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枪击案发生前,我以为这一切和我无关”
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对于美国佛州玛乔丽·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的3300多名学生来说,2018年2月14日是他们永生难忘的日子——17名师生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一天。
其中,遇难者中包括了15岁的华人少年王孟杰,他抵住房门帮助其他师生逃生,自己却倒在了行凶者的枪下。也正因为他,让“控枪”这个曾经一度被认为远离华人视野的话题,一下子逼近到了眼前。
生活在美国的华人陈静在事发后,和女儿一起参加了控枪游行,还一改过去“冷淡”的态度,积极与拥枪派展开辩论。“长久以来,我们只满足于自己的小家安稳,但是这次事情打破了我们的想法,必须要做出改变了。”她向澎湃新闻坦言,这次枪击案对华人群体的冲击是巨大的……
“英雄少年”遇难震惊华人社区
噩耗传来的时候,正是西方最浪漫的节日——情人节的下午。4点刚过,陈静收到正在学校上课的女儿发来的短消息:妈妈,你知道吗?道格拉斯高中发生了枪击!
“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马上打开电视看新闻,同时给丈夫打电话,一开始听说只有两个人伤亡,以为只是一个小规模事件,后来事态迅速升级,我的心情也从悲伤转为了愤怒。”陈静回忆道。
陈静居住的地方离道格拉斯高中并不远,这所学校是当地两所最好的中学之一,尽管18岁的大女儿在另一所高中就读,但女儿的许多好友都在事发高中。
几乎同时,正在当地一家餐馆吃饭的唐华也收到了在道格拉斯高中读书的儿子发来的消息。
“当时我马上想要冲去学校接他回来,但是儿子说现在学校全部戒严了,出不去也进不来,他说自己很安全,让我不用担心。”但唐华事后得知,儿子的一个同学当时正去另一个教室上选修课,在走廊里被流弹击中头部,当场死亡。
在此次袭击中不幸遇难的15岁华人少年王孟杰,一年半前刚跟随家人从纽约州搬到佛罗里达,就住在唐华家附近,事发一周前,唐华还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见到过这个少年。
14日晚上,焦急等候儿子归来的王孟杰母亲和一些家长们一起被学校召集到附近的一家酒店中待至深夜,学校后来向其索要儿子的照片,并最终证实王孟杰不幸遇难。
事发后第二天,唐华和社区的华人一同前往王家探望,王孟杰的母亲哭得伤心欲绝。她抽泣着告诉唐华,儿子本来有逃生的机会,是为了替同学和老师挡住门,争取逃离的时间而不幸被枪手击中的。而唐华女儿一名同学的姐姐就是被王孟杰救下的学生之一。
枪击案冲击着华人社区的同时,也把这些华人联系到了一起。和王孟杰一家一样,陈静也来自福建,她也参与了同乡会为王孟杰举办的追悼纪念活动。
两周来,她和当地华人不断地在一个又一个的追悼会和纪念活动上见面,大家互相 42 35488 42 14987 0 0 1241 0 0:00:28 0:00:12 0:00:16 3415安慰。死去的少年们和这些华人的孩子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陈静一边开导孩子,一边也在努力让自己从巨大的精神压力中走出来。
“这件事对我们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不是发生在治安不好的‘坏区域’,事发的学校远近闻名,许多华人家长慕名特地将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我意识到,这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自己女儿的学校,可能发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陈静说。
“许多华人千辛万苦来到美国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现在连生命安全都受到直接威胁,这是我们绝对无法接受的。”她说。
从反思、抗议到参与大讨论
和不少华人一样,“(我以前)只关心柴米油盐的小家生活,看到新闻里的枪击事件也会愤怒,可是(觉得)和我无关。然而这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感受完全不一样,我现在有时候连饭都没心思烧。”陈静说话时,略显激动,“我尚且如此,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更可想而知。”
在陈静看来,这17个无辜生命逝去的背后,震撼了许多像她们家一样期望能够在美国安居乐业的普通华人家庭。
