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义务教育质量,这份“体检报告”可以这样用!
广东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新鲜出炉,客观呈现了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有了“体检报告”,接着如何实施“诊断”“开方”“治病”“保健”?一起来听听广东省教育厅主任督学李璧亮和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畅谈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
“把脉”义务教育质量
做好“应用”后半篇文章
李璧亮 广东省教育厅主任督学
义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性工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能系统监测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科学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客观反映影响义务教育质量因素的基本状况,对教育发展起着“指挥棒”和“体检仪”的作用。
今天发表的这份《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是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家和我省教育工作者经过三年时间监测、统计、研究共同完成的。《监测报告》改变传统的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标准的做法,较为全面反映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貌,肯定了我省近年来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亮点”和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对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也有精准的聚焦。
如果说,监测标准是一把“尺子”,为社会提供了衡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标准,对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起导向作用,那么,《监测报告》就是一份“体检报告”,除全面反映健康状况的外,还列出“问题指标”和“异常参数”,指出教育中存的“短板”和不足。
有了“体检报告”,接着就要实施一系列的“诊断”“开方”“治病”“保健”的过程,这就是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过程,包括对《监测报告》进行解读,分析数据,诊断问题,找出高关联因子,在教育观念(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政府履职(政策落实、学位供给、人财物投入等)、学校管理(课程开设、教师配备、资源设施)、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学法)等不同层面,进行一系列调控和改善。积极开展监测结果应用,是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抓手,是质量监测的“后半篇文章”,要抓住“四个关键”。
关键要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庄严承诺的高度出发,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统一起来,提高教育决策水平,按照非高利害性、适切性、联动性、发展性原则,形成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组织保障、统筹投入和部门联动机制。
关键要系统解读、科学诊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召开人事、财政、督导、基教、教研、培训、装备等有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负责人以及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会议,系统准确解读报告。要根据部门职能和各岗位职责,深入学校,实地走访,真正将各方面情况摸清吃透,更微观、更深层、更多角度做好调研,特别要充分听取专家、责任区督学、一线教师意见,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把准方向,挖掘数据,会诊问题,得出结论。
关键要压实责任、务实管用。教育是个复杂系统工程,教育成果的取得是多方面共同作用、长期累积的结果,解决教育的问题和短板,需要各部门多方联动、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要针对性找出找对问题症结和成因,制定基于问题改进的任务分解表。要坚持务实管用的原则,坚持相信基层、依靠一线的思路,将需要改进的问题化为“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攻关,在攻关过程中不断反思、提炼、实施、改进,引领监测结果应用工作的深化。
关键要健全监督、形成闭环。教育督导部门要在监测结果应用过程中,主动牵头,统筹协调,做好指导,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的督导检查,跟踪问效,做好反馈,并及时向社会公开。随着社会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使违反政策规定、违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行为得到曝光和纠正,有利于动员社会优质资源对教育支持,有利于多方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推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吴颖民 广州中学校长
2015年4月1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2015-201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实施了全省第一周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并于日前发布《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具有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体质健康发展状况整体良好。但同时,学生学业表现一般,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有待提高,学科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视力不良、睡眠不足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结果发布,对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为判断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状况及其程度,及时调整义务教育发展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供了一把科学合理、易于测量的标尺,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使所有学生能享受优质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评价数据与支撑。
为充分发挥好监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和校际间差异,逐步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还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的监测方式。通过监测,我们已经看到了义务教育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不是现实中的真问题,出现这样的监测结果背后有什么原因,这些都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只有科学把握监测学科和内容的选择性、工具设计的操作性、样本抽取的代表性、组织实施的可行性、结果运用的引导性,才能保障监测全过程拥有科学的诊断方式,才能客观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发现教育中的真问题。
第二,良好合作的工作机制。有了监测结果,看到了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异,但这不是目的,监测的目的是要改进和提高,这些都需要构建良好合作的工作机制,既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第三方等多方合作的工作机制,又包括管理者和实践者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既要强化教育督导工作职能,增强督导工作的专业性,又要改变传统科研工作与教育实践脱节的局面,促进部门之间和自身内部深度合作,加快监测结果的运用。
第三,有实效的结果应用。从这次监测结果来看,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差异,珠三角内部的差异,市域内区县间的差异,区县内校际间的差异,公民办和高收费民办间的差异均较显著。这需要我们在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提高结果应用的实效上下大功夫。要针对监测报告反映的问题,落实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制定改进整改措施。从省教育厅不久前公布的市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指标体系来看,省教育厅正加大力度推进监测及其结果的应用,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以问题为导向,以清晰明确的结果使用思路促进监测结果在区域层面的有效运用,驱动教育教学改革,改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优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有质量的公平。
来源 | 广东省教育厅、广州中学
欢迎各地各校与我们分享好政策、好经验、好成绩,欢迎读者朋友与我们交流新鲜事,传递正能量,我们在投稿邮箱gdjywx@gdedu.gov.cn 约定您!
“广东教育”
广东省教育厅
政务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权威发布
沟通桥梁
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