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努力拼搏”是你听过最大的谎言

2017-09-22 Windy Liu 自然的恩典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获取智慧美好的人生!

自然

物语

+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自言稚语

ID|selfgrowing1118

有人说,人生的过程比目的更重要;也有人说,我不在乎过程,我只要知道结果。

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期待,可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

相信看完今天的文章,您会有所体会。


01

时间过得飞快,离十月的国庆长假越来越近了。从7月底就开始和朋友盘算着国庆出游计划。

可当我开始兴致勃勃地张罗着前往日本的酒店和机票的时候,却被朋友告知身体不适不能去了。本来特别期待的心情一下子低落了下来,甚至有点儿责怪朋友的意思。

紧接着8月初看到了哲学老师带团游日本的消息,我整个人又开始焕发生机,继续着对日本之行的憧憬。可没想到上个星期又被告知,因为参团人数不够而要取消这次行程。

经过了上一轮的失望,我对此已经淡定了许多,但内心仍然有一股天不遂人愿的失落感。郁闷了好几天之后,我决定放下对日本之行的期待。

没过几天,我无意间打开了一个旅游公号,其中摩洛哥的行程吸引了我的注意,里面提到了撒哈拉沙漠的夜空,还有打翻了上帝颜料盘的彩色房子,同时还让我想起来了三毛那些感人的故事。

我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怂恿着,很快就确定了摩洛哥的行程并买到了机票,时间也随之调整到了11月中旬。

收到行程单的那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最好的安排。

因为当我重新审视10月份的事项清单时,发现要做的事情非常多,相比于出游,国庆假期用来回顾自己的成长和为繁忙的十月做准备,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其实,最好的生活,不是刻意追求自以为是的美好,而是随遇而安,接受看似意外却又自洽的安排。

02

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相信一种看似矛盾的理论,它叫「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是美国的一个海军上将,在越南战争期间被俘,期间经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并被关押了长达八年。

他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出去,还能不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小孩。」

被关押8年后,这位海军被放了出来,作家吉姆·柯林斯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年。他的回答是:「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同时又敢于直面现实,不对未来有过分的期待。」

吉姆·柯林斯又问:「那你的同伴中最快死去的又是哪些人呢?」

他回答说:「是那些过分乐观的人。」

他们总是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放出去,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没被放出去,就想着感恩节,而后又是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而他则不期待何时可以被释放,安于当下。这就是「斯托克代尔悖论」——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又敢于放下期待,坦然直面残酷的现实。

我们对于身边的人事物,也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期待,期望它们都按照我们头脑中的设想来运转。一旦没有如我们所愿,就会引发我们的各种负面情绪。

你期望着公交车能够准时到达,一旦延误了,你就开始焦虑和抱怨;

你期望别人能够认可你的表现,一旦收不到赞赏,你就变得难过和自责;

你期望努力之后达成某个目标,一旦事与愿违,你就会沮丧甚至怀疑人生。

有时候,期待就是一种毒药,让我们对未来上瘾,同时也将我们带离了最有力量的当下。

03

我们的期待,往往来自于某个狭隘的视角。

有一个著名的思维实验——

20个人围成一个圈,中间放着一把椅子,然后让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看到的椅子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人看到的是椅子的正面,有的人看到是椅子的侧面,还有的人看到的是椅子的背面。换句话说,同一把椅子可以展现出20种不同的视角。

可是椅子真正的样子,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给出完整准确的描述。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和实验中的20个人一样,都局限于我们自己特有的视角里。

对于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我们都有一套基于过往而自定义的好坏标准,至于它是不是适合新的环境新的场景却无从考证。

对生活的期待,也被框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里。可是,一旦我们只有眼下所期望的那种可能性,那就自动屏蔽了所有其他面向的可能性。

就像某个非常相信上帝的人,在遇到洪水的时候不停地祈祷:上帝,快来救救我吧。

这时候,过来一只小船,船上的人招呼他赶快上船,他却说,上帝会来救我的。小船只好走了。

后来,又来了一只大船,船上的人扔救生圈给他,结果他拒绝了,还大声说,上帝会来救我的。救生圈也越飘越远。

洪水越涨越高,已经没过了他的肩膀,这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放下软梯准备救他,结果他还说,上帝会来救我的。直升机也无可奈何地飞走了。

后来,一股急流把他冲走了。而当他的灵魂上了天堂,他去问上帝,为什么我这么挚诚地祈祷,你还是不救我呢?上帝说,我先后给你送小船,救生圈,直升机去救你,你都拒绝了,这,能怪我吗?

我们最自不量力的,就是以为自己知道了生活的全部真相。活在期待中,其实就是一场自设的困兽之斗。

因为自知局限,所以顺其自然,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

与其执着于一个我们单一视角里的预期,不如安然地拥抱一路上遇到的人,发生的事。

04

这个世界,无常就是它不变的规律。

19世纪的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过,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得不到是不幸,得到了有时候也会是灾难,就像上面那个祈求上帝救赎的故事。

哲学家庄子也有个很经典的论述——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这就是说,当事情不成的时候,会有显而易见的麻烦摆在你面前;当事情成了之后,你又会面对一种更加复杂的新的生活场景,这又会让你遇到新的问题,新的麻烦。

事情都是依照它们自己的方式发生着,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无法被你所操控,它们超越你的掌控,你顶多只能允许它们发生,你顶多只能敞开大门,让事情发生,但你没办法迫使它们发生。

这其实就是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很多重要事情的发生都是意外,往往超越了我们的预期。

如果细心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现实中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类是「消极的乐观主义者」,另一类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消极的乐观主义」者,他们思考问题常常是「要是怎么怎么就好了」,他们总是相信只要达到了他们的预期,问题麻烦就消除了,然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而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对于庄子所谓的「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的德者,我觉得就是生活中那些「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他们懂得世界的复杂,也明白生活的多变。

他们知道问题总是层出不穷,麻烦总是来去不绝,而生活,就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

他们不会期待生活都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转,而是积极地面对发生的事情,出现的问题,然后安于当下,尽力而为。

编者后记:

在无常的人生中,我们都需要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然后用心甘情愿的态度,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随遇而安,不是消极的面对负面事件的发生,而是带着乐观的心态,以接受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当中的不如意。

这是一种理性而美好的生活哲学,相信之于你我都会有所益处。


亲爱的读者,

你如何看待积极与消极?

乐观与悲观?

欢迎后台留言,

自然的恩典,静候您的分享!


-作者-


Windy Liu(雨令),最会理性思考的个性伪文青,爱文字爱画画,长年潜伏于程序猿群体。


编辑|红宇

图片来源|花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