陈静当初也是靠着自己的打拼来到美国的。1999年,从国内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后,陈静来到美国深造,结识了同样从国内来的丈夫。来美国近20年,她说,在佛州生活了超过10年,“听闻”过大大小小各种枪击事件,然而没有一次可以比拟这次事件对她造成的影响。
从最初激愤的情绪中慢慢平静下来后,陈静开始对自己和华人群体一贯对待美国社会的态度进行了反思。
陈静承认,美国华人的一大特点是以自己的小家为主,虽然在经济上许多华人家庭已经比较富有,但是在政治意识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上却显得比较贫乏。这次事件之后,她开始花更多时间关注相关的议题。
这起案件在美国社会引发的震动同样巨大。事发后,美国的一些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Never Again”(“不再发生”)控枪运动;道格拉斯高中的一众青年学生们来到佛州州议会大楼抗议议会否决一项枪支禁令,并连日举办各项演讲和公共活动呼吁“控枪”……
2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也邀请道格拉斯高中的师生和家属代表赴白宫参加“聆听会”,会上学生与家属言辞激烈;次日,CNN组织了一场火花四射的控枪讨论会,各方代表就相关议题展开激烈辩论。
陈静和女儿也一起参加了当地高中生组织的游行示威。在这些尚未满18岁的学生身上,陈静看到的“不仅是激情,更有理性,以及对美国宪法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
不局限于现实世界,两周以来,全美各地许多从未谋面的华人纷纷在网络上“聚集”,就枪支问题展开一场又一场激烈的讨论。
“因为媒体对王孟杰事迹的广泛报道,许多华人都感觉这是离自己最近的一次,再加上这次控枪运动由高中生发起,不带有任何利益成分,很多成人都被学生们的热情所感动,甚至羞愧自己的行动力不如高中生,所以参与的热情也高了很多。”陈静说,这一切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控枪之辩在华人群体中展开
过去两周,陈晓鸣组建的“保护孩子,支持控枪”微信群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加入,几天之内,群成员就接近了两百人。
陈晓鸣向澎湃新闻直言,他建立群的目的是希望打造一个控枪的信息分享和协调行动的平台,希望参加者是已经对控枪政策有足够认识和认同的人。
针对许多新入群的华人对枪支问题比较陌生的问题,平日里在一家知名硅谷企业上班的他,利用业余时间专门整理了上万字的各种与控枪相关的详细资料,制作成答问录在群里分享,帮助新朋友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尽快“扫盲”。
但由于美国枪支问题涉及每个人对美国宪法、历史、文化的不同理解,更是长期以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争论的焦点政治议题,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团体,这导致这一议题长期以来被视为不断“撕裂”美国社会,尤其是在大选年。
此番华人群体加入其中,分歧不断加剧也在所难免。
长期关注枪支问题的美国华人朱三思告诉澎湃新闻,“传统上多数的华人是支持买枪自卫的,但是对控枪的讨论很少。这次华人总体上讨论控枪的人比以前多了,但是站出来反对控枪的华人也很多,讨论变得特别激烈。”
亚裔美国人对于是否要采取更严格的控枪政策态度 澎湃新闻 张志强 制图
据美国亚裔美国人司法公正促进会(Asian American Justice Center)在2014年和2016联合其他几大主要亚裔组织针对美国亚裔注册选民的相关调查显示:控枪问题已经成为亚裔群体高度关注的一项议题,整体上,77%的美国亚裔赞成更严格的控枪政策,仅有17%反对。而具体到华裔,72%表示支持,22%表示反对。
陈静本人便加入了好几个不同的美国华人枪支问题讨论群,不断积极发言,和其他控枪派成员讨论如何行动的同时,也“舌战”拥枪派。
“那些买冲锋枪的,你相信他们是为了自卫?”陈静的态度很明了,反对任何个人携带攻击性武器。
“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强的证据显示枪支拥有率和犯罪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却看不见?”夏练告诉澎湃新闻说,十年前在国内拿到博士学位的他来到波士顿一所医学院做博士后,他坦言自己对于枪支的看法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夏练表示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华人对佛州枪击案的反应,但也强调许多“实打实的数据”让他消除了以前对持枪的偏见。
