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里程碑见证中国印刷术千年发展
江苏省无锡市王选事迹陈列馆里展示的“中国印刷技术发展三座里程碑”。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用手工抄写费时、费力、费工的落后状况,提高了复制速度,加快了知识传播,增强了文化普及,推进了社会进步。江苏省无锡市王选事迹陈列馆里展示了“中国印刷技术发展三座里程碑”,向我们述说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三座里程碑的故事。
里程碑一
文化需求催生雕版印刷技术
许多学者认为,雕版印刷的发明源于遥远的陶器时代使用的制陶的印模,以及后来逐步发明的造纸术、印章技术、石刻拓印等技术,并于太平盛世的唐代兴起。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动因,一是宗教传播的需求,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佛教兴盛,佛经大量的抄写传播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发明。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该经现藏于英国。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二是文化传播的需求。唐代的社会稳定促进了文化繁荣,《全唐诗》4万余首、作者2000余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神苏轼等名人的精品力作广泛传播促使了雕版印刷的发明。
三是应对科举的需求。隋唐实施的科举制使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社会上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唐以来的千余年间,科举考试产生了700多名状元、10万多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赣东民谣“临川才子金溪书”点明了才子和印书的关系。临川和金溪是毗邻的两个区县,历史上临川考取进士700余人、举人千余人,金溪许湾镇在明清时期有印书堂号60多家,科举制催生了读书人读书,读书催生了雕版印刷的发明。
四是书院兴起的需求。唐朝以来兴办了7000多家书院,为满足书院读书、讲书的需求,许多书院刻书、印书。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刻印的《岳麓诗文钞》57卷、1090篇,作者558人、作者时代历唐宋元明清五朝,由全院师生101人合编。
此外,对朝廷法令、农民历书、商业广告、票号纸钞等印刷品的大量需求也极大地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30万片雕版,南京金陵刻经处藏12.5万片雕版,四川德格印经院藏32万片雕版,福建连城县四堡乡明清期间有书坊百家,当地的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目前还在展示雕版印刷。
里程碑二
活字印刷技术推动文化传播
在雕版印刷术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预先制作单个活字,按照稿件检出需要的活字排版印刷,印刷完成之后拆版,单个活字可以反复使用。活字印刷相比雕版印刷有许多优点,一是节约原料,二是节约刻版的时间,三是节约存放雕版的空间,四是节约费用,五是提高效率。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的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江苏镇江故居“梦溪园”著《梦溪笔谈》,记述了毕昇(约971—1051)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其泥活字为沈括家人收藏。
1990年湖北英山县发现了毕昇墓碑,该县为此建立了毕昇纪念馆。毕昇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400多年,古腾堡印刷博物馆特设中国印刷展厅,展示了毕昇活字印刷术和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架。制作活字的材料有黏土、木材、铜锡铅等金属。
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木活字印刷。
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木活字印刷自元朝初年王法懋开始至当代王超辉,已传承了14代,计800多年的历史。瑞安木活字印刷再现了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活字印刷术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寿岭对1988年发现的泥活字版本《维摩诘所说经》下卷(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公元12世纪的活字印刷本)进行研究,并根据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记载,经过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多次试验,用自家做饭的土炉子烧制泥活字,成功地用泥活字印出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福建建阳在历史上被称为“图书之府”,建阳书坊乡在明朝有100多家刻坊,居民多“以刀以锄、为版为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建本古籍被列为国家级古籍善本近1500种。福建宁化县在明朝中叶开始使用木活字印族谱、蒙书、佛经道藏等印刷品,目前保存有新旧木活字近40万枚,该县建立了木活字印刷术展厅。
里程碑三
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改变出版历史
王选(1937—2006)1958年于北大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并留校任助教,自1975年至1993年18年间,全身心投入“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研究汉字快速输入、储存、输出,通过汉字“横、竖、撇、捺、折、点、钩”笔画,研究“轮廓+参数”,发明中文电子出版系统。
王选研究“轮廓+参数”。(本文图片均由宋明昌 摄)
在此之前,铅字印刷存在四大难题:一是成本高,1974年,全国铸字合金铝20万吨,价值60亿元;二是劳动强度大,检字工人每天捡铅字排版很重很辛苦;三是造成铅污染;四是速度慢。中文电子出版系统攻克了这些难题,并有力地驳斥了“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等谬论。
王选于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2001年被评为“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王选逝世后,许多网友怀念说:“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电灯时要感谢爱迪生一样。”王选不仅树立了中华民族印刷史上第三座里程碑,而且为我们凝聚了一代知识分子、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即: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刻苦扎实的工匠精神。目前,《人民日报》等报纸皆使用王选发明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个世纪80年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问世,使汉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王选的创新、奉献、工匠精神,将激励我们砥砺奋进。
雅昌文化集团创始人万捷1984年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印刷工作。1993年创建雅昌印刷,2000年创建“印刷+IT+文化艺术”新模式,201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荣获中国毕昇印刷奖,还获有全球印刷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印制大奖班尼金奖70项,这为毕昇的故乡赢得了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印刷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印刷总产值由不到50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企业数量由1.2万家发展到近10万家,印制出版物品种由不足1.5万种增加到近53万种。进入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印刷业必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徐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