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和儿子签下“不要喊妈”条约!暑假里父母可以这样守护孩子身心健康

广东教育 2021-10-31

日前,多地学生陆续开启暑假生活
家中的画风变成了这样



近日,四川成都的一位妈妈
因为被7岁儿子不断“呼叫”
和儿子签下了一份
“不要喊妈条约”



“有事没事就喊妈”
她与儿子签下“条约”


张鹿(化名)是一位文字工作者
平时都在家办公
儿子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
丈夫是一位工程师,经常出差在外
由于家里没人帮忙照看
大多数时间都是张鹿自己带儿子
“可能是长久以来一直在一起的原因
他确实有点依赖我。”


近日,儿子放了暑假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
无时无刻不在喊妈妈
这让张鹿非常头疼
感到随时被打扰,无法专心工作
于是,她与儿子沟通协商
并根据自家实际情况
写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
她说,希望儿子能够自立
不要什么事情都靠妈妈


“条约”总共列明十条
涵盖了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
“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
“早起自觉洗漱后,
打开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妈!”
“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等爸爸回家后,喊爸!”
张鹿表示,“条约”设立后
儿子喊妈妈的次数大幅度减少
不过儿子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签订“条约”的当晚还跟妈妈开玩笑说:
“妈妈,你是不是嫌弃我了?”
张鹿则耐心地跟儿子讲道理:
“爸爸工作忙,妈妈也要上班,
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



网友: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娃


看完张鹿的经历
网友们感叹: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娃



暑假来了,家长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陪孩子过假期,本来是件温馨甜蜜的事情,没想到一不留神家庭就成了“战场”。
不少亲子在假期中矛盾频频,关系紧张指数直线上升,这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
各位家长,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烦恼?
下面为大家分享假期家长和孩子和平相处的一些建议,各位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01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假期一到,很多孩子的作息时间全都乱了套。

偶尔熬个夜、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每天都是凌晨才入睡,中午才起床,那就成问题了。

“都放假了,多睡会吧,玩一玩吧。”不少父母抱着这样的心态,纵容孩子发泄式的放松方式。然而这种作息的紊乱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有害,更容易让孩子放任自己,不能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更重要的是,开学时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还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既折腾又影响学习。

建议

要有“假期的规矩”



假期期间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稍微宽松一些也没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期可以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规矩”。

比如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孩子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02

沉迷手机、电脑和游戏


假期里,有的父母每天都要冲孩子吼上好几次?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在家里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电视。刚关了电脑就打开电视,刚摁掉电视又捧起了平板。电子产品无时无刻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所有的空白都被网络虚拟世界填满。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电子产品上,都是一件有害无益的事情。对孩子而言,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仅影响视力,还会严重影响注意力。一些孩子因为上网,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

建议

和孩子“约法三章”,选择手机替代品



想让孩子远离手机,父母要学会给孩子立规矩,同时帮孩子发现比手机更好玩的事情。

首先,和孩子“约法三章”,明确约定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时长,父母在执行规矩时必须立场坚定,不可动摇和妥协。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适度使用电子产品。如果孩子在学习,爸妈却在玩手机,孩子一定是不服气的。

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手机替代品,比如陪孩子做游戏,一起看有趣的绘本,带孩子出去爬山、踢球、逛博物馆等,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爱好,接触更好玩的事情。

03

经常晚归


孩子中午睡醒,刚从床上爬起来就风风火火出门去找同伴玩,很晚了也不见回家。

父母一遍遍打电话催,电话那头每次传来的都是:“到了到了”“楼下了楼下了”。结果直到晚上11:50,孩子才鬼鬼祟祟溜进家门,一开灯,爸妈怒气冲冲坐在客厅,又是一场家庭大战一触即发……

建议

假期安全很重要,一定要限定晚归时间



对于孩子的晚归时间必须设限,并且要执行彻底。

假期间,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但一定要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孩子的去向。家长可以向孩子坦白,了解去向不是为了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而是为了保证如果有突发情况,爸妈能及时提供帮助,保护孩子的安全。


04

只顾着玩,忘了规划学习


学校会在假期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假期作业,总有很多孩子喜欢把作业拖到最后,在假期最后几天才慌忙地做作业,甚至熬夜狂补。

暑假是拉开孩子差距的关键期,和孩子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但也要注意,学习计划不宜安排得过满,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接受能力。

建议

“番茄钟作业管理”法治疗拖延症



“番茄钟作业管理”方法指的是把作业分解成15分钟(小学生)或30分钟(中学生)左右。当孩子集中精力写作业15或30分钟后,可以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种一个“番茄”。哪怕作业没有做完,也要定时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待收获4个“番茄”后,能休息15至30分钟。

对大量作业的恐惧和抗拒是导致拖延的重要原因,“番茄钟”的设定就是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种番茄期间的休息安排的小激励,也能使下一个“番茄”时段更有动力。

05

几乎不看书


每次放假回家,孩子们做的最自信的事情就是:拿了一堆书回家,以为自己会好好学习。可结果有多少人是拿回来的书又原封不动的拿回去?