理性对话之难,“听不进彼此的话”
但是无论控枪派还是拥枪派,他们都认为如何进行理性对话是一件困难的事。
“谈枪支问题这么多年来,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很难找到可以一起理性聊聊的对象。许多控枪派对枪支有很多误解,也听不进别人的话,还把我们当坏人。”夏练说。
拥枪派一份子郑佐明也有这样的经历。他被拉进一些讨论控枪的微信群中,开始的时候尝试着对一些控枪的言论尽量表现出“理性的支持”,后来很快被人发现“态度不对、动机不纯”,立马被踢出了群。
“事实上拥枪派既不肯理性分析宪法修正案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含义,又拒绝睁眼了解相关的犯罪学数据和跨国枪支政策对比,”支持控枪的美国华人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博士林垚有着自己的观察,他告诉澎湃新闻说。
前述控枪群群主陈晓鸣表示,在他们群成立初期,受到了很多拥枪者的冲击、捣乱、刷屏、改群名等,甚至还有卖枪行为,被逼之下才建立了严格的群规。“我们不想打口水仗,也不认为微信群是一个辩论的好地方,如果是真心认同控枪,但对一些基本问题有疑问的朋友,我们会邀请至另一过渡群解答。”
夏练的几个朋友也想出一招:建立一个表面上看上去像是讨论控枪的群,自己先进去卧底,隐藏自己的立场,静待许多控枪派加入,期待他们不会一见是拥枪派就在心理上抗拒,也不会出现被踢出群的问题。
这个名为“理性控枪北美讨论群”随即成为了两派激辩的主战场,人数在几天内迅速过百,每天讨论的消息留言都在百条以上。
“能不能先把枪的问题放一边,谈谈其他的问题,例如,像这次的一个受害者的父亲倡议的那样,先把校园安保加强起来?但是许多控枪派真正的目的是完全的‘禁枪’,”夏练说,“这样就完全没有对话的空间了。而禁枪无论在现实操作层面,还是政治上都是几乎不可能的。”
但他认为,尽管对话不易,甚至屡受挫折,还是应该坚持下去。“其实多数人是在静静地看着,你不问是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的,只有在行动的时候才知道。这些人可能是中间派。”
改变政策要靠“地方包围中央”?
对于这场争论的走向及可能带来的改变,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林垚认为,佛州枪击事件短期内不会带来枪支政策的变化。毕竟共和党目前还大权在握,拥枪派的势力仍然没被撼动。表面上看年轻人的控枪运动搞得风生水起,在网上也得到很多响应。但共和党的选民本来就以中老年为主,不太上网,只是投票。所以网上声势大,未必能反映到选举。
“当然,一切要看今年11月的中期选举结果如何,如果这波控枪运动的声势能够帮助民主党拿下中期,这样的话未来可期,但真正出成果肯定也要等到特朗普任满之后了。”林垚说。
长期关注美国社会的华人学者华建平也认为,要实现在联邦层面的大改变目前来看比较困难,但如果美国学生们像此前的LGBT运动一样,走各地的“底层路线”,在各州引发州层面的改变,最后是否能倒逼联邦层面的改变也尚未知。
“共和党那边支持枪多犯罪少,民主党则支持枪少犯罪少,而谁对谁错,根据这次的事件还不好说。但是民主党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他们提议的一系列立法措施或许并不能直接避免类似的枪击案,这也是立法和现实存在的错位,但是很多时候要推动立法,是需要这样的契机的。”华建平告诉澎湃新闻。
对于这次枪击案引发的控枪运动是否会对美国社会和华人群体带来持久的影响,作为参与者的陈静表示乐观,她认为这次的事情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今天发达的社交媒体使得整个事件的传播广度和深度都远胜于之前的枪击事件;虽然佛州目前共和党在总体上占优,但是事发地帕克兰却是民主党的大本营;而事发高中的学生们在惨案发生后的表现很成熟,并且他们马上就要进入投票的年纪。
“华人要反思,我们不能只习惯于‘骂’,却不愿意真正地参与到其中,只有参与,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而一切,才刚刚开始。”陈静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唐华、陈静、夏练为化名)
本期编辑 彭炜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