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7舍122!
在大工,有这样一间寝室——
五年前,三个男孩从新疆喀什、湖北武汉、辽宁沈阳三个城市缘聚于此。五年间,他们相互带动、共同进步,从腼腆青涩的少年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他们思想先进,全部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海来提江是建筑与艺术学院多年来培养的唯一一位维吾尔族学生党员。他们工作突出,分别担任学院自强社社长、新媒体中心主任、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他们躬身奉献,不计得失,在各项志愿服务中总能看见他们默默付出的身影,在抗疫服务中作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他们就是大工7舍122寝室!#01
他们是互帮互助的兄弟寝
寒冬将近,但有一隅,为你保留温度;翘首盼春,仍有一处陪你,从未远离。从初识起,他们就在生活点滴中关心彼此,逐步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寝室氛围,凝结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02
他们是共同进步的党员寝
寝室三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学之初,他们就先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努力强化专业学习的同时,三人也加强理论学习,在思想上不断提升,并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辛志远的父母都是从事建筑行业的老党员,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思想上也不断追求进步。辛志远不仅是班长、寝室长,还作为学院代表加入青马工程骨干学习班,并成为了2016级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张程越来自武汉,在2020年初疫情暴发期间,他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获得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他把所思所感写在了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对那些冲往一线的党员同志有着崇高的敬意。在疫情期间我也更加确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一定会打赢这场战役。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尽快加入党组织,以先锋党员为模范,更好地贡献属于自己的光和热。”这篇特别的思想汇报被大工新闻网全文发表,并成为教育部“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的重要素材。这次疫情更坚定了张程越入党的决心,2020年9月,张程越顺利入党。海来提江的母亲是老党员、人大代表,他小时候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母亲的身影,让他从小对党的知识耳濡目染。后来在老师的教导下,他加深了对党的认识,了解了党的历史。特别是大学五年来,他得到了国家对贫困学子的资助和奖励,更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随着辛志远和张程越先后入党,海来提江也坚定了一定要加入党组织的信念,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作为学院首期青年学子领航班的学员,他们强化理论学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担任团建指导员,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团,将所学理论辐射向各团支部,带动积极分子学习进步、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实现以党建带团建的良好氛围。#03
他们是担当使命的骨干寝
“最幸运的事莫过于选择大工,最大的收获则是学会了坚持。我们将努力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一路走来,他们是在各自岗位上奉献自我、服务同学、引领同学的学生骨干,因为他们坚信:价值是在集体中奋斗成长后,对集体的回馈与贡献。
从大一的班长成长为大三的学院新媒体中心负责人、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辛志远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践行着他的初心使命,带领建筑1602班连续四年获评校“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称号,并代表学院参评学校“优良学风标兵班”,带领支部获得校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
作为学院自强社社长、校足球队队长、校民族办公室助理、级队文艺委员,海来提江发挥特长,积极奉献,带领校足球队两获省级比赛奖项、两获市级比赛奖项,并代表学院获10余次校级比赛奖项。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他都在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文化部部长期间,张程越全心投入,带领学院获得“峰岚杯”优胜杯奖,并实现“精英杯”第二名的历史突破。五年来,他们3人历任十余项社会工作职务。在服务过程中,他们总是思考“大家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收获纯粹的快乐,也对价值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寝室连续五年获评“文明寝室”称号,连续两年获评校“千优寝室”称号,并先后获评学院2019年“服务奉献示范标杆寝室”称号、2020年“文明修身示范标杆寝室”称号。示范标杆寝室每年全院仅不到10个寝室获评,而他们是唯一一个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寝室。★
★ ★ ★
★
五年时光里,三个小伙取彼此之长,补己之短,相互鼓励、相互成就,7舍122也成为他们共同奋斗的大本营和安心舒适的港湾。在他们心中,彼此不仅是室友,更是最好的朋友,是前进道路上的贴心伙伴。
如今,他们从这里启航,不仅带着大工的美好回忆,也怀揣着建设祖国的建筑梦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坚定航向,踏上逐梦新征程。
为大工小伙点赞!
文字来源 | 大工新闻网
图片来源 | 建筑与艺术学院
编辑排版 | 马维佳
责任编辑 | 周学飞 任亭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