阅读是孩子锻炼思维的最好方式,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是一直处于思考状态的。一个经常思考的孩子,大脑细胞必定处于活跃状态。

可如果孩子不爱读书,不爱学习,长期不动脑,就会加速大脑衰退,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迟钝了。

建议

榜样示范+奖励制



首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一个经常在孩子面前看书、看报的父母,一定会有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反之,如果父母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孩子也一定不喜欢阅读。

其次,不妨和孩子商量假期阅读计划,让孩子把想读的书一一写在表格里,贴在房间的墙上,每读完一本,自己打上√。

坚持阅读不容易,有时候还需要来点奖励刺激,可以设置完成多少阅读量奖励一顿大餐、一个玩具或是一次旅行。

06

饮食不均,“狂”吃零食


很多熬夜的孩子,通常第二天都不吃早餐。而早餐是大脑活动的能量之源,如果不吃早餐,体内将无法供应身体需要消耗的血糖,孩子就会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

也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吃过饭后,不断往孩子嘴里塞饭,要多吃点、再吃点,恐怕孩子少吃会饿着。殊不知,吃太饱非常伤大脑!长期饱食,容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现象。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除了饮食不规律,就是“狂”吃零食,暴饮暴食,油腻生冷食物摄入太多。

建议

假期更要注意孩子的健康



家长一定要叮嘱孩子每天按时吃早饭,维持正常的身体运行节奏。同时还要给孩子合理安排饮食,以清淡为主,蔬果搭配,均衡营养。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在家还是出去玩,都不要因为某样食品或者特色小吃好吃,就让孩子吃得太饱!


07

总“宅”在家,无所事事


假期,很多孩子喜欢“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玩手机,或者什么都不做,就待在家里放空。

他们仿佛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说好见想见的人,去想去的地方,学想学的知识,到头来,没有一件事是能坚持下来的。

如此一来,孩子不仅缺乏身体锻炼,也容易内向、怕生、不懂得和人交流和沟通。

建议

假期是非常好的亲子活动时间



父母周末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

孩子眼睛看得多了,耳朵听得多了,不仅眼界开阔了,心态也会越来越好。

08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辛苦了一个学期,假期就应该放松一下,于是便一味放纵孩子,为他们操办好一切,不让其吃一点苦,受一点累。结果孩子们在家个个都成了王子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还有些家长甚至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没有规律,玩耍没有节制。

家长们总觉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孩子稍微放纵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殊不知,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它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

建议

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会让孩子生活能力变差,还会使孩子缺乏一定的责任心。

尽管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哺育子女的目的是让他们成长,而不是让他们躲在父母的翅膀下面,坐享其成。

所以,家长要“狠点心”,不能太溺爱,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要吩咐他去做。比如,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家务,也可以让孩子管理自己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就会越来越强。

09

和父母对着干


有些孩子平时住在学校宿舍,很少和家长见面。父母本想利用假期好好补偿一下孩子,可没想到,等来的竟是没完没了的吵架。

最后,家长不高兴,孩子也委屈。孩子觉得爸妈条条框框管太多,还啰啰嗦嗦没完没了;父母又觉得孩子不懂事,不理解为人父母的一片苦心。

建议

试着更柔软,尽量不唠叨



放了假,父母与孩子有了“深度接触”的机会。但不少家庭恰是在这“深度接触”期暴露了问题,假期成了亲子冲突的高发期。

当家长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可太强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意见和需求,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家长们可以学着通过“我觉得”“我认为”“也许”“可能”等表达自己的态度,当你柔软起来,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暑假里,父母应该如何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度过一个健康、有益的假期?可以和孩子做这几件事情。




01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利用假期,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比如,很多社区或单位会举行多项比赛,如乒乓球、演讲、朗诵、绘画、书法等,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02

积极沟通亲情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走亲访友,这样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而且能够培养孩子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


03

积极发展培养爱好


父母可以依据孩子自身兴趣爱好与需求,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如:轮滑、游泳、篮球、足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04

吃苦耐劳生活自理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必要的吃苦教育,树立“我的生活我做主”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并让孩子有自主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05

合理规划暑假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作息时间表,制定好起床、锻炼、吃饭、学习、休息等生活安排,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愿每个孩子有一个
健康、快乐的暑期生活!



来源 | 中国教育报、央视新闻、深圳师者情怀、初中生学习、佛山教育等






(上下滑动查看)

 教育部:做好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严禁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

 2021线上运动健身活动来啦!8大体育明星陪孩子运动一“夏”

 孩子将来自律的关键:从小培养好习惯

 什么是顺序志愿、院校专业组、退档……这组系列短片带你了解!


欢迎各地各校与我们分享好政策、好经验、好成绩,欢迎读者朋友与我们交流新鲜事,传递正能量,我们在投稿邮箱gdjywx@gdedu.gov.cn 约定您!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