题,半个小时只做了三分之一,我说:“这么费劲,不如先看着书填完,然后再背啊。”他说:“我想自己先试着做一做,看看自己记住了多少。”我一听,赶紧惭愧地退了出来。
不求甚解,张口就问,寻找救兵,照搬答案,这种只追求快速出结果的做法,满足的是家长的虚荣心,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敢于尝试的机会,使他们也变得没有耐心,总是想及时获得满足。
父母需要的不是埋怨、指责或不停地催促,而是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温情地接纳并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在需要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提供帮助和建议。
提供关爱和支持的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会使孩子在冒风险和寻求挑战时不感到痛苦和焦虑,会对解决问题更感兴趣、更自信、更有好奇心,也更能够很好地自我控制,并形成积极的内部成就动机。相比获得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技能,这些自主、独立、坚持、征服的意志等学习品质,才是孩子终身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爸爸妈妈们
你们如何克服“作业焦虑综合征”?
在留言区里分享一下好方法吧
• end •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7日第9版家教周刊、中国教育新闻网公众号
一位父亲在家长会上的演讲,引无数父母深思!
欢迎各地各校与我们分享好政策、好经验、好成绩,欢迎读者朋友与我们交流新鲜事,传递正能量,我们在投稿邮箱gdjywx@gdedu.gov.cn 约定您!
“广东教育”
广东省教育厅
政务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权威发布
沟通桥梁
服务平台
别忘了点个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