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工老师疫情期间如何搞科研!
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合理开展科研工作的倡议,在保障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坚持有序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他们有的总结梳理科研成果、筹备申报奖项,有的酝酿撰写项目申报书筹备申报大项目,有的撰写论文、专著、专利……充分体现了大工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为了传播正能量,学校推出“科研不停歇”系列策划,分享他们的工作安排、积极的经验及克服困难的办法,以供师生学习借鉴。
“众志成城、不忘初心、不丢主业”
土木工程学院伊廷华教授与课题组的几位年轻教师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开启了“非常”工作模式,整个寒假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研究工作群”,通过微信、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保持在线科研攻关,先后完成了“某悬崖玻璃桥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的动力分析报告1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各阶段设计图纸达20余张,确保了疫情后项目的正常复工。
“面对国家在突发疾病防控领域的重大需求,我们能作哪些贡献?”
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贾凌云教授通过新闻报道注意到,炎症因子风暴是导致重症患者呼吸窘迫及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技术和方法帮助病人抑制炎症因子风暴。
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她迅速组织课题组师生大量查阅文献、并进行了多次微信群讨论,形成了有效抑制炎症因子风暴的研究思路,撰写出“关于针对冠状病毒炎症因子风暴加快研发《炎症因子集成化精准血液净化吸附材料》的项目建议书”,并与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沟通立项。
贾凌云表示,课题组在血液净化吸附材料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基础,有设施先进的产业化基地,在本项目相关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核心知识产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形成技术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利用在家的时间,理顺思路、提出问题,利用好电子资源”
建设工程学部王文渊副教授利用这一段足够不被打扰的时间,准备两项科研成果的鉴定和报奖。他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智慧港口,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所以,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利用在家的时间,理顺思路、提出问题。待疫情解除之后,集中调研、深入了解,做到思考与调研两不误,为筹划申报项目做准备。
利用好学校采取的开放图书馆电子资源、视频会议系统等一系列举措,从2月1日到现在,王文渊老师课题组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共召开了2次小组例会、8次分课题讨论会,以及4次微信语音讨论,所有工作都正常有序地开展,真正做到“停课不停研”。
“联合项目参加单位成员,不定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机械工程学院康仁科教授团队在春节前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准备项目成果的鉴定材料,计划申报2020年机械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按照申报截止日期列出明确时间节点和材料明细。
在前期申报“变革性技术”重大专项项目和基础加强重大项目的基础上,认真准备答辩材料,对答辩PPT进行进一步完善。在不能做试验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主要开展前期实验结果整理、数据分析和理论仿真、论文的撰写、专利规划和申报、文献阅读和文献综述等工作。项目鉴定微信群、项目申报答辩微信群、研究生分组群同时建立。
“有更多的时间充分打磨,将有效提高项目建议和申请书质量。”
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院长曹暾教授团队主要以文献检索、理论分析、科学计算、模拟仿真等可通过线上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为主,尽量不到实验室,非必要的实验不做。“目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建议和申报大多因疫情而延期,项目建议和申请书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曹暾建议,有科研项目申报需求的教师及时关注学校科研院网站的重要通知,了解各个项目建议和申报书的时间节点与相关说明。他们正在积极凝练省部级奖项申报材料,申报团队人员通过网络实时交流讨论。
“有更多时间去整理思路,深入思考总结,反思如何做出有益于社会的科研成果。”
材料学院李廷举教授根据学校倡导的“防疫不停研”精神,将科研形式由出差、会议等外向型形式,转变为思考、总结等内敛型形式。总结最近几年的科研工作,布置课题组相关老师们以书面形式总结过去几年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得失,谋划未来几年的科研工作目标和方向;通过微信群链接课题组与国内关键企业,合作撰写“十四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提案。
根据学校倡导的“停课不停学”的精神,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资料,更新本科生教案,提升教学水平。
“在家进行‘纸上实验’,以便待疫情过后能够快速验证并得到结果”
化工学院梁长海教授科研团队总结十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并研究相关的奖励政策,选择适合自己成果的奖励项目,同时联系成功申报相关奖项的老师,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申报注意事项和材料,并着手撰写申报材料,及时与科研院老师沟通。
由于不能进行实验,他安排学生进行“纸上实验”,让学生把其开展的实验过程撰写出来,包括需要的材料及制备方法,采用什么表征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能影响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可能的结果等,经过讨论总结,形成最后方案,待疫情过后可以快速验证并得到结果。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人等数字技术在今后会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和任务”
中日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院长樊鑫教授针对当前新冠肺炎急迫需求,第一时间联系本学院具有基于AI技术进行肺部CT筛查研究基础的同事,依托大工-立命馆健康计算联合实验室,与日方教授一起针对新冠肺炎的影像特点开展研究。
团队已与相关医院放射科医生建立联系,在不影响前线医生救治患者的情况下,收集数据训练智能算法,争取减轻阅片确诊负担。另外,他与同事一起酝酿完成一项“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指南建议,提交科研院。同时,他已与学院主管院长商讨,决定学院将拿出专项种子基金资助学院教师开展健康数据分析的研究课题。
“在更高的站位上思考科研问题,瞄准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开展研究”
化工学院刘涛教授在家自我隔离闭关期间,得益于摆脱时间碎片化的困扰,持续深入思考光响应智能材料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未来发展。他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进一步理清设计思路,细化研究方案,为将来更好地谋划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成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储备。
同时,他表示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通过这次疫情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促使他能够在更高的站位上思考科研问题,瞄准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开展研究。
“打印学生论文,手写批注,然后扫描返回给学生反复修改,确保论文质量。”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赵楠教授在家中全力投入到科研中,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的申请书、准备青海省科技厅的重点科技项目的申请并做好参与申报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答辩工作,同时指导学生继续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每周与研究生进行科研交流并修改论文。
另外,在疫情期间,他参与谋划的专著《无人机通信与网络》经出版社审核通过,正在撰写相关章节。同时,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做好线上教学的准备工作,做到停课不停教。
近期精彩内容
为大工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