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勇毅|《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与教材编写

期刊部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4-09-04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与教材编写

     吴勇毅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应用语言研究所

提   要   《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 以下简称《参考框架》)的发布将对国际中文教学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比如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测试评估等方面。《参考框架》是教材编撰和教学的依据。本文以跟《参考框架》编写理念与教学内容非常契合的《中国研习》系列教材为例,讨论了《参考框架》落地应用的可能性。《参考框架》的发布是对以往所谓“文化大纲”编写的一种突破,具有创新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 教材编写 中国研习 文化大纲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 以下简称《参考框架》)的发布将对国际中文教学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比如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测试评估等,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方面。以教材编写为例,《参考框架》将在两个方面引起变革:一是汉语教材的改进;二是社会文化教材的编撰。汉语教材的改进表现在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如何把语言教学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参考框架》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参考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汉字、词汇、语法等维度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维度。这是过去多年国际中文教学界想做而一直未做成的一件事,也是继《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 0025—2021)( 以下简称《等级标准》)颁布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等级标准》不可或缺的“补充”,也是整个“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勇毅,2022)“参考框架”与“教学大纲”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参考框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选择性,而非封闭性、指定性与规定性,这就给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以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语言与特定“内容”(content)结合是二语/ 外语教学的新趋势。(吴勇毅,2021a)


《参考框架》包括3个一级文化项目(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和31个二级文化项目,对中国国情与社会文化教材(比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等教材)的编撰具有一定的“指南作用”。教师也可依据《参考框架》的文化点开设社会文化和国情通识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在这方面教师可发挥的余地很大。


在结构设计上,“《参考框架》分为小学卷、中学卷、大学及成人卷三个层级。层级划分主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方式,而不是根据文化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中文水平等级”(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2:前言III)。这是一个很好的划分方法,既摆脱了语言水平的束缚,又避免了对文化进行人为的所谓“程度”划分。文化是一种“包含状”,而不是一种由易至难、由简至繁渐进的线性“程度状”,这跟语言水平的高低是完全不一样的。《参考框架》把中国文化和国情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四个维度:(1)文化知识;(2)文化理解;(3)跨文化意识;(4)文化态度。“文化知识”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与生活的概况和主要特点。“文化理解”使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理解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理解文化产物、制度、行为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和观念。“跨文化意识”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学习与体验中华文化和真实社会的过程中自觉进行对比,从而理解中国文化与学习者本国文化的异同,培养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文化态度”则遵循世界多元文化平等共享的理念,提倡以尊重、宽容、共情的态度看待和评价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文化间的差异,超越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2:前言III)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国际文凭组织(IBO)的办学理念是相承和相通的。


在国际中文教育日益低龄化的今天,如何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且中文水平较低的少年儿童(准备学习或处在刚开始学习中文的阶段)了解中国,尤其是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编写出适合他们年龄段,且不仅仅是进行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进行体验(动手)( 祖晓梅,2015)和引起他们思考的社会文化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参考框架》为各种读物(包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切实的可能性。以系列教材《中国研习》( 吴勇毅,2018,2021b) 为例,这套教材是专门为国际学生编写的教材,其独创的编写思路和教学内容与《参考框架》是非常契合的。它主要采用了主题方式设置学习单元,以探究式(inquiry-based)方法开展教学,以问题为引导(warm-up),以活动为形式,以体验来感知,以自我评估衡量学习效果(吴勇毅,2021c)。内容上以九大主题研习古今中国文化和国情:艺术与设计、数学、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等)、音乐与戏剧、历史、文学、体育、社会。在九大主题之下,每一册各学习单元的内容不一,以不同内容(次主题)体现九大主题。《中国研习》每一册都有12个教学单元,即12课,每个单元的体例如下:


(1)学习目标。提出这个单元所要掌握的内容,关注古代中国,更注重当今中国社会及文化传承。这些内容是可以跟其他学科的老师合作(跨学科)开展教学和体验活动的。


(2)热身活动。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如“说一说”)介绍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与内容,以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异同的思考,乃至对自己母语文化的反思。


(3)阅读课文。每个单元阅读材料的数量与长短不完全相等,根据主题与内容需要而定;课文是用双语呈现的,以方便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理解。


(4)重点词汇。每个单元重点学习几个汉语词语,其选择是根据主题与内容而定的,但不是规定性的(即必须掌握的)。


(5)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实践活动根据内容的需要设定,既有“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也有“看一看”“听一听”“找一找”“查一查”“认一认”等,以体验为主,提高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兴趣,激发其汉语学习的动机,促使其欣赏和尊重中国文化。


(6)自我评估。采用“我能做+”(I can do)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估,教师据此与学习目标对照,以衡量学生对所学内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材鼓励学生以小组或团队方式设计项目,进行调研和体察,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研习》是一套中华文化与中国社会探究教材,并不是纯语言教材,所以我们采用了“中外双语”的模式,可以是“中英双语”,也可以是“中阿双语”“中俄双语”“中泰双语”等(事实上教材已转让多个版权,除了中英双语,其他语种的版本也已在多国出版)。汉语学习在教材中虽占有一席之地,比如重点词汇的学习和阅读(可根据学生汉语水平选择),但并不是主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依据需要选择汉语或外语作为内容学习的工具。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国际学生基于内容的学习需要,也可以供其他课程(比如音乐、绘画、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的教师进行参考或补充教学,乃至为不同课程的教师提供合作教学的便利,还可以作为师生的课外活动手册,也便于学生自学。


上文指出,《参考框架》对中文及中华文化教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在教材编写方面,它一方面会促使汉语教材的改进,使其与文化内容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会推进专门的社会文化教材的编撰。其实《参考框架》的发布与实施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可以促进这个领域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比如,各种多媒体、多模态的有关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教学资源可以围绕《参考框架》逐步集成为一个开放式、动态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也可以为教育教学新技术的开发与使用提供内容与素材的支持。仍以《中国研习》为例,基于古今中国社会文化的九大主题(艺术与设计、数学、地理、科学、音乐与戏剧、历史、文学、体育、社会),笔者的团队正尝试使用最新的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中华文化教学实验,创新新技术与中华文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吴勇毅和王婍璇的相关研究论文《VR 技术应用于国际中文文化教学的效果研究——兼谈具身认知情境的构建》即将发表)。VR 技术能给语言和文化教学提供超越时空的体验和体演,学习者可以运用VR 构建具身认知情境,实现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学习。在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身临其境感知文化和社会现实,使其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VR 所具有的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特征,也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VR 的趣味性,包括游戏性有利于满足多元文化背景学习者的需求。实验表明,把VR 技术与中华文化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并将其融入教学,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以及改善他们的情感态度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围绕《参考框架》来整合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教学资源,构建资源库,并结合教育教学技术进行创新,可以更好地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服务,以新的面貌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框架》的发布是国际中文教育界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在“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系统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际中文教育界在“老大难”问题上的突破性尝试。使用者可以《参考框架》为依据编写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和不同中文水平学习者的各种教材和读本,比如供少年儿童学习的成套绘本、给成人学习的语言与文化教材等。《参考框架》虽非尽善尽美,但实实在在是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略)


原文链接

本文载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2年第2期(4~7页)。

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文章


关于我们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由中国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承办,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给予学术支持,为季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203/H,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98X。


本刊自2014年创刊以来,一直秉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面向事业,面向教学,面向教师,实现专业化、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与事业发展为宗旨,以汉语教学研究为核心,依托海内外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研究人员的学识与实践,搭建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构筑学科人才与优秀教师的发展园地。


本刊于2014年12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单位刊物、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NKI)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入选期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 • 2021年版)》。


本刊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所有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人士赐稿,并对各位的支持致以诚挚的谢忱和崇高的敬意!



本刊联系方式

投稿网址:www.blcup.com/XSQK

咨询邮箱:gjhyjxyj@blcup.com

联  系 人:孟老师   赵老师

联系电话:010-82300207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最新